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资治通鉴译文在线阅读 > 第4章 合纵连横终成空强秦东出势已彰(第2页)

第4章 合纵连横终成空强秦东出势已彰(第2页)

乐毅听说昼邑人王蠋贤能,下令军队不得进入昼邑周围三十里。他派人请王蠋出山,王蠋谢绝了。燕国人威胁说:“如果你不来,我们就屠城!”王蠋说:“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齐王不听我的劝谏,所以我退隐乡野。现在国破君亡,我不能拯救国家,你们又想用武力胁迫我,我与其不义而生,不如一死!”于是他在树枝上自缢而死。燕军乘胜长驱直入,齐国城池无不望风而溃。乐毅整顿燕军,禁止侵掠,寻找齐国的隐士,给予他们礼遇。他减轻赋税,废除齐国的暴政,恢复旧制,齐国百姓非常高兴。乐毅派左军渡过胶东、东莱;前军沿泰山向东至海,攻占了琅邪;右军沿黄河、济水,驻扎在阿、鄄以连接魏军;后军沿北海安抚千乘;中军占据临淄,镇守齐都。他在郊外祭祀齐桓公和管仲,表彰贤者的门第,封赏王蠋的坟墓。齐国在燕国拥有封地的有二十多位君主,在蓟地拥有爵位的有一百多人。六个月之内,燕军攻占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全部设为郡县。同年秦王、魏王、韩王在京师会面。

公元前年,秦国和赵国在穰地会面。秦国攻占了魏国的安城,军队一直打到魏国都城大梁,随后撤军,这一下可把魏国给吓坏了,差点就灭国了。

齐国在淖齿之乱中,齐湣王的儿子法章改名换姓,逃到了莒地,成为太史敫家的仆人。太史敫的女儿看到法章的相貌不凡,认为他不是普通人,心生怜悯,常常偷偷给他衣服和食物,后来两人私通。王孙贾原本跟随齐湣王,但湣王被杀后,他不知湣王的下落。他的母亲对他说:“你早上出去晚上回来,我会倚门而望;你晚上出去不回来,我会倚闾而望。你现在侍奉大王,大王失踪了,你却不知道他的下落,你还回来干什么!”王孙贾于是跑到集市上大喊:“淖齿祸乱齐国,杀了湣王。愿意跟我一起诛杀淖齿的人,袒露右臂!”集市上有四百人响应他的号召,跟随王孙贾攻打淖齿,最终杀死了他。于是齐国的逃亡臣子们一起寻找湣王的儿子,想要立他为王。法章害怕他们杀自己,过了很久才敢表明身份,最终被立为齐王,守卫莒城以抵抗燕国,并向全国宣告:“新王已经在莒城即位了!”

赵王得到了楚国的一块和氏璧,秦昭王想要这块璧,提出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赵王不想给,但又害怕秦国的强大;想给,又担心被秦国欺骗。于是赵王问蔺相如该怎么办,蔺相如回答说:“秦国用城池来换璧,如果我们不答应,理亏在我们;如果我们给了璧而秦国不给城池,理亏在秦国。权衡这两种情况,宁可答应秦国,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也不能让我们担任这种理亏的责任。我愿意带着璧去秦国同亲王交换;如果秦国不给我们城池,我一定完璧归赵。”赵王于是派蔺相如前往秦国出使。蔺相如到了秦国后,通过秦王的言行现秦王并没有诚意用城池交换和氏璧,于是用计骗过秦王,取回和氏璧,派随从带着璧从小路返回赵国,自己则留在秦国听候落。秦王认为蔺相如贤能,就没有杀他,反而对他以礼相待,把他送回国。于是赵王任命蔺相如为上大夫。蔺相如到秦国后,是怎么现秦王没诚意的呢?原来秦王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拿到和氏璧后就爱不释手,却绝口不提割让城池之事。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诚意,便假称璧玉有瑕疵,要指给秦王看。他取回宝玉后,退后几步,怒斥秦王失信,并威胁:大王若强夺,我的头将与和氏璧一同撞碎在柱子上!秦王怕宝玉损毁,只好假意答应割城。蔺相如识破了秦王的诡计,要求秦王斋戒五日并举行正式仪式,同时暗中派人将和氏璧送回赵国。五日后,秦王得知璧已归赵,虽恼怒却无可奈何,最终把他送回了赵国。蔺相如得到重用,留下了将相和等典故。

