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资治通鉴译文在线阅读 > 第2章 魏文称雄变法始商鞅入秦帝业基(第2页)

第2章 魏文称雄变法始商鞅入秦帝业基(第2页)

公元前o年,秦国商鞅在咸阳修建冀阙宫庭,迁都咸阳。?

商鞅下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将小乡邑合并为县,设县令、县丞,共设三十一县。废除井田制,开辟阡陌,统一度量衡。??

公元前年,秦国商鞅改革赋税法,推行新法。?

卫国贬低自己的称号为侯,依附三晋(韩、赵、魏)。?

公元前年。,周显王赐秦孝公“伯”的称号,诸侯都向秦国祝贺。秦孝公派公子少官率军在逢泽会盟诸侯,朝见周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公元前年,魏国庞涓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召集群臣商议:“早救还是晚救?”成侯邹忌说:“不如不救。”田忌说:“不救,韩国就会投降魏国,不如早救。”孙膑说:“韩、魏两军尚未疲惫时去救,等于我们替韩国承受魏军的攻击,反而听命于韩国。魏国有灭韩之心,韩国危急时必定向东求助于齐国。我们应暗中与韩国结盟,晚些出兵,等魏军疲惫时再行动,这样既能得利又能赢得名声。”齐威王采纳了孙膑的建议,暗中答应韩国使者,但迟迟不出兵。韩国因依赖齐国,五战五败,最终将国家托付给齐国。?

齐国出兵,以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孙膑为军师,直扑魏国都城。庞涓闻讯,撤军回魏。魏国派太子申为将,率军迎战齐军。孙膑对田忌说:“魏军素来轻视齐军,认为齐军怯懦。善于作战的人应因势利导。《兵法》说:‘行军百里争利会损上将,行军五十里争利只有一半军队能到达。’”于是,孙膑命令齐军进入魏国后第一天挖十万个灶,第二天挖五万个,第三天挖两万个。庞涓追击三天后大喜,说:“我早知道齐军怯懦,进入魏国才三天,士兵就逃亡过半了!”于是抛弃步兵,率精锐部队日夜兼程追击。孙膑估计庞涓的行程,傍晚会到达马陵。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多险阻,适合埋伏。孙膑命人砍倒一棵大树,剥去树皮,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下”,并命令齐军埋伏一万名弓箭手,约定看到火光就放箭。庞涓果然在夜晚到达树下,看到树上的字,点火照明。还未读完,万箭齐,魏军大乱。庞涓自知兵败,拔剑自刎,说:“竟然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齐军乘胜大败魏军,俘虏太子申。出其不意,攻其必救就是围魏救赵得精髓,你又会如何用这一计策呢??

成侯邹忌嫉妒田忌,派人拿着十金在市场上占卜,说:“我是田忌的人。我作为将军三战三胜,想要做大事,可以吗?”占卜者出来后,邹忌派人将他抓起来。田忌无法自证清白,率部攻打临淄,要求交出邹忌。未能成功,田忌逃往楚国。我们要时刻得提醒自己,拥有现在得一切已经很幸福了,不必去羡慕别人得,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生活过得幸福。?

公元前o年,卫鞅(商鞅)对秦孝公说:“秦国与魏国的关系,就像一个人有腹心之疾,不是魏国吞并秦国,就是秦国吞并魏国。为什么呢?魏国地处险要的岭厄以西,都城在安邑,与秦国以黄河为界,独占崤山以东的利益。魏国强盛时向西侵略秦国,衰弱时则向东收缩。如今国君贤明,国家强盛;而魏国去年被齐国大败,诸侯背叛,我们可以趁此机会攻打魏国。魏国无法抵抗秦国,必定会向东迁徙。然后秦国占据黄河和崤山的险固,向东控制诸侯,这是成就帝王之业的机会。”?

秦孝公采纳了商鞅的建议,派他率军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卬率军抵御。两军对峙时,商鞅写信给公子卬说:“我当初与公子交好,如今我们各自为两国将领,不忍心互相攻打。不如我们见面结盟,饮酒罢兵,以安定秦魏两国的百姓。”公子卬信以为真,前往会盟。会盟后,商鞅埋伏甲士,俘虏了公子卬,随后进攻魏军,大败魏师。兵不厌诈,战场上瞬息万变,也得看对方是个什么样得人,才去做什么事。糊里糊涂得去,可能让自己输的一败涂地。?

魏惠王很恐惧,赶紧派使者献上河西之地求和,并将都城从安邑迁到大梁。魏惠王叹息道:“我真后悔没有听公叔痤的话(指杀商鞅)!”?这世上哪里有后悔药可买呢?一切的苦果都的自己承受。秦国封商鞅于商於十五邑,号称商君。?

齐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魏国。?楚国楚宣王去世,其子威王商继位。?

公元前年,秦孝公去世,其子惠文王继位。商鞅得靠山没了,那他又会有什么样得结局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公子虔等人告商鞅谋反,惠文王派官吏抓捕商鞅。商鞅逃往魏国,但魏国拒绝接纳,将他送回秦国。商鞅逃到商於,率部攻打郑国。秦军追击商鞅,将他杀死,并车裂示众,灭其全家。?

商鞅在秦国执政时,法令严酷。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可在那个乱世时代,真的可行吗??

