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资治通鉴译文在线阅读 > 第43章 谏臣血溅忠言废权相威扬社稷摇(第2页)

第43章 谏臣血溅忠言废权相威扬社稷摇(第2页)

在边疆,匈奴单于派右皋林王伊邪莫演等人前来朝贡,参加正月的朝贺。这次看似平静的外交活动背后,实则隐藏着边疆局势的微妙变化,为未来汉匈关系的展埋下了伏笔。

这一时期的西汉王朝,在天灾人祸的冲击下,既展现出了强大的恢复能力,同时也暴露出了现在的制度僵化、决策迟缓等深层问题。从黄河治理到后宫风波,从边疆危机到律令改革,诸多事件相互交织,组成了一条危机四伏却又充满变革希望的道路。?

在汉成帝统治的关键时期,西汉王朝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复杂局面当中。在边疆,匈奴的降叛之事暗藏玄机;在朝堂,外戚势力的急剧膨胀;地方治理面临豪强与蛮夷的双重挑战;同时,天灾的频繁生、典籍散佚等问题也在不断冲击着帝国的根基。

公元前年春天,匈奴使者伊邪莫演在回去之前,突然就给大家上演了非常戏剧性的一幕。他言辞决绝地表示愿意归降汉朝,甚至以死相逼:若是汉朝不接纳,我就宁死也不回去!这一突状况在朝堂引了激烈的争论。其中有部分官员秉持旧例,主张接纳以彰显大国胸怀;光禄大夫谷永与议郎杜钦却展现出了他们深邃的战略眼光,他们敏锐地指出:如今匈奴单于已经称臣纳贡,与往昔敌对态势截然不同,若是此时接纳他们叛逃的臣子,这无异于贪图蝇头小利而失信于藩属。这背后或许隐藏着单于的试探之计,或设反间之局,这关乎到边境的安危,切不可草率行事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汉成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随后就派中郎将王舜前去当面质询。伊邪莫演瞬间改口,声称自己是胡言乱语,这场风波也就此平息。回到匈奴后,他虽然保留官位,却被单于禁止再次接触汉使。这场看似偶然生的事件,实则是汉匈外交博弈的缩影,彰显了汉朝在处理边疆事务时的谨慎与智慧。

同年夏天,一场罕见的天灾降临到了楚国。像锅一般大的冰雹倾泻而下,仿佛预示着王朝即将面临的剧变。而在政治舞台上,更加让人震撼的事件正在上演。六月,汉成帝一口气册封五位舅舅为王侯。王谭被封为平阿侯,王商被封为成都侯,王立被封为红阳侯,王根被封为曲阳侯,王逢时则被封为高平侯,同日受封,震惊朝野。太后的母亲改嫁之后生的儿子苟参,虽然没被封王,但也被任命为侍中、水衡都尉,从此之后,王氏家族的势力开始急剧膨胀。

这一系列的封赏背后,是外戚势力对朝政的深度渗透。王氏兄弟凭借太后的裙带关系,迅崛起成为了朝堂新贵,其权势的扩张度之快,令群臣侧目而视,这也为西汉后期的政治格局埋下了隐患。

在地方的治理上,京兆尹王尊的遭遇成为了焦点。御史大夫张忠以暴虐傲慢为由弹劾王尊,导致他被免职。这位曾以雷霆手段肃清南山盗贼的能臣,瞬间沦为了众矢之的。然而,他的功绩并没有被百姓遗忘。湖县三老公乘兴等人联名给朝廷上书,言辞恳切地为王尊辩护,他们声称:王尊在治京期间,整顿乱象、诛杀暴徒,功绩堪比名将。如今却遭人诬陷,实乃奸人为了借公济私。同一官员,三年间忽然被捧为贤臣,忽然被贬为奸佞,岂不显得可笑?

他们的这番肺腑之言打动了汉成帝,王尊这才得以官复原职,出任徐州刺史。这场风波不仅展现了能臣与官僚集团的矛盾,更折射出西汉后期吏治的复杂生态。

与此同时,西南边陲的局势也愈的严峻。夜郎王兴、王禹、漏卧侯俞公然起兵互相攻打,甚至刻制汉朝官吏的木像当街射箭,公然挑衅朝廷的权威。得到消息的杜钦向大将军王凤建言说:如今蛮夷轻视汉使,若是继续采取怀柔的政策,恐怕会生大乱呀,我们应该趁他们羽翼未丰之际,果断出兵镇压!