卫嗣君去世了,他的儿子怀君继位。卫嗣君喜欢察探细微的隐情,有一次他听说县令的褥子破了,便赐给他一张新席子。县令大为惊讶,认为卫嗣君有神通。卫嗣君又派人过关市时贿赂关吏,后来召见关吏,问他是否有客人过关时给他金子,关吏非常害怕。卫嗣君宠爱泄姬,重用如耳,但又担心他们因为受宠而蒙蔽自己,于是提拔薄疑来制衡如耳,尊崇魏妃来平衡泄姬,说:“这是为了互相牵制。”真的把制衡之术领悟到了极致。

荀子评论说:成侯和嗣君都是善于聚敛财富、精于算计的君主,但他们没有真正赢得民心。子产能够赢得民心,但他没有掌握治国的大政。管仲能够掌握治国大政,但他没有修明礼义。所以,修明礼义的人可以称王,掌握治国大政的人可以强国,赢得民心的人可以安邦,而只知聚敛财富的人则会亡国。

公元前年,秦国攻打赵国,攻占了两座城池。

公元前年,秦国攻打赵国,攻占了石城。秦国的穰侯魏冉再次担任丞相,这已经是他第三次被任命为丞相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楚国想与齐国、韩国联合攻打秦国,并趁机图谋周王室。周王派东周武公对楚国的令尹昭子说:“老弟呀!周王室是不可图谋的。”昭子说:“我们并没有图谋周王室,但即使如此,为什么不能图谋呢?”武公说:“西周的土地,截长补短,方圆不过百里。名义上是天下的共主,分割它的土地不足以使国家富强,得到它的民众也不足以增强国家的兵力。尽管如此,攻打周王室的人会被视为弑君。然而仍有人想攻打它,是因为周王室拥有祭器。老虎的肉腥臊,又有锋利的爪牙,人们尚且攻击它;如果让泽中的麋鹿披上虎皮,人们攻击它的欲望一定会增加万倍。分割楚国的土地,足以使国家富强;削弱楚国的名声,足以尊崇君主。现在你想诛杀天下的共主,占有三代的传国宝器,宝器一旦南迁,各国的军队就会来讨伐了。”于是楚国放弃了攻打周王室的计划。

公元前o年,秦国的白起击败赵军,斩赵军两万人,攻取了代地的光狼城。秦国又派司马错调动陇西的军队,通过蜀地攻打楚国的黔中,最终攻占了黔中。楚国被迫献出汉北和上庸的土地。

公元前年,秦国的白起率军攻打楚国,攻占了鄢、邓和西陵。

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希望在河外的渑池举行友好会盟。赵王本来不想去,但是廉颇和蔺相如商议后说:“大王如果不去,就显得赵国弱小且胆怯。”赵王于是决定前往渑池会盟,蔺相如随行。廉颇把赵王送到边境,与赵王诀别说:“大王此行,估计路上行程和会盟礼仪完毕,来回不会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后大王还没回来,我们就请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的非分之想。”赵王同意了廉颇的建议。赵王与秦王在渑池会面,秦王与赵王饮酒,酒酣之际,秦王请赵王弹瑟,赵王弹了。蔺相如随即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你让我干我就干?我不要面子的吗。蔺相如说:“五步之内,我可以用颈血溅到大王身上!”秦王的侍从想杀蔺相如,蔺相如怒目呵斥,侍从们都被吓退。秦王很不高兴,勉强击了一下缶。酒宴结束后,秦国始终没能占到赵国的便宜。赵国人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赵王回国后,任命蔺相如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听说后就毛了,说到:“我是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蔺相如原本是个卑贱的人,只靠口舌之劳,地位却在我之上。我感到很羞耻,无法忍受位居他之下!”于是公开宣称:“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狠狠地羞辱他!”蔺相如听说后,就不肯与廉颇见面;每次上朝,常常称病不去,避免与廉颇争位次,我不上班了,你能怎么滴?蔺相如每次出门时远远看到廉颇,就调转车头避开。蔺相如的门客对此都感到十分羞耻。蔺相如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门客说:“廉将军自然不如秦王。”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我尚且敢在朝堂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只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如果我们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只会削弱赵国的力量。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把私人恩怨放在后面。”廉颇听说后,袒露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门前谢罪,两人从此成为生死之交。由此为我们留下了负荆请罪成语和将相和的典故。

