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资治通鉴译文在线阅读 > 第134章 晋室暗弱成汉亡赵燕争锋辽西乱(第2页)

第134章 晋室暗弱成汉亡赵燕争锋辽西乱(第2页)

八月,蜀地长时间下雨,百姓既遭受饥荒,又遭遇瘟疫,李寿下令让大臣们直言朝政的得失。龚壮呈上密封的奏章,说:“陛下起兵之初,指着星辰、昭告天地,与众人歃血盟誓,承诺举国归附东晋,当时上天响应、百姓欢悦,大业才得以成功。但议论朝政的人不明白您的初衷,您才暂且称帝。如今大雨下了一百天,饥荒和瘟疫同时到来,上天或许是在警示陛下啊。我认为应当遵守当初的盟约,拥戴东晋建康朝廷,他们必定会用高官厚禄报答您的大功;虽然您的地位会降一级,但子孙能长久传承,永远保住福禄,这不也很好吗!”

“有人说梁、益二州归附东晋会荣耀,六郡的人却会觉得不便。从前公孙述在蜀地时,外来的人掌权;刘备在蜀地时,荆州的士人大多尊贵。后来邓艾、钟会向西讨伐,全城被屠杀,哪分本地人和外地人!议论的人看不到安定国家的根本,只顾惜眼前的名位,认为刘氏的官员还在州郡任职;却不知那时是国家灭亡、君主更换,怎能和现在的义举相比——如今归附东晋,君主荣耀、大臣也会显贵啊!还有人说我应当效仿法正。我蒙受陛下大恩,只要能安身即可;至于荣华富贵,无论在汉国还是东晋,我都不愿接受,又何必效仿法正呢!”李寿看完奏章后内心愧疚,却把奏章秘密收藏起来,没有公开。

九月,汉国仆射任颜谋反,被处死。任颜是任太后的弟弟。汉主李寿借此机会,将成汉旧主李雄的所有儿子全部处死。

冬季十月,东晋光禄勋颜含因年老请求退休。当时大臣们议论:“王导是皇上的师傅,名位尊贵,百官见他应当行跪拜礼。”太常冯怀向颜含询问意见。颜含说:“王公虽地位贵重,但按道理不该让百官单独对他行特殊礼仪。行跪拜礼的说法,或许是你们这些官员该考虑的事;我老了,不懂当下的时务。”随后他告诉别人:“我听说讨伐他国时不咨询仁人,之前冯祖思(冯怀字)来问我这种阿谀的事,难道我有奸邪的品德吗!”

郭璞曾遇到颜含,想为他占卜吉凶。颜含说:“寿命由上天决定,职位由个人争取。修养自身却得不到上天眷顾,是命运;坚守道义却不被人理解,是本性;我自己有性命和本性,不用劳烦蓍草、龟甲占卜。”颜含退休后二十多年,活到九十三岁才去世。

此时,代王拓跋翳槐的弟弟拓跋什翼犍在后赵做人质,拓跋翳槐病重时,命令各部领立拓跋什翼犍为继承人。拓跋翳槐去世后,领梁盖等人认为国家刚遭遇大丧(君主去世),拓跋什翼犍远在外地,能否回来还不确定;等他回来,恐怕会生变乱,便谋划另立君主。拓跋翳槐的二弟拓跋屈,性格刚猛且多诈,不如拓跋屈的弟弟拓跋孤仁厚,于是领们一起杀了拓跋屈,想立拓跋孤为代王。拓跋孤不同意,亲自前往邺城迎接拓跋什翼犍,并请求自己留下做人质;后赵王石虎认为他讲义气,便将两人都放回代国。十一月,拓跋什翼犍在繁时以北即位为代王,改年号为建国,将国家一半的土地和部众分给拓跋孤。

当初,代王拓跋猗卢去世后,国内多次生内乱,部落离散,拓跋氏逐渐衰落。等到拓跋什翼犍即位,他雄勇且有谋略,能修复祖先的基业,国人纷纷归附他。拓跋什翼犍开始设置百官,让他们分别掌管各项事务,任命代国人燕凤为长史,许谦为郎中令。他还次制定惩处谋反叛逆、杀人、奸淫盗窃的法律,政令清晰明确,政事简便不繁琐,没有牵连逮捕的麻烦,百姓安居乐业。于是,东边从濊貊(今朝鲜半岛北部),西边到破落那(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南边到阴山(今内蒙古阴山山脉),北边到沙漠,各部落都归附代国,代国拥有几十万部众。