王凤同意了他的建议,然后就派陈立出任牂柯太守。陈立到任后,采取了先礼后兵的政策,在劝说无果后,就果断在且同亭斩杀了夜郎王兴。他的岳父翁指与儿子邪务纠集残部反叛,陈立又巧用奇兵断绝他们的粮道、实施反间计,最终平定了叛乱。这场西南平乱,彰显了汉朝对边疆的强力管控,也展现了地方官员的卓越才能。

公元前年,西汉王朝在文化与天灾领域迎来双重挑战。一方面,成帝痛心于皇家的藏书散佚严重,派谒者陈农广征天下遗书,并命刘向、任宏等学者分科校勘。刘向在整理典籍之余,更是借《洪范五行传论》对成帝委婉的进行劝谏,暗指王氏专权的弊端。可惜呀,这番苦心并未能动摇王氏的根基。

另一方面,黄河再次在平原郡决口,洪水肆虐济南、千乘。朝廷紧急启用治水能臣王延世,又联合丞相史杨焉、将作大匠许商等人,耗时六个月方才治理好了这场水患。这场水患不仅考验着朝廷对于自然灾害的应急能力,也反映出了西汉在水利工程管理上的不足。

在这个内忧外患交织的特殊时期,西汉王朝不仅向世人展示出了强大的韧性与应变能力,同时也暴露出了外戚专权、吏治腐败等深层次的问题。从边疆外交到朝堂的权力斗争,从地方治理到国家的文化建设,诸多事件相互影响,共同塑造着西汉王朝的未来走向,这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

在汉成帝执政时期的河平至阳朔年间,西汉王朝的政治生态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困局。外戚王氏集团的权势如日中天,逐渐侵蚀着皇权的根基;朝堂之上的权力斗争波谲云诡,正直之士与权臣的较量惊心动魄;边疆与地方的治理难题接踵而至,天灾人祸交织之间,表现出了西汉王朝所面临的困窘境地。

公元前年春天,匈奴单于前来朝见汉朝皇帝,这为西汉王朝带来了短暂的外交和平。然而,朝堂内部的暗潮却汹涌而起。琅邪郡灾害频繁生,丞相王商秉持公正的行事理念,对与大将军王凤有姻亲关系的琅邪太守杨肜展开了调查。王凤多次求情未果,王商又坚持上奏弹劾,他的这一秉公之举却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对此,王凤那是怀恨在心,就暗中指使频阳人耿定向朝廷上书,以捕风捉影的罪名指控王商“与父婢私通”“纵容妹妹杀害情夫”。尽管汉成帝知道这些指控荒诞不经,也下诏不予追究,但王凤却穷追不舍,还联合善于阿谀奉承的太中大夫张匡,对王商进行恶意诋毁。在王凤的步步紧逼下,四月壬寅日,汉成帝无奈地收回了王商的丞相印绶。三日后,王商悲愤交加,竟然吐血而亡,谥号“戾侯”。王商的家族成员也遭到了清算,众多子弟都被调离了朝廷的核心岗位,王氏外戚的势力进一步扩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王商死后,汉成帝就任命自己的老师张禹为丞相。张禹曾与王凤共同执掌尚书事务,因此十分忌惮王凤的权势,就一直称病请辞。而成帝的此次任命,既是出自成帝对老师的信任,也是成帝想要平衡朝堂势力的引路石,但是成帝的这个想法在王氏集团的强势打压之下,变得收效甚微。

在边疆事务上,罽宾国的态度始终摇摆不定。自汉武帝开通西域以来,罽宾国因为地处偏远,认为汉军难以到达他们国家,就多次劫杀汉使,而且态度极为的傲慢。尽管汉元帝时期曾断绝与罽宾国的往来,但汉成帝即位后,罽宾国便再次遣使谢罪。