当初,燕国攻打安平时,临淄的市掾田单在安平,他让族人都用铁皮包裹车轴。安平城破时,人们争相从城门逃出,都因为车轴折断而被燕军俘虏;只有田单的族人因用铁皮包裹车轴得以逃脱,逃到了即墨。当时齐国的土地几乎都被燕国占领,只有莒城和即墨未被攻下。乐毅率领右军和前军包围莒城,左军和后军包围即墨,即墨大夫出城战死。即墨人说:“安平之战中,田单的族人因用铁皮包裹车轴得以保全,可见他足智多谋,熟悉军事。”于是大家共同推举田单为将,率领大军抵抗燕军。乐毅包围这两座城,一年未能攻下,于是下令解围,在离城九里的地方修筑堡垒,下令说:“城中百姓出来的不要抓捕,有困难的要救济,让他们恢复旧业,以安抚新归附的百姓。”三年过去了,莒城和即墨仍未攻下。有人向燕昭王进谗言说:“乐毅智谋过人,伐齐时,呼吸之间就攻下了七十多座城。现在只剩下两座城没攻下,不是他没有能力攻下,而是他故意拖延,想长期掌握兵权以征服齐国人,最终南面称王。现在齐国人已经屈服,他之所以没有行动,是因为他的妻子儿女还在燕国。况且齐国多美女,他可能会忘记自己的妻儿。希望大王早做打算!”燕昭王于是设宴大会群臣,把进谗言的人叫来责备说:“先王把国家交给贤能的人,并不是贪图土地留给子孙。只是因为我们德行不够,不能承受天命,国人不服。齐国无道,乘我国内乱之机害死先王。我继位后,感到痛入骨髓,所以广招群臣,外招宾客,以求报仇。如果有人能成功,我甚至愿意与他共享燕国。现在乐君亲自为我攻破齐国,夷平其宗庙,报了先王之仇,齐国本来就是乐君的,不是燕国该得的。乐君如果能拥有齐国,与燕国并列为诸侯,结盟友好,共同抵抗诸侯的威胁,这是燕国的福气,也是我的愿望。你怎么敢说这种话!”于是杀了进谗言的人。燕昭王赐给乐毅的妻子王后的服饰,赐给乐毅的儿子公子的服饰;还赐给乐毅车马,后面跟着一百辆属车,派国相亲自送到乐毅那里,立乐毅为齐王。乐毅惶恐不敢接受,上书表示誓死效忠燕国。从此齐国人佩服乐毅的义气,诸侯敬畏他的诚信,没有人再敢谋害他。不久,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继位。燕惠王在做太子时,曾对乐毅不满。田单听说后,便派人到燕国散布谣言说:“齐王已经死了,只剩下两座城没攻下。乐毅与新王有矛盾,害怕被杀不敢回国,他以伐齐为名,实际上是想联合齐国的军队,南面称王。齐国人还没有归附,所以他缓攻即墨等待时机。齐国人最害怕的是燕国派其他将领来,那样即墨就完了。”燕惠王本来就怀疑乐毅,听到齐国散布的谣言后,便派骑劫代替乐毅为将,召乐毅回国。乐毅知道燕惠王不怀好意,便投奔了赵国。燕军将士因此愤愤不平,军心涣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田单命令城中的人,吃饭时一定要在庭院里祭祀祖先,飞鸟都在城中盘旋飞舞。燕国人感到十分奇怪,田单于是散布谣言说:“这种情况意味着将有神师下凡来教导我们。”有一个士兵说:“我可以当神师吗?”说完转身就跑。田单把他叫回来,让他面朝东坐下,像对待老师一样侍奉他。士兵说:“对不起将军,我骗了您。”田单说:“我知道,但你不要说破。”于是尊他为神师,每次布命令,都说是神师的指示。田单又散布谣言说:“我最怕燕军把俘虏的齐国人割掉鼻子,放在阵前,那样即墨就完了!”燕国人听说后,果然照做了。城中的人看到投降的人都被割了鼻子,都非常愤怒,决心坚守城池,生怕被俘。田单又派人散布谣言说:“我怕燕国人挖我们城外的祖坟,那真是让人寒心!”燕军于是挖了齐国的祖坟,烧了死人的尸骨。齐国人在城上看到后,都痛哭流涕,纷纷要求出战,愤怒之情倍增。田单知道士兵们已经可用,便亲自拿着工具,与士兵们一起劳作;让他的妻妾也编入军队;把所有的食物都分给士兵。他命令精锐士兵埋伏起来,让老弱妇孺登上城墙,派使者向燕军请求投降,燕军都高呼万岁。田单又收集了千镒黄金,让即墨的富豪送给燕军将领,说:“我们投降后,希望不要掳掠我们的家族。”燕军将领看到这情况都非常高兴,于是就答应了。燕军因此防备更加松懈了。田单于是从城中收集了一千多头牛,给它们披上红色的绸衣,画上五彩龙纹,在牛角上绑上尖刀,在牛尾上绑上浸了油脂的芦苇,点燃芦苇,在城墙上凿了几十个洞,夜里放出牛,五千名壮士跟在后面。牛尾被烧热后,疯狂地冲向燕军。燕军大惊,看到牛身上都是龙纹,被牛撞到那是非死即伤。城中的人敲锣打鼓的跟在后面,老弱妇孺都敲击铜器助威,一时间声音震天动地。燕军大败而逃。齐国人杀了骑劫,追击逃亡的燕军,所经过的城邑纷纷背叛了燕国,重新归附齐国。田单的军队越来越多,乘胜往前追击,燕军节节败退,一直退到了黄河边上,由此齐国的七十多座城都收复了。田单于是从莒城迎接齐襄王回国。进入临淄后,齐襄王封田单为安平君。齐王娶了太史敫的女儿为王后,生下太子建。太史敫说:“女儿不经媒人介绍就嫁人,这不是我的种,玷污了我的门风!”他终身不见王后,但王后并没有因此失礼。