十二月,段辽从密云山派使者向后赵请求接纳,不久又后悔,再派使者向前燕请求迎接。

后赵王石虎派征东将军麻秋率领三万士兵迎接段辽,临行前告诫麻秋:“接受投降就像面对敌人,不能轻视!”又因尚书左丞阳裕是段辽的旧臣,任命他为麻秋的司马。

前燕王慕容皝亲自率领众将领迎接段辽,段辽暗中与前燕谋划消灭后赵军队。慕容皝派慕容恪在密云山埋伏七千精锐骑兵,在三藏口大败麻秋的军队,后赵士兵战死的有十分之六七。麻秋徒步逃跑,才得以幸免,阳裕被前燕抓获。

后赵将军、范阳人鲜于亮在战乱中丢失马匹,徒步爬山时无法前进,便停下来端正坐下。前燕士兵包围他,喝令他起身。鲜于亮说:“我是尊贵的人,按道义不会向小人屈服。你们能杀就赶紧杀,不能杀就离开!”鲜于亮仪表魁梧,声音雄壮严厉,前燕士兵害怕他,因此不敢下手,便把他带到慕容皝面前。慕容皝为他准备了马匹,与他交谈后十分欣赏他,便任命他为左常侍,还把崔毖的女儿嫁给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慕容皝收服了段辽的全部部众,用贵宾的礼仪对待段辽,任命阳裕为郎中令。

后赵王石虎听说麻秋战败,大怒,削去了麻秋的官职和爵位。

公元年

春季正月辛丑日,东晋朝廷宣布大赦天下,赦免境内罪犯,以稳定社会秩序。

三月乙丑日,广州刺史邓岳率领军队攻打汉国的宁州(今云南、贵州一带)。汉国的建宁太守孟彦趁机擒获本国宁州刺史霍彪,向邓岳投降,宁州部分地区自此归入东晋势力范围。

东晋征西将军庾亮立志收复中原失地,便向朝廷上表推荐桓宣担任都督沔北前锋诸军事、司州刺史,驻守襄阳(今湖北襄阳,为北伐前沿重镇);又上表推荐自己的弟弟、临川太守庾怿担任监梁、雍二州诸军事、梁州刺史,驻守魏兴(今陕西安康,扼守关中通往蜀地的要道);推荐西阳太守庾翼担任南蛮校尉,兼任南郡太守,驻守江陵(今湖北江陵,长江中游军事重镇),并授予三人“假节”权限。

庾亮还请求辞去自己兼任的豫州刺史职务,将这一职位授予征虏将军毛宝。朝廷下诏批准,任命毛宝为监扬州之江西诸军事、豫州刺史,让他与西阳太守樊峻率领一万精锐士兵驻守邾城。

朝廷又任命建威将军陶称为南中郎将、江夏相,让他率军进入沔中(今汉江中游地区)。陶称带领两百人前往拜见庾亮,庾亮向来厌恶陶称轻浮狡诈,当面列举陶称以往的种种罪行,将其逮捕后斩(陶称曾泄露庾亮废王导的谋划,且行为不端,庾亮此举兼具整顿军纪与清除异己的目的)。

后来,庾亮考虑到魏兴郡地势险要且距离偏远,物资运输困难,下令让庾怿从魏兴迁到半洲驻守;改任武昌太守陈嚣为梁州刺史,命他进军汉中。同时,庾亮派遣参军李松攻打汉国的巴郡、江阳县。

夏季四月,李松攻破巴郡、江阳,擒获汉国荆州刺史李闳和巴郡太守黄植,将二人押送到东晋都城建康。汉主李寿得知消息后,任命李弈为镇东将军,接替李闳镇守巴郡,抵御东晋的进一步进攻。

庾亮向朝廷上疏,提出进一步的北伐计划:“汉国实力薄弱,但后赵仍很强盛,我请求率领十万大军移驻石城,派遣各支部队分布在长江、沔水沿岸,为讨伐后赵做准备。”晋成帝将这一提议交给大臣们讨论。

