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资治通鉴译文在线阅读 > 第7章 六国尽扫帝业成焚书坑儒天下惊(第1页)

第7章 六国尽扫帝业成焚书坑儒天下惊(第1页)

公元前年,前面我们说到荆轲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从燕国出,随行的还有个副使秦舞阳,可惜这个人性格懦弱,怕事呀,在秦王面前就吓得直哆嗦,直冒冷汗。出前在易水送别,荆轲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多么的悲壮,似乎已经预见了自己的结局。很快他们二人就到了咸阳,通过秦王的宠臣蒙嘉请求面见秦王。秦王听到这也非常高兴,于是就穿上朝服,设九宾之礼接见荆轲,这得是多么隆重的仪式。这个时候荆轲献上地图,当地图展开到最后时,匕露了出来。荆轲抓住秦王的袖子,试图刺杀他,但是未能成功。秦王惊起,袖子被扯断了。荆轲追赶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转圈逃跑。群臣都惊呆了,由于事情生得太突然,大家都失去了常态。根据秦国的法律,群臣在上殿时不得携带任何武器,左右侍从只能用手与荆轲搏斗,并喊道:“大王背剑!大王背剑!”秦王这才反应过来,于是拔出长剑,挥剑就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站立不住就倒下了,然后将匕投向秦王,但没击中秦王,打在了铜柱上,哐当一声掉在了地上。这时荆轲自知事情失败了,便怒骂道:“事情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我想活捉你,逼你签订契约来回报太子!”最后荆轲被肢解示众。秦王大怒,连夜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命令王翦攻打燕国,王翦军队与燕军和代军在易水以西交战,轻而易举就拿下了燕军。

公元前年,冬季十月份,王翦攻占蓟城,燕王和太子率领精锐部队向东退守辽东,李信紧追不舍。代王嘉写信给燕王,要求他杀死太子丹并将其级献给秦王。太子丹这时躲藏在衍水中,燕王就派人斩杀了太子丹,试图将其级献给秦王来消除秦王的怒火,但秦王不买账,继续进军攻打燕国,燕国这时已经名存实亡,燕太子丹的这一行为直接加了燕国的灭亡。即使你刺杀成功了也难以改变历史大势,秦国经过变法,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已经成为了一个强国,燕国国力弱小,已经无法阻止这种历史的洪流。燕国也成为了第三个被灭掉的国家,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又快了一步。

这一年王贲带兵攻打楚国,攻占了楚国十余座城池。秦王问将军李信:“我想攻取楚国,你认为需要多少兵力?”李信说不过二十万人。”秦王又问王翦,王翦说非六十万人不可。秦王说:“王将军这是老了吧,怎么这么胆小!”于是秦王派李信和蒙恬率领二十万人攻打楚国;王翦则称病回到频阳。王翦的智慧真的让人佩服,面对年轻将领的锋芒,王翦被秦王说是老了,没有去逞那一时之勇,却甘愿回家养病,最后到秦军打了败仗才重新上任,他的这种不争不抢的处世智慧值得我们去学习。

公元前年,王贲带兵攻打魏国,引黄河水灌大梁城。三月,大梁城墙崩塌,魏王假投降,被秦王杀死,魏国灭亡。魏国成为了第四个被秦灭掉的国家。这时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用五百里地与你交换安陵。”安陵君回答说:“大王施以恩惠,以大换小,我非常感激。然而,这块土地是我从魏国先王那里继承的,我希望能一直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认为他有义气,便同意了他的请求。安陵君在面对强大的秦国时,没有妥协,反而用道义来为自己博的一线生机,但道义在强大的实力面前不值一提。后来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唐雎以“布衣之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震慑住了秦王,虽然延缓了被吞并的时间,但最终也难以阻止大势,还是被吞并。小国在大国的权威下,如何自处值得去思索。