赵王封乐毅于观津,尊宠他,以此来震慑燕国和齐国。燕惠王于是派人责备乐毅,并道歉说:“将军误听谣言,以为与我有矛盾,便离开燕国投奔赵国。将军为自己打算是可以的,但你怎么报答先王对你的知遇之恩呢?”乐毅回信说:“从前伍子胥被阖闾重用,吴国的势力一直扩展到郢都;夫差却不用伍子胥,把他装在皮袋里扔进江中。吴王不明白先王的谋略可以建功立业,所以沉了伍子胥而不后悔;伍子胥没有早点看出君主的不同,所以最终被扔进江中而不化。我能免于灾祸,自立功业以彰显先王的功绩,这是我的上策。遭受毁谤,损害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最害怕的。面临不测之罪,以侥幸为利,这是道义所不允许的。我听说古代的君子,即使绝交也不说恶言;忠臣离开国家,也不为自己的名声辩解。我虽然不才,但也多次受到君子的教诲。希望君王留意!”于是燕王封乐毅的儿子乐闲为昌国君,乐毅则往来于燕赵之间,最终死在赵国,号望诸君。

田单担任齐国的相国,有一次经过淄水,看到一个老人涉水过河后冻得抖,出水后无法行走。田单脱下自己的皮衣给老人穿上。齐襄王对此很不满,说:“田单对百姓施恩,是想夺取我的国家吗?不早点除掉他,恐怕会有后患。”左右的人看了看,现岩下有一个叫贯珠的人,齐襄王叫他过来问:“你听到我的话了吗?”贯珠回答:“回大王,草民听到了。”齐襄王问:“你觉得该怎么办?”贯珠说:“大王不如借此机会把田单的善行变成自己的善行。大王可以嘉奖田单的善行,下令说:‘我担心百姓挨饿,田单就收容他们给他们饭吃;我担心百姓受冻,田单就脱下皮衣给他们穿;我担心百姓劳苦,田单也为此忧心,这正合我的心意。’田单有这些善行,大王嘉奖他,田单的善行也就是大王的善行。”齐襄王说:“好极了。”于是赏赐田单牛和酒。过了几天,贯珠又来见齐襄王说:“大王应该在朝会上召见田单,当众表扬他。然后下令寻找那些饥寒的百姓,收容他们。”齐襄王于是派人到民间打听,听到大夫们互相议论说:“田单爱护百姓,唉,这都是大王的教导啊。”

田单向齐襄王推荐了一个人才貂勃。齐襄王有九个宠臣,他们想陷害田单(安平君),便一起对齐襄王说:“燕国攻打齐国时,楚王曾派将军率领万人援助齐国。现在国家已经安定,社稷也已稳固,为什么不派使者去感谢楚王呢?”齐襄王问:“左右的人谁可以出使?”这九个人都说:“只有貂勃可以胜任这份差事。”貂勃出使楚国,楚王热情地款待他,留他饮酒数月不让他回国。这九个人又一起对齐襄王说:“貂勃一个人能被万乘之国的楚王如此挽留,难道不是因为他倚仗了田单的势力吗?而且田单与大王之间,君臣关系无异,上下没有分别。田单内心有不良企图,对内安抚百姓,对外结交戎狄,礼待天下的贤士,他的志向是想有所作为,希望大王明察!”