丞相王导表示支持,认为北伐是恢复中原的重要举措,应当批准庾亮的请求。但太尉郗鉴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目前军队的物资储备尚未充足,不足以支撑大规模军事行动,不能轻易动北伐。”

太常蔡谟的反对意见更为详细,他在朝堂上陈述:“时势有顺逆,道义有屈伸,若不考虑双方实力差距而轻举妄动,不出一天就可能失败,哪里能建立功业!如今最好的计策,不如积蓄威势等待时机。时机是否成熟,取决于后赵的强弱;后赵的强弱,又取决于石虎的能力。自从石勒起兵以来,石虎一直是他的得力助手,百战百胜,最终帮助石勒平定中原,如今后赵占据的领土,和曹魏时期相当。石勒死后,石虎挟持继位的君主,诛杀不听话的将相;内部叛乱平定后,又剿灭外部敌寇,一次出兵就攻占金墉城,二次出兵就擒获石生,诛杀石聪如同捡起地上的东西一样容易,消灭郭权如同摇落枯叶一般轻松,境内没有丢失一寸土地。从这些事来看,石虎是有能力的,还是没有能力的呢?”

“有人因为后赵之前攻打襄阳没能攻克,就说石虎没什么本事。但凭百战百胜的强大实力,只因一座城池没攻克就说他能力差,就像射箭百百中的人偶尔失误一次,能说他技艺拙劣吗?况且之前攻打襄阳的石遇,只是一支偏师的将领;驻守襄阳的桓宣,只是边境的普通将领,他们争夺的不过是边境的小块土地,有利就进攻,不利就撤退,这并非关乎国运的关键战事。如今庾亮以重镇统帅、名贤的身份,亲自率领大军想席卷黄河以南地区,石虎必定会率领全国兵力前来决战,这怎能和之前攻打襄阳的情况相比呢!”

“现在要考虑的是:庾亮若想和石虎交战,能比得上当年的石生吗(石生曾凭借关中精兵对抗石虎,仍以失败告终)?若想据城坚守,能比得上金墉城的坚固吗(金墉城曾抵御刘曜十万大军,庾亮驻守的城池未必有此防御能力)?若想依靠沔水阻挡石虎,能比得上长江的天险吗?若想抵御石虎的进攻,能比得上当年抵御苏峻叛乱的难度吗(苏峻叛乱曾逼近建康,东晋费尽全力才平定,而石虎实力远胜苏峻)?这几件事,都应当仔细比较。”

“石生是猛将,手下有关中精兵,庾亮若与其交战,恐怕难以取胜。金墉城地势险要、防御坚固,刘曜十万大军都没能攻克,庾亮若想坚守城池,恐怕也难以胜任。更何况,当年石生对抗石虎时,洛阳、关中地区都有人起兵响应石生,共同夹击石虎;如今这三个重镇(洛阳、关中及原石生地盘)都已被石虎控制,成为他的助力。相比之下,现在的形势对东晋更不利,石虎的实力是当年的两倍。石生连石虎一半的实力都抵挡不住,庾亮却想抵挡石虎两倍的实力,这是我第一个怀疑的地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苏峻的实力远不如石虎,沔水的险要程度也不如长江。当年长江都没能阻挡苏峻的进攻(苏峻曾从长江上游东下,逼近建康),如今却想依靠沔水阻挡石虎,这是我第二个怀疑的地方。从前祖逖(字士稚)驻守谯郡(今安徽亳州)时,在城北边境屯田,胡人来进攻,他预先设置军营在外围防御。谷物将要成熟时,胡人果然来抢,祖逖让精壮士兵在外作战,老弱百姓在内部收割谷物,还准备了很多火把,情况紧急就烧掉谷物撤退。就这样坚持了好几年,最终也没能从胡人手中夺取实际利益。当时胡人只占据黄河以北地区,领土不过是现在的四分之一;祖逖连这样的胡人都难以抵御,庾亮却想抵御现在领土扩大四倍的石虎,这是我第三个怀疑的地方。”

“况且,以上还只是讨论庾亮到达石城后的情况,尚未考虑行军途中的风险。从沔水以西到石城,水流湍急、河岸高耸,军队只能像鱼群一样逆流而上,队伍前后绵延一百多里。如果石虎不讲究‘宋襄公不击半渡之敌’的仁义,趁我们的军队还没列好阵就动进攻,该怎么办?如今东晋与后赵,水路、陆路形势不同,军队擅长的战术也不一样;如果胡人主动来进攻,我们凭借长江天险足以应对,但如果我们放弃长江天险,远道进军,用我们的短处去攻击敌人的长处,恐怕不是朝廷制定的必胜策略。”