面对罽宾国的示好,汉朝内部就对是否派遣使者护送他们回国而产生了争议。杜钦向王凤进言,深刻剖析了罽宾国的真实意图,他认为:罽宾国反复无常,有求于我们时就言辞谦卑,对我们没有所求时就变得骄横跋扈,他们派遣使者前来,就是为了贪图贸易利益。况且护送使者需要穿越重重险阻,对我们来说不仅耗费巨大,还面临着诸多的危险。他建议朝廷实在不应该为了虚名而劳师动众,应当采取比较务实的策略。王凤采纳了这一建议,最终汉朝使者把他们送到了皮山就返回了。罽宾国虽然贪图汉朝的赏赐,但他们使者也仅隔数年才前来一次,因此双方的关系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状态。

公元前年,西汉王朝的政治矛盾进一步激化。大将军王凤独揽朝政,此时的汉成帝虽然贵为天子,却处处受到掣肘。有一次,成帝想要任命博学多才的刘歆为中常侍,却因为没有通报王凤而被迫作罢,王氏的权势之大可见一斑。

此时,成帝因为没有子嗣而且身体欠佳,所以对定陶共王刘康格外的亲近,就把他留在京师陪伴自己。王凤却对此感到不安,恰逢生了日食,他借机以“阴气过盛”为由,逼迫成帝将定陶王遣送回封国。这一事件引了成帝的强烈不满,也为后续的权力斗争埋下了导火索。

京兆尹王章素来刚直不阿,虽然他是由王凤举荐的,但他却不满王凤的专权行径。他秘密给成帝上了奏章,直接指出日食灾祸的出现就是王凤专权蒙蔽君主所引起的,并详细的列举了王凤的三大罪状:诬陷丞相王商、强遣定陶王归国、将已嫁之女纳入后宫。王章的谏言可以说是深深的触动了成帝,成帝决定重用王章,并让他为朝廷推荐贤才。王章随即就举荐了冯野王,试图以此来制衡王凤。

然而,王章的谋划却被太后的堂弟王音给偷听到了并告知了王凤。王凤惊恐之余,在杜钦的建议下,就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称病请辞,这引了太后的哭泣绝食。而成帝因为自幼依赖王凤,最终还是心软了,不仅没有怪罪王凤,还让他官复原职。王凤重新掌权后,就立即展开了报复,指使尚书弹劾王章。让廷尉罗织罪名,给王章定下大逆不道的罪行,王章最终冤死狱中,妻儿也被流放合浦。王章之死令朝堂震动,公卿百官也对王凤更加畏惧了,此时王氏外戚的专权达到了顶峰。

在地方治理方面,陈留太守薛宣因为政绩卓着而被升任为左冯翊,这展现出了他卓越的理政才能。他对儿子薛惠的教育理念“为官之道以法令为师,能力自有天赋”,也在当时广为流传,这反映出了汉代官员对治理能力的独特认知。

与此同时,西汉在社会上也面临着严峻的危机。公元前年,关东地区爆了大水灾,导致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矛盾加剧。而王氏五侯却在此时竞相奢靡,大肆收受珍宝贿赂,他们广结宾客,通过慷慨的施舍为自己树立声望,就是为了巩固家族势力。这种鲜明的贫富对比,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面对王氏外戚的日益坐大,刘向忧心忡忡。他向陈汤坦言说:如今灾异频,外戚势盛,刘氏的江山已经危在旦夕了。随后,刘向就冒死进谏,他引经据典,历数王氏的僭越之举,警告成帝若是对他们不加以遏制,必将重蹈田氏篡齐、六卿专权的覆辙。他建议成帝亲近宗室,疏远外戚,收回王氏的权力,以此来保全刘氏的社稷。可以成帝最终还是没听他的,只是对他的忠心进行了一番表扬。

在河平至阳朔这短短几年间,西汉王朝在政治、边疆、社会等多个领域遭遇重重危机。外戚王氏的专权不仅影响了朝堂的格局,还反映出了西汉王朝在制度上存在的矛盾;边疆与地方的治理困境,以及频繁的天灾,更是暴露出了国家治理体系的脆弱性。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如同沉重的枷锁,逐渐将西汉王朝拖入毁灭的深渊,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警示。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dududu资治通鉴新译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