李信带兵攻打平舆,蒙恬带兵攻打寝城,都打败了楚军。李信又带兵攻打鄢郢,攻破了鄢郢后,率军西进,与蒙恬在城父会合。楚军紧随其后,三天三夜没有停歇,最终大败李信,攻入秦军两座营垒,杀死了秦军七名都尉;李信只身一人逃回咸阳。秦王得知这一消息后大怒,亲自到频阳向王翦道歉,说到:“我没有听从将军的建议,李信果然让我秦军蒙羞。将军虽然生病了,难道忍心抛弃我吗?”王翦推辞说病重无法带兵,秦王说:“算了,将军不要再说了!”王翦说:“大王如果一定要用我,非六十万人不可!”秦王说:“就按将军的计划办,一定要灭掉楚国。”于是王翦率领六十万人攻打楚国。秦王送他到霸上,王翦请求赐予大量良田美宅。秦王说:“将军出征了,还担心贫穷吗?”王翦说:“作为大王的将领,即使有功,最终也无法封侯,所以趁大王还信任我时,请求一些田宅作为子孙的产业。”秦王听到这大笑起来。王翦出后,又多次派人请求更多的良田。有人说:“将军这样乞求也太过分了!”王翦说:“不然会出事,秦王多疑,现在他把全国的军队都交给我,我如果不请求田宅来表明自己只关心家族利益,反而会让秦王怀疑我。”王翦在灭楚前要良田美宅金银,这一举动向秦王证明自己并不贪恋权贵,只想给子孙留一些财物,就是为了消除君主的猜忌,不然你功劳大到已经没法赏赐的时候,就只能杀了你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公元前年,王翦攻占了陈以南至平舆的地区。楚人听说王翦增兵而来,便集结全国兵力进行抵御;王翦却是坚守营垒不与楚军交战。楚军多次挑战,王翦始终不出战。王翦每天让士兵休息,改善将士们的饮食,并安抚他们,还亲自与士兵同吃同住。过了很久,王翦派人问:“军中有什么娱乐活动吗?”回答说:“士兵们在投石、跳远。”王翦说道:“现在可以出战了!”楚军由于无法与秦军交战,便向东撤退。王翦开始追击楚军,命令精锐部队出击,大败楚军,在蕲南杀死了楚将项燕,楚军由此溃败。王翦乘胜攻占了许多城邑。王翦以o万大军攻打楚国,但没有立即交战,而选择了和楚军打消耗战,楚国经过秦国这么多年的蚕食,已经耗不起了,磨灭了楚军斗志,最终被打败。

公元前年,王翦和蒙武俘虏了楚王负刍,将楚地设为楚郡。楚国灭亡,秦国一统天下的志向在一步步的实现。公元前年,秦王大举出兵,派王贲攻打辽东,俘虏了燕王喜。燕国也正式的灭亡。楚国灭亡,诸侯国就剩下齐国了,面对强大的秦军铁骑,齐国又能坚持多久呢?

司马光评论说:燕太子丹因一时的愤怒而触怒了强大的秦国,轻率谋划,招致灾祸,使燕国的宗庙被毁,这是多么大的罪过啊!然而有人认为他是贤人,这难道不是错误的吗?治理国家的人,应该以才能任用官员,以礼制建立政事,以仁爱安抚百姓,以诚信与邻国交往。这样,官员才能胜任,政事才能有序,百姓才能感念恩德,邻国才能亲近。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像磐石一样稳固,像烈火一样旺盛。任何敢于触犯的国家都会被粉碎或烧焦,即使有强大的敌国,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太子丹不这样做,反而以一国之君的身份,泄个人的愤怒,采取盗贼般的阴谋,最终功败身死,国家灭亡,这是多么可悲啊!现在老板任用下面的职员也要看他的能力是否能胜任当前的岗位,如果没能力却坐在那个位置,最终会给公司带来损失。

那些卑躬屈膝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的恭敬;反复承诺,并不是真正的诚信;挥霍金银,并不是真正的恩惠;自刎决腹,并不是真正的勇敢。总之,太子丹的谋划不够深远,行动不够正义,他与楚国的白公胜是一类人!荆轲为了个人的私利,不顾家族的安危,想用一把匕来增强燕国、削弱秦国,这是多么愚蠢啊!所以扬雄评论说,要离是蜘蛛般的渺小,聂政是壮士般的渺小,荆轲是刺客般的渺小,都不能称之为义。他还说:像荆轲这样的人,君子会认为他是盗贼!

