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明变得更加忙碌,除了日常工作和咖啡馆的兼职,他开始系统地整理自己的咖啡知识,设计简单的饮品单,反复练习拉花,甚至拉着林少莲当他的第一位“顾客”,记录下她对每一种配方的反馈。
林少莲则开始构思如何将两人的“领域”更好地融合。
她画了一些草图,设想在展位上如何陈列画作,如何布置咖啡角,让艺术的气息与生活的烟火气自然交织。
他们一起讨论,一起准备,工作室里常常到深夜还亮着灯,充满了为同一个目标努力的充实感。
在这个过程中,何志明现自己不再仅仅是接受林少莲的引导和庇护,他开始提出自己的想法,有时是关于咖啡与某幅画作意境的搭配,有时是关于展位布置的实用性建议。
他的意见或许青涩,却往往能提供不一样的视角。
林少莲总是认真倾听,采纳其中合理的部分。
这种平等的、相互激的合作,让他们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更深的层次。
艺术节开幕那天,天气晴好。
他们的联合展位虽然不大,但布置得十分别致。
一侧是林少莲近期以“新生”为主题创作的几幅画作,色彩明快,充满生命力;
另一侧是何志明简洁的咖啡操作台,飘散着诱人的香气。
展位名字很简单,就叫“咖啡与画”。
起初,何志明非常紧张,面对来往的游客,手脚都有些僵硬。
林少莲便陪在他身边,向好奇的参观者介绍画作,也自然地引出旁边的咖啡。
渐渐地,有人被咖啡的香气吸引,驻足停留。
何志明强迫自己专注于手中的器具,将每一次萃取、每一次冲泡都当成一次修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第一位顾客在品尝了他调制的拿铁后,真诚地称赞了一句“味道真不错”时,何志明心中那块沉重的巨石,仿佛被撬开了一条缝隙,有光透了进来。
接着是第二位,第三位……
有人喜欢他搭配画作意境特调的“春日序曲”咖啡,有人单纯欣赏他沉稳专注的样子。
甚至有一位本地的美食专栏编辑,在品尝后仔细询问了他咖啡豆的来源和烘焙理念,并留下了名片。
何志明忙碌着,额上沁出细汗,眼神却越来越亮。
他偶尔抬头,与正在向观众讲解画作的林少莲目光相接,两人相视一笑,无需言语,默契尽在其中。
那一天,他们的展位人气出乎意料地好。
带去的咖啡豆和牛奶几乎售罄,林少莲的画作也得到了不少关注,甚至有人表达了购买意向。
傍晚,艺术节落幕,人群散去。
两人在渐渐安静的展位前,收拾着器具和画作,虽然疲惫,脸上却都带着满足的红晕。
“我们……成功了?”
何志明还有些不敢相信,看着空了大半的物料箱,喃喃道。
林少莲走到他身边,轻轻握住他的手,指尖微凉,却带着坚定的力量。
“不是‘我们成功了’,而是‘你做到了’。”
她纠正道,眼中满是骄傲,“看,有那么多人喜欢你的咖啡。”
何志明回握住她的手,感受着那真实的温度。
他看着眼前这个熙攘过后略显凌乱,却承载了他们一天汗水与喜悦的小小空间,心中百感交集。
恐惧、紧张、羞赧、最终被认可后的欣喜……种种情绪交织,最终沉淀为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与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