他曾在渭水边处决囚犯,渭水都被染红了。他担任秦相十年,百姓多有怨恨。赵良曾见商鞅,商鞅问他:“你看我治理秦国,与五羖大夫(百里奚)相比如何?”赵良说:“千人的附和,不如一人的直言。我愿直言,希望您不要怪罪。”商鞅同意。赵良说:“五羖大夫是楚国的边鄙之人,秦穆公将他从牛口之下提拔到高位,秦国无人不服。他担任秦相六七年,东征郑国,三次扶立晋君,一次解救楚国危难。他担任相国时,劳累时不坐车,酷暑时不打伞。在国内行走,不带随从,不持兵器。五羖大夫去世时,秦国男女痛哭,孩童停止歌唱,舂米的人不再敲杵。而您担任秦相,靠宠臣景监引荐;执政时欺凌公族,残害百姓。公子虔闭门不出已八年。您还杀了祝欢,黥了公孙贾。《诗经》说:‘得人心者兴,失人心者亡。’您的所作所为,并非得人心之举。您出行时,后车装载甲士,力士持矛护卫。这些装备不齐全,您就不敢出门。《尚书》说:‘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您的行为并非恃德。您的危险像朝露一样短暂,却还贪图商於的富贵,执掌秦国的政权,积累百姓的怨恨。一旦秦王去世,秦国收拾您的人难道会少吗?”商鞅不听。五个月后,灾难降临。身居高位,要谋划长远,才不会有困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公元前年,韩国的申不害去世。?

公元前年,宋国的太丘社(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倒塌。?

邹国人孟轲(孟子)拜见魏惠王。?

魏惠王问:“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有什么可以利我国家的建议吗?”孟子回答:“国君何必谈利?只要讲仁义就够了!如果国君说‘怎样利我国’,大夫说‘怎样利我家’,士人和百姓说‘怎样利我身’,上下都争相逐利,国家就危险了。没有仁者会抛弃亲人,没有义者会怠慢君主。”魏惠王说:“说得好。”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曾向子思请教治理百姓的方法。子思说:“先让百姓得利。”孟子说:“君子教导百姓,只讲仁义就够了,何必谈利?”子思说:“仁义本身就是让百姓得利。上位者不仁,下位者就不得安宁;上位者不义,下位者就乐于欺诈。这才是最大的不利。所以《易经》说:‘利是义的和谐。’又说:‘利用安身,以崇德。’这些都是大利。”?

司马光评论说:子思和孟子的话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有仁者才懂得仁义的利,不仁者则不懂。所以孟子对梁王(魏惠王)只谈仁义而不谈利,是因为对话的对象不同。?

公元前年,齐王和魏王在徐州会面,互相承认对方为王。?

韩昭侯修建高门(豪华宫门)。?

屈宜臼说:“国君一定不会从这座门出去。为什么呢?因为不合时宜。我所说的时宜,不是指时间,而是指形势。人有时运好,有时运不好。过去国君曾得势,却没有修建高门。去年秦国攻占宜阳,今年又遇旱灾,国君不在此时体恤百姓的急难,反而更加奢侈,这就是所谓的‘在困窘时做奢侈之事’。所以说,不合时宜。”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也要看看当前的形势,适不适合去做这件事,如果不适合就立即停止,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越王无疆攻打齐国。?

齐王派人游说越王,说攻打齐国不如攻打楚国有利。越王于是转而攻打楚国,结果被楚军大败。楚军乘胜夺取了吴国的旧地,向东一直打到浙江。越国因此分裂,公族争立,有的称王,有的称君,散居沿海,臣服于楚国。我们要全面的去考虑问题,不能听别人的片面之言,否则就像越国一样,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公元前年,楚王攻打齐国,包围徐州。?

韩国的高门建成,韩昭侯去世,其子宣惠王继位。?

苏秦游说各国合纵抗秦。?

起初,洛阳人苏秦向秦王献策,主张兼并天下,但秦王未采纳。苏秦于是离开秦国,前往燕国游说燕文公:“燕国之所以不受外敌侵扰,是因为赵国在南面作为屏障。秦国攻打燕国,需千里作战;赵国攻打燕国,只需百里作战。不担心百里的威胁,却重视千里之外的秦国,这是错误的策略。希望大王与赵国结盟,天下联合,燕国才能无忧。”燕文公采纳了苏秦的建议,资助他车马,让他去游说赵肃侯。?

苏秦对赵肃侯说:“当今崤山以东的国家,赵国最强,秦国最忌惮赵国。但秦国不敢攻打赵国,是因为担心韩、魏两国在后策应。秦国攻打韩、魏,没有名山大川的阻隔,可以逐步蚕食,直到逼近都城。韩、魏无法抵抗秦国,必定会臣服于秦。秦国一旦无后顾之忧,就会进攻赵国。我查看天下地图,诸侯的土地是秦国的五倍,兵力是秦国的十倍。如果六国联合,合力西进攻秦,秦国必败。而那些主张连横的人,都想割让诸侯的土地给秦国,秦国强大后,他们个人富贵,国家却受秦国之害。所以我建议大王与韩、魏、齐、楚、燕结盟,共同抗秦。可以在洹水会盟,约定:‘秦国攻打一国,五国各出精兵,或牵制秦国,或救援被攻之国。若有违约者,五国共伐之!’诸侯联合抗秦,秦军必不敢出函谷关侵犯崤山以东。”赵肃侯大喜,厚待苏秦,资助他游说其他诸侯。?

苏秦担心秦军攻打赵国,破坏合纵联盟,于是激怒张仪,让他前往秦国。张仪是魏国人,与苏秦同师从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张仪游历诸侯未得志,困于楚国时,苏秦故意召见他并羞辱他。张仪愤怒,认为只有秦国能对付楚国,于是前往秦国。苏秦暗中派门客资助张仪,张仪得以见到秦王,被任命为客卿。门客离开时告诉张仪:“苏君担心秦军攻打赵国破坏合纵,认为只有您能掌握秦国的权柄,所以激怒您,派我暗中资助您,这是苏君的计划。”张仪感叹:“唉!我竟未察觉苏君的计谋,我不如苏君高明!请替我感谢苏君,苏君在时,我不敢妄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