王贲攻打代国,俘虏了代王嘉。王翦平定了荆江南部地区,降服了百越的君主,设置了会稽郡。起初,齐国的君王后贤明能干,谨慎的侍奉秦国,与诸侯保持诚信;齐国位于东海之滨。秦国日夜攻打三晋、燕国和楚国,五国各自自救,因此齐王建在位四十多年未受战乱。君王后临终前告诫齐王建:“群臣中可用的有某某。”齐王说:“请写下来。”君王后说:“好!”齐王取来笔和简牍,君王后却说:“老妇已经忘了。”君王后去世后,后胜担任齐国相国,接受了秦国的大量贿赂。齐国的宾客到秦国,秦国也给他们大量金钱。这些宾客都成了秦国的间谍,劝齐王朝拜秦国,不修战备,不帮助五国攻打秦国,秦国因此得以灭掉五国。齐王准备去朝拜秦国,雍门司马上前说:“我们立王是为了社稷,还是为了王自己?”齐王说:“当然是为了社稷呀。”司马又说:“既然是为了社稷而立王,王为什么要离开社稷去朝拜秦国?”齐王于是返回。

即墨大夫听说后,就去见齐王,说了这么一番话:齐国方圆四千里土地,有数百万军队。三晋的大夫都不愿臣服秦国,而在阿、鄄之间的人有数百;大王如果收编他们,给他们百万军队,让他们收复三晋的故土,就可以从临晋关进入秦国。鄢郢的大夫也不愿臣服秦国,而在城南下的人有数百;大王如果收编他们,给他们百万军队,让他们收复楚国的故土,就可以从武关进入秦国。这样,齐国的威势就可以建立,秦国也可以灭亡了,岂止是保住国家而已!可惜建议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因为齐王并没有听从即默大夫的建议,就是听了也是无济于事。

公元前年,王贲从燕国南部进攻齐国,突然攻入临淄,齐国百姓无人敢抵抗。秦国派人诱骗齐王,承诺封给他五百里土地。齐王于是投降了秦国,秦国将他迁到共地,安置在松柏之间,最终被饿死。齐国人怨恨齐王建没有早日与诸侯联合,听信奸臣和宾客的建议,导致国家灭亡。他们唱道:“松树啊,柏树啊,让齐王建住在共地的是那些宾客啊!”这是对齐王建任用宾客不当的讽刺。齐桓公,赵武灵王都是被饿死的,齐王建最终也被饿死,感到很可悲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司马光评论说:合纵连横的策略虽然反复多变,但合纵对六国是有利的。古代先王建立万国,亲近诸侯,通过朝聘、宴会和会盟来加强联系,目的是让各国同心协力保卫国家。如果六国能够以信义相待,即使秦国再强大,也无法灭亡它们。三晋是齐、楚的屏障;齐、楚是三晋的根基。它们相互依存,表里相依。用三晋攻打齐、楚,等于自断根基;用齐、楚攻打三晋,等于自撤屏障。哪有撤掉屏障去讨好盗贼,还说“盗贼会爱我而不攻击我”的道理呢?这岂不是很荒谬!

秦王统一天下后,自认为自己德行越三皇,功绩过五帝,于是改称号为“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朕”。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他下诏说:“死后根据行为定谥号,是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主,毫无意义。从今以后,废除谥法。朕是始皇帝,后世以数字计算,二世、三世,直到万世,传之无穷。”

齐国在齐威王、齐宣王时期,邹衍提出了“五德终始”的理论;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齐国人将这一理论上奏给了秦始皇。秦始皇采纳了这一学说,认为周朝是火德,秦朝取代周朝,应属水德。于是改年号,朝贺从十月初一开始;衣服、旌旗、节旗都以黑色为尊,数字以六为纪。丞相王绾等人建议:“燕、齐、楚地偏远,如果不设王,难以镇守。请大王立诸子为王。”秦始皇将这一建议交给群臣讨论。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分封了许多同姓子弟,但后来关系疏远,互相攻击如仇敌,周天子却无法制止。如今四海之内统一于秦,皆设为郡县,诸子和功臣可以用赋税重赏,这样更容易控制,天下人不会有异心,这是安宁的办法,设立诸侯不利。”秦始皇说:“天下苦于战争不休,正是因为诸侯王的存在。依赖宗庙,天下刚刚安定,又设立诸侯国,这是自找战乱;想要安宁,岂不是非常困难!廷尉的建议是对的。”于是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每个郡都设三个职位,分别为守、尉、监。

