他顿了顿,声音平稳而清晰,“有时候,裂痕不代表废弃,而是另一种生命的开始,甚至比完好无损时,更具力量和故事感。”
他的话,像一道光,猝不及防地照进了兰凤心底那个幽暗的角落。
她怔怔地看着那个陶罐,看着那道她视为失败的裂痕,第一次觉得,它或许并非那么丑陋。
宇辉没有就这个话题深入下去,他转而谈论起工作室的空间布局,指出几处可以优化光线和动线的小细节,建议都非常专业且实用,完全站在一个使用者的舒适度角度。
临走时,他看着兰凤,语气依旧平和:
“那个陶罐,如果不想留着,下次开窑,我可以帮你试着用金继的方法修复一下。当然,只是建议。”
这一次,他没有等待兰凤的回应,只是礼貌地点点头,便离开了。
他走后,兰凤一个人在工作室里坐了很久。
她反复回味着“金继”这个词,以及宇辉说那番话时的神情。
他没有安慰她“没关系”,没有说“会好的”这类空洞的话,而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一种将伤痕转化为美的可能性。
这种理解,越了简单的同情,直抵她内心深处关于破碎与重建的核心命题。
几天后,兰凤主动给那位策展人朋友了一条信息,询问宇辉的联系方式。
她的理由很充分:关于工作室空间改造,有几个细节想再咨询一下他。
拿到号码后,她并没有立刻拨打。
又过了两天,在一个阳光很好的午后,她看着窗台上那早已干枯却依旧被保留着的洋桔梗,终于编辑了一条简短的信息:
“宇辉,你好,我是兰凤。关于金继,如果有相关资料,方便分享一些吗?谢谢。”
信息出后,她将手机放在一边,继续手中的活计,心跳却不由自主地加快了些许。
回复来得很快,但内容克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好的。我整理一下,晚些你邮箱。”
没有多余的寒暄,没有趁机展开话题,只是精准地回应了她的请求。
当天晚上,兰凤的邮箱里收到了宇辉来的一个压缩包。
里面不仅有关于金继技法的详细图文和视频资料,还有几篇探讨“残缺美学”、“创伤与艺术表达”的哲学和心理学文章,附言只有一句:“希望对你有启。”
兰凤点开那些资料,认真地看了起来。
她现,宇辉推荐的资料,视角独特,深度恰当,完全契合她当下的心境和探索方向。
他显然是用心筛选过的,这份用心,沉甸甸的,却又不给人压力。
她看着屏幕上那些用金色线条修复的、美丽非凡的破碎器物图片,又看了看角落里那个有裂痕的陶罐,心中某个冻结的角落,似乎“咔嚓”一声,裂开了一道细缝,有温暖的光照了进来。
她没有回复邮件道谢,而是第二天去了工作室后,拍了一张那个陶罐的照片,用修图软件,尝试着在裂缝处p上了一条金色的线,然后到了那个只有零星好友的社交账号上,没有配文。
几分钟后,她刷新页面,看到了一个陌生的头像(宇辉的那个小号)点了一个赞。
没有评论,只有一个安静的赞。
一种无声的、跨越了数字空间的交流,在这一刻悄然完成。
他看到了她的尝试,她的松动,而他只是表示“我已阅,我赞同”,绝不越界半步。
兰凤放下手机,拿起一块新的陶土,开始揉捏。
指尖传来的湿润柔软的触感,让她感到一种久违的、细微的期待。
对于未来,对于那个默默守护在边界外的男人,她依然没有明确的答案。
但至少,她不再急于将他推开,也不再完全封闭自己。
宇辉的“远程守护”和“精准共鸣”策略,正在以一种极其缓慢却坚定的度,瓦解着兰凤内心的壁垒。
一场以耐心和理解为武器的攻城战,已经看到了第一道曙光。
而接下来的展,将取决于兰凤何时愿意,真正地,为那个人打开一道门缝。
喜欢重生赌爱请大家收藏:dududu重生赌爱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