朝廷大臣的议论大多与蔡谟一致,晋成帝于是下诏,不允许庾亮移驻石城,北伐计划暂时搁置。

这时,前燕前军师慕容评、广威将军慕容军、折冲将军慕舆根、荡寇将军慕舆泥,率军袭击后赵的辽西郡(今河北东北部),俘获一千多户百姓后撤军。后赵镇远将军石成、积弩将军呼延晃、建威将军张支等人率军追击,慕容评等人回身迎战,斩杀呼延晃、张支,后赵军队大败而回。

此前投降前燕的段辽,暗中谋划背叛前燕,试图恢复自己的势力。前燕察觉后,将段辽及其党羽数十人全部诛杀,并把段辽的级送到后赵(既向石虎展示诚意,也消除边境隐患)。

五月,代王拓跋什翼犍在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东北)召集各部领,商议将都城迁到灅源川(今山西大同附近,地势平坦,便于展农业)。他的母亲王氏劝阻说:“我们从祖先开始,就以迁徙游牧为生计。如今国家仍有很多危难,如果筑城定居,一旦敌人来进攻,就没有地方躲避了。”拓跋什翼犍听从母亲的建议,放弃了迁都计划。

代国人把其他部落或国家前来归附的百姓都称为“乌桓”,拓跋什翼犍将这些归附人口分为两部,各任命一名领管理:让弟弟拓跋孤监管北部,让儿子拓跋寔君监管南部,以加强对归附人口的控制。

为了巩固与前燕的关系,拓跋什翼犍向前燕求婚,前燕王慕容皝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他,两国通过联姻结成同盟。

秋季七月,后赵王石虎任命太子石宣为大单于,授予他天子专用的旌旗仪仗。

七月庚申日,东晋始兴文献公王导去世。朝廷按照西汉博陆侯霍光(汉武帝托孤重臣)和东汉安平献王刘孚(东汉宗室重臣)的丧葬规格,同时参考部分天子丧葬礼仪,为他举办葬礼,以表彰他辅佐东晋三代君主(元帝、明帝、成帝)的功绩。

王导生前生活简朴,没有过多的欲望,善于利用现有条件成就事业,虽然日常没有显着的功绩,但长期下来却为东晋稳定奠定了基础。他担任丞相多年,家中仓库没有储备的粮食,身上穿的衣服也没有多层丝绸。

当初,王导与庾亮曾共同向晋成帝推荐丹杨尹何充,请求任命何充为自己的副手,并说:“我去世之后,希望能让何充进入朝廷担任要职,这样国家就不会有忧患了。”因此,何充此前已被加授吏部尚书一职。

王导去世后,朝廷征召庾亮担任丞相、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庾亮坚决推辞,不愿离开荆州的军事重镇前往建康(庾亮担心离开兵权后失去对朝政的影响力)。

七月辛酉日,朝廷任命何充为护军将军,掌管禁军,参与朝政;任命庾亮的弟弟、会稽内史庾冰为中书监、扬州刺史,兼任录尚书事,与何充共同辅佐朝政,确保权力平稳过渡。

庾冰担任重任后,治理政务不分昼夜,以宾客之礼对待朝廷贤士,提拔后辈人才,因此朝廷内外一致称赞他,认为他是贤明的宰相。起初,王导辅佐朝政时,处事常常宽容仁厚;而庾冰则较多使用严刑峻法,丹杨尹殷融劝谏他。庾冰说:“前代宰相那样贤明,尚且难以承受过于宽厚带来的问题,何况像我这样的人呢!”范汪对庾冰说:“近来天象错乱,您应当尽力采取消除灾异的办法。”庾冰回答说:“天象岂是我能测算的,当下只需勤恳处理好人间事务罢了。”他又核查实际户口,查出没有户籍的百姓一万多人,将他们补充到军队中,充实军事实力。庾冰喜欢纠察细节,行事近乎繁琐细碎,后来又矫正过度,变得宽容放纵,松紧完全由自己决定,朝廷法令反而失去了效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