然后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熔铸成钟鐻和十二个金人,每个重千石,放置在宫廷中。统一度量衡和车轨宽度。将天下豪强十二万户迁到了咸阳。诸庙和章台、上林苑都在渭南。秦军每攻破一个诸侯国,就仿照其宫室,在咸阳北阪上建造,南临渭水,从雍门以东到泾水、渭水,宫殿、复道、周阁相连,将缴获的诸侯美人、钟鼓都安放在其中。

公元前o年,秦始皇巡视陇西、北地,到达鸡头山,经过回中。在渭南建造信宫,后改名为极庙。从极庙修建道路通往骊山,建造甘泉前殿,修筑甬道连接咸阳,并在全国修建驰道。

公元前年,秦始皇东巡郡县,登上邹峄山,立石刻碑颂扬自己的功业。同时召集了鲁地的儒生七十人,到泰山下讨论封禅的礼仪事情。儒生们有的说:“古代封禅时,使用蒲草包裹车轮,以免损伤山上的土石和草木;扫地而祭,用草席。”儒生们意见各不相同。秦始皇认为这些礼仪难以实施,因此疏远了儒生。于是开辟车道,从泰山阳面登上山顶,立石刻碑歌颂功德;从阴面下山,在梁父山举行禅礼。礼仪多采用太祝祭祀雍上帝的仪式,但封禅的具体细节保密,世人不得而知。封禅结束后,秦始皇继续东游海上,祭祀名山大川和八神。他南登琅邪山,非常喜欢,停留了三个月,建造琅邪台,立石刻碑歌颂功德,表达自己的得意。秦始皇通过祭祀名山大川、先贤圣王,强化政权的合法性,确立秦朝受命于天。

起初,燕国人宋毋忌、羡门子高等人自称有仙道和形解消化的法术,燕、齐两地的怪诞之士争相传播。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都相信他们的说法,派人入海寻找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据说这三座神山在渤海中,离人不远。但当船靠近时,风会将船吹走。曾经有人到达过,见到仙人和不死之药。秦始皇到海上后,方士徐市等人上书请求斋戒并带领童男童女入海寻找神山。于是秦始皇派徐市带领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船在海上遇到大风,徐市说:“未能到达神山,但已经远远的看见了。”

秦始皇返回时经过彭城,进行斋戒祈祷,想从泗水中打捞周鼎,派了千人下水去寻找周鼎,但都没有找到。于是向西南渡过淮水,到达衡山、南郡。乘船到湘山祠时遇到大风,风吹的几乎无法渡江。秦始皇问博士:“湘君是个什么神?”博士回答说:“据说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死后被葬在这里。”秦始皇大怒,派三千刑徒砍光湘山的树,将山涂成红色。然后从南郡经武关返回咸阳。秦始皇自己作为功盖三皇五帝的人,竟然被地方神灵冒犯,岂不可笑,于是下令砍光树。楚人崇拜湘君,秦始皇通过这种行为摧毁楚人的精神象征,这也反映了秦王朝以暴力镇压一切不服从的人,成为了其亡的缩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韩国人张良的一家五代都是韩国的相国。韩国灭亡后,张良散尽家财,想为韩国报仇。公元前年,秦始皇东巡,到达阳武博浪沙时,张良派力士用铁椎袭击秦始皇,但误中副车。秦始皇大惊,下令搜捕刺客,但没找到;于是下令全国大搜捕十天。秦始皇登上之罘山,刻石立碑;然后返回琅邪,经上党进入关中。汉初三杰的之一的张良在这一年登上了历史舞台,他又会展现怎么样的智慧来辅助刘邦建立汉王朝呢?咱们接着往下看。

公元前年,朝廷命令百姓自报田地面积。次年,秦始皇巡游到达碣石,派燕人卢生寻找羡门,并在碣石门刻石。拆除城郭,疏通堤防。秦始皇巡视北部边境,从上郡返回关中。卢生从海上返回关中后,上奏了一份《录图书》说:“亡秦者胡也。”秦始皇于是派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

公元前年,朝廷下令征逃亡者、赘婿和商人为兵,攻占南越陆梁地,并设置桂林、南海、象郡三个郡;将五十万罪犯迁到五岭戍边,与越人杂居。

蒙恬驱逐匈奴,收复河南失地,设立了四十四个县。依据地形、地势修筑长城。长城从临洮延伸到辽东,绵延万余里。蒙恬渡过黄河,占据阳山,蜿蜒向北。军队在外征战了十余年,蒙恬常驻上郡,威震匈奴。