有一天,齐襄王说:“来呀,把田单召来!”田单摘下帽子,赤脚袒胸前来见齐王,退下时请求判处他死罪。五天后,齐襄王说:“你没有对不起我的地方。这就是你尽你的臣子之礼,我尽我的君王之礼而已。”貂勃从楚国回来,齐襄王赏赐给他酒。饮酒正酣之际,齐襄王说:“召田单来!”貂勃离开座位叩头说:“大王与周文王相比,谁更贤明?”齐襄王说:“我不如周文王。”貂勃说:“是的,臣也知道大王不如周文王。那么与齐桓公相比呢?”齐襄王说:“我也不如齐桓公。”貂勃说:“是的,臣也知道大王不如齐桓公。然而周文王得到吕尚,尊他为太公;齐桓公得到管仲,尊他为仲父;现在大王得到安平君,却直呼其名‘单’,怎么能说出这种亡国之言呢?况且自从天地开辟,人类诞生以来,做臣子的功劳,有谁能比得上安平君呢?大王不能守住国家的社稷,燕国兴兵攻打齐国,大王逃到城阳的山中,安平君凭借即墨这座三里之城、五里之郭,带领七千疲惫的士兵,擒获燕国的司马,收复了齐国千里的土地,这都是安平君的功劳。当时,如果安平君舍弃城阳自立为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止他。然而他从道义出,认为不可这么做,所以安平君修筑栈道木阁,迎接大王和王后从城阳山中返回,大王才得以回国,治理百姓。现在国家已经安定,百姓已经安宁,大王却直呼其名‘单’,连小孩子都不会这样做。大王应该立即杀掉这九个人,向安平君谢罪,否则国家就危险了!”齐襄王于是杀了这九个人,并驱逐了他们的家人,加封安平君以夜邑万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田单准备攻打狄国,前去见鲁仲连。鲁仲连说:“将军攻打狄国,恐怕攻不下来呀。”田单说:“我曾凭借即墨的残兵败将击败了万乘之国的燕国,收复了齐国的失地,现在攻打狄国却攻不下来,这是为什么呢?”田单上车后没有告辞就离开了,随后攻打狄国,三个月未能攻下。齐国的小孩唱道:“大帽子像簸箕,长剑撑下巴。攻打狄国攻不下,枯骨堆成山。”田单感到害怕,问鲁仲连:“先生说我攻不下狄国,请问原因是什么?”鲁仲连说:“将军在即墨时,坐着编草筐,站着拿铁锹,对士兵们说:‘我们无路可退了!宗庙已经毁了!今天就是决战之日!我们还能投靠谁呢?’当时,将军有必死的决心,士兵们也没有生还的念头,听到将军的话无不挥泪奋臂,誓死一战,这就是击败燕国的原因。现在将军东有夜邑的俸禄,西有淄水的娱乐,腰缠黄金,驰骋于淄水、渑水之间,有了生活的乐趣,没有了必死的决心,所以无法取胜。”田单说:“我的心思被先生看透了。”第二天,田单振奋士气,亲自巡视城墙,站在箭石所及的地方,擂鼓指挥。狄国终于被攻下。人呢!一定要有一种必胜的信念,做事情才能成功。