公元前年,秦始皇将那些执法不公、审判失误的官吏流放去修筑长城或戍守南越。丞相李斯上书说:“过去诸侯并立,各国争相招揽游学之士。如今天下统一,法令出自中央,百姓应当致力于农工,士人应当学习法令。然而现在的儒生不学习当今的法令,反而推崇古代的制度,批评当今的政事,迷惑百姓,传播非法言论。人们听到法令颁布后,各自用他们的学说来议论,内心那是相当的不服,街头巷尾议论纷纷,夸耀自己以博取名声,标新立异以显示高明,甚至煽动群众诽谤朝廷。如果不加以禁止,君主的权威就会下降,党羽就会在民间形成。必须禁止这种行为!我请求下令:史官所藏的非秦国史书一律烧毁;除博士官所掌管的书籍外,天下私藏的《诗》《书》及诸子百家着作,都要上交郡守、郡尉烧毁。有敢私下谈论《诗》《书》的,处以死刑;以古非今的,实行灭族罪行;官吏知情不报的,与犯者同罪。命令下达三十天内不烧书的,处以黥刑并配去修筑长城。不烧的书籍仅限于医药、卜筮、种树类的书。如果有人想学习法令,应以官吏为师。”秦始皇批准了这一建议。这就是着名的焚书的原因。

魏国人陈馀对孔鲋说:“秦国将要毁灭先王的典籍,而你是这些书籍的主人,这不是很危险的吗?”孔鲋说:“我研究的是无用的学问,了解我的只有我的朋友。秦国不是我的朋友,我有什么危险呢?我将把这些书藏起来,等待有人来求取;等到有人来求取时,就不会有祸患了。”

公元前年,秦始皇派蒙恬修建直道,从九原直达云阳,开山填谷,长达一千八百里,修了几年都没有完工。秦始皇认为咸阳人口众多,先王的宫殿太小,于是在渭南上林苑中建造朝宫,先建前殿阿房宫,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殿上可坐万人,殿下可立五丈高的旗帜。周围修建阁道,从殿下直通南山,以南山之巅为阙门。修建复道,从阿房宫渡过渭水,连接咸阳,象征天极阁道横跨银河抵达营室。征隐宫、刑徒七十余万人,分别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从北山开采石椁,从蜀、楚两地运送木材,全部运到关中。关中建造了三百座宫殿,关外建造了四百余座。秦始皇在东海朐县立石,作为秦朝的东门。迁三万户到骊邑,五万户到云阳,免除他们十年的赋税和徭役。

卢生对秦始皇说:“方术中说:君主应时常微服出行以避开恶鬼。恶鬼避开后,真人就会到来。希望陛下居住的宫殿不要让人知道,这样不死之药或许可以得到。”秦始皇说:“我是非常仰慕真人的。”于是自称“真人”,不再称“朕”。下令在咸阳周围二百里内建造二百七十座宫观,用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斥其中,各自按固定位置不得移动。皇帝的行踪如有泄露,就处死那些知道的人。秦始皇曾到梁山宫,从山上看见丞相的车马众多,心中就很不开心。有宦官就把这事告诉了丞相,丞相随后减少了车马。秦始皇大怒说:“这是宦官泄露了我的话!”审问时没人承认,便将当时在场的宦官全部处死,太残暴了。从此以后,无人知道皇帝的行踪,群臣处理政务,都在咸阳宫进行。

侯生、卢生私下议论秦始皇,随后就逃亡了。秦始皇得知后大怒,说到:“卢生等人,我厚待他们,他们却诽谤我!咸阳的儒生,我派人查问,现有人散布妖言迷惑百姓。”于是御史审问所有儒生。儒生们互相揭,最终查出四百六十余人犯禁,全部在咸阳坑杀,以警示天下;同时流放更多人戍边。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劝谏说:“儒生们都诵读孔子的经典。如今陛下用重法惩罚他们,我担心天下会不安定。”秦始皇大怒,派扶苏北上到上郡监督蒙恬的军队。这就是坑儒的原因,议论诽谤你的大老板,还能有你的活路?这大概就是秦始皇最让人诟病的一点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公元前年,有陨石坠落在东郡。有人在石头上刻了“始皇死而地分”这几个字。秦始皇派御史追查,但是无人承认;便将石头附近的居民全部处死,并烧毁陨石。迁三万户到河北榆中;赐爵一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