当初,齐湣王灭掉宋国后,想除掉孟尝君。孟尝君听说后就逃到了魏国,魏昭王任命他为相国,与诸侯联合攻破齐国。齐湣王死后,齐襄王复国,孟尝君则中立为诸侯,不依附任何国家。齐襄王刚即位时,害怕孟尝君,便与他结盟和好。孟尝君去世后,他的儿子们争位,齐国和魏国联合灭掉了薛国,孟尝君绝嗣。被称为战国四公子的孟尝君就这么死了,而且连后代都没有留下,岂不可悲?

公元前年,秦国的大良造白起攻打楚国,攻占了郢都,烧毁了夷陵。楚襄王的军队溃散,不再抵抗秦军,向东迁都到了陈地。秦国将郢都设为南郡,封白起为武安君。

公元前年,秦国的武安君白起平定巫、黔中地区,次设立黔中郡。

魏昭王去世,他的儿子魏安厘王继位。

公元前年,秦国的武安君白起攻打魏国,攻占了两座城池。楚王集结东地的军队,得到十余万人,再次向西攻取了江南的十五座城邑。

魏安厘王封他的弟弟无忌为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登场了,他又会有什么故事呢?我们接着往下读。

公元前年,秦国的相国穰侯魏冉攻打魏国。韩国的暴鸢率军救援魏国,穰侯大败韩军,斩四万人。暴鸢逃到开封。魏国献出八座城池求和。穰侯再次攻打魏国,击败芒卯,攻入北宅。随后包围了魏国都城大梁,魏国割让温地求和。

公元前年,魏国再次与齐国结盟。秦国的穰侯攻打魏国,攻占了四座城池,斩四万人。同年,鲁缗()公去世,他的儿子顷公雠(chou)继位。

公元前年,赵国和魏国联合攻打韩国的华阳。韩国派使者向秦国求救,但是秦王没有出兵。韩国的相国对陈筮说:“事情现在非常紧急!希望您即使生病,也去秦国一趟。”陈筮到了秦国,见到了穰侯。穰侯问:“事情很紧急吗?所以派您来。”陈筮说:“目前还不紧急。”穰侯生气地说:“为什么?”陈筮说:“如果韩国真的紧急,就会转而投靠其他国家;正因为还不紧急,所以我才来。”穰侯说:“好好,我这就兵救援韩国。”于是与武安君白起及客卿胡阳率军救援韩国,八天后到达,在华阳城下击败魏军,赶走了芒卯,俘虏了三名将领,斩十三万人。武安君又与赵国的将领贾偃交战,将两万赵军沉入黄河。魏国的段干子请求割让南阳给秦国求和。苏代对魏王说:“想要印玺的是段干子,想要土地的是秦国。现在大王让想要土地的人控制印玺,让想要印玺的人控制土地,魏国的土地就要被割光了!用有限的土地去讨好秦国,就像抱着柴火去救火,柴火不烧完,火不会灭。”魏王说:“你说得对。但事情已经开始,无法改变了!”苏代说:“下棋时之所以重视‘枭’这个棋子,是因为它方便时就吃掉对方,不方便时就停止。现在大王用智谋还不如用‘枭’呢!”魏王不听,最终割让南阳求和,实际上割让的是修武。

同年,韩厘(i)王去世,他的儿子桓惠王继位。

韩国和魏国已经臣服于秦国,秦王准备派武安君白起与韩、魏联合攻打楚国。但是计划还未实施,楚国的使者黄歇到了秦国,听说此事后,担心秦国乘胜一举灭掉楚国,于是上书秦王说:“臣听说物极必反,冬夏交替就是如此;达到极点就会危险,叠棋子就是如此。现在大王的领土遍及天下,占据了天下的两个边陲,这是自有人类以来,万乘之国从未有过的。先王三代不忘与齐国接壤,以断绝合纵联盟的要害。现在大王派盛桥到韩国任职,盛桥将韩国的土地献给了秦国,这是大王不用兵、不施威就得到了百里之地,大王真是能干!大王又兵攻打魏国,封锁了大梁的门户,攻占了河内,夺取了燕、酸枣、虚、桃等地,秦军进入邢地,魏国的军队像云一样聚集却不敢救援,大王的功绩已经很多了!大王休整军队,两年后再次出兵,又攻占了蒲、衍、、垣等地,逼近仁、平丘,黄、济阳的城池被围困,迫使魏国臣服。大王又割让濮磨以北的土地,控制齐、秦的要道,切断楚、赵的脊梁,天下诸侯五次联合、六次聚集却不敢救援,大王的威势也达到了顶峰!大王如果能保住功业,守住威势,放弃攻取之心,广施仁义,使国家没有后患,三王不足四,五霸不足六!大王如果倚仗人多势众,凭借兵强马壮,乘着摧毁魏国的威势,想用武力使天下的君主臣服,臣担心会有后患,这话后来果然应验了。《诗经》说:‘凡事都有开始,但很少有好的结局。’《易经》说:‘狐狸过河,会弄湿尾巴。’这是说开始容易,结束难。从前吴国信任越国,联合攻打齐国,在艾陵战胜齐军后,却在三江之浦被越国擒获。智氏信任韩、魏,联合攻打赵国,攻打晋阳城,眼看就要胜利了,韩、魏却背叛了他,在凿台之下杀死了智伯瑶。现在大王嫉妒楚国没有被摧毁,却忘了摧毁楚国会使韩、魏强大,臣为大王考虑,认为此计不可取。楚国是您的援手,邻国是您的敌人。现在大王相信韩、魏对您友好,这正像吴国信任越国一样,臣担心韩、魏表面上卑辞求和,实际上是想欺骗大国。为什么这么说呢?大王对韩、魏没有世代积累的恩德,却有世代积累的怨恨。韩、魏的父子兄弟接连死于秦国的已有十代了,所以韩、魏不灭亡,是秦国的忧患。现在大王资助他们去攻打楚国,不是太错了吗?况且攻打楚国从哪里出兵呢?大王要向仇敌韩、魏借路吗?出兵之日,大王就要担心军队能否回来了。大王如果不向仇敌韩、魏借路,就必须攻打随水右岸的地区,那里都是广川、大水、山林、溪谷,是不毛之地。这样,大王有摧毁楚国的名声,却得不到实际的土地。而且大王攻打楚国时,四国一定会起兵响应。秦、楚的军队纠缠不休;魏国将出兵攻打留、方舆、铚、湖陵、砀、萧、相,宋国的故地必将全部丧失;齐国将向南攻打楚国,泗水一带必将被齐国占领。这些都是平原四通八达的肥沃之地。这样一来,天下的强国莫过于齐、魏了。臣为大王考虑,不如与楚国和好。秦、楚联合起来对付韩国,韩国必定束手称臣;大王凭借东山的险要,利用曲河的便利,韩国必定成为关内侯。这样一来,大王用十万军队驻守郑地,魏国就会胆寒,许、鄢陵的城池被围困,上蔡、召陵的交通也会断绝。这样,魏国也会成为关内侯。大王一旦与楚国和好,关内的两个万乘之主就会将土地献给齐国,齐国的右壤就可以轻易得到了。大王的领土横跨两海,制约天下,燕、赵没有齐、楚的支持,齐、楚没有燕、赵的帮助。然后威胁燕、赵,动摇齐、楚,这四国不用费力就会臣服。”

黄歇说的那是有理有据,秦王就听从了黄歇的建议,停止派武安君出兵,并向韩、魏道歉,送黄歇回国,与楚国进行结盟。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dududu资治通鉴新译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