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资治通鉴译注 > 第75章 顺帝求后迷择立群臣进谏论兴衰(第2页)

第75章 顺帝求后迷择立群臣进谏论兴衰(第2页)

在西域那边,虽然大部分国家都归顺汉朝了,但焉耆国的国王元孟就是不肯臣服。班勇就向朝廷上书,请求出兵攻打。朝廷同意了,又派敦煌太守张朗带着河西四郡的三千精兵,和班勇一起作战,还召集了西域附属国的四万多联军,兵分南北两路进。班勇走南路,张朗走北路,还约定了会师的日期。张朗因为之前有罪,一直想立功赎罪,所以就拼命赶路,提前到达了爵离关,还派司马带领先锋部队,斩杀了两千多敌军。元孟被吓得不行,就赶紧派使者前来投降。张朗就直接进了焉耆接受他们的投降,然后就回去交差了,他的罪也因此被赦免。可班勇因为没能按时和张朗会师,被问罪关进了监狱,最后还丢了官职。

到了秋天七月初一,天象出现了日食。七月初九,太尉朱宠和司徒朱伥被免去官职。七月二十七,朝廷提拔太常刘光当太尉,并让他处理尚书事务,又让光禄勋汝南人许敬当司徒。刘光是名臣刘矩的弟弟。许敬经历过和帝、安帝两朝,在窦氏、邓氏、阎氏这三拨外戚专权的时候,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后来这三家外戚倒台了,很多朝廷大臣都受到了牵连,但谁也找不出许敬的过错,当时大家都很佩服他的气节。

南阳有个特别有名的人叫樊英,他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学问好、人品佳在天下出了名。他一直隐居在壶山南边,不管州郡的长官带着礼物多有诚意地来请他,还是朝廷三公以“贤良方正”“有道”这些名号举荐他,他都拒绝了;就连汉安帝下诏书召他去做官,他也不去。

到了永建二年,汉顺帝不死心,就准备了丰厚的礼物,并派使者拿着诏书,带着黑色和浅红色的贵重币帛去请樊英。可樊英还是拿生病当借口,死活不肯答应。顺帝这下被整的生气了,就命令郡县的官员,不管用什么办法,必须把樊英抬上马车送到京城里来。樊英到了京城后,还是躺在床上称病,后来被人用轿子强行抬进大殿,可他还是不肯低头答应做官。顺帝没办法,只好让太医给他看病调养身体,每个月还给他送羊和酒。

后来,顺帝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还专门筑了个高台,让公车令在前面引路,尚书亲自去迎接樊英,还赐给他凭几、手杖,用对待老师的礼节对待他。顺帝向樊英虚心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还封他做五官中郎将。可过了几个月,樊英又说自己病重。顺帝只好把他改任为光禄大夫,准许他回老家休养,还让地方官员按时给他送粮食,逢年过节再送牛羊美酒。但樊英坚决不接受这些赏赐,朝廷多次下诏书劝说,他就是不松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初,朝廷征召樊英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他肯定不会改变自己隐居的志向。南郡王逸和樊英关系很好,就专门写信给他,引经据典地劝他出来做官。樊英最后听了劝,入朝为官了。可等他面见皇帝的时候,也没提出什么高明有用的建议,大家对此都特别失望。和他一起被征召的河南名士张楷就直接说:“人活在世上,要么出来做官,要么隐居起来。我本来以为你既然愿意出来做官,就肯定能辅佐好皇帝,拯救百姓于苦难之中。没想到你一开始仗着有才,把皇帝都惹火了,后来即使接受了官职和俸禄,却对朝廷一点帮助都没有,真是两头都没做好。”

司马光就说话了:古代的君子,要是遇到国家政治清明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昏暗就隐居不出。隐居,并不是君子所愿意的,只是因为无人了解自己,而自己的主张又无法得以推行,奸邪小人充斥朝廷,而自己又会因此遭受祸害,所以才隐藏自己的才能,远远地避开他们。圣明的君王举荐隐逸之士,提拔出身卑微的人才,原本是因为他们对国家有益,并非以此来迎合世俗的视听。因此,有道德就足以得到君主的尊敬,有才能就足以庇护百姓,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揣美玉,深藏不露而不急于求售,这样的人,圣明的君王应该竭尽礼节去征聘他,降低自己的身份去恭敬地对待他,虚心地向他请教,克制自己的私欲来听从他的意见,这样之后才能使恩泽广施于四方,功业流传于天地之间。这是因为圣明的君王看重的是他们的治国方略,而不是他们的个人身份,追求的是治国的实际效果,而不是虚名。

如果礼节已经完备,心意已经恳切,而贤才仍然不前来做官,那么君主就应该在内心自我反省,而不敢强迫他前来,应该这样想:难道是我的德行浅薄,不足以让他仰慕吗?难道是国家政治混乱,不值得他辅佐吗?难道是奸邪小人在朝,使他不敢前来吗?难道是我的诚意不够,使他担忧自己的意见不会被采用吗?为什么贤才不追随我呢?如果君主的德行已经很深厚了,政治已经很清明了,奸邪小人已经远离了,诚意已经足够大了,那么贤才就会主动叩门自荐,又怎么会有君主殷勤求访而贤才却不前来的情况呢!荀子说:“用火光诱捕蝉,关键在于把火点亮,然后摇动树木就行了;如果火光不亮,即使摇动树木,那也没有什么用处。如今的君主如果能够使自己的德行昭明,那么天下的人就会归附他,就像蝉趋向明亮的火光一样。”有的君主以不能招致贤才为耻,于是就用高位来引诱他们,用严刑来威胁他们。假如对方真是君子,那么官职并不是他所贪图的,刑罚也不是他所畏惧的,最终还是不可能被招致;能够被招致的,都是贪图官职、畏惧刑罚的人,这样的人又有什么可贵之处呢!至于那些在家庭中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而着称,在乡里以品行高尚而闻名,不义之财绝不苟取,不义之官绝不就任,洁身自好,安守本分,悠闲自得地度过一生的人,虽然他们的才能不足以使君主尊贵,也不足以庇护百姓,但他们也是修身自好的优秀之士。圣明的君王应当褒奖优待、安抚供养他们,使他们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就像汉昭帝对待韩福,光武帝对待周党那样,以此来勉励人们廉洁知耻,美化风俗,这也就可以了,实在不应当像范升那样对他们进行诋毁,也不应该像张楷那样对他们求全责备。至于那些伪装自己以获取名誉,标新立异以惊世骇俗,不接受朝廷的俸禄却去争夺商人的利益,不接受小的官职却觊觎公卿宰相的高位,名不副实,内心与行为相悖的人,这就是华士、少正卯之类的人,他们能够免于圣王的诛杀就已经很幸运了,哪里还值得去征聘召见呢!

当时,朝廷又征召广汉郡人杨厚、江夏郡人黄琼。黄琼,是黄香的儿子。杨厚到京城后,就预言汉朝将有三百五十年的厄运,以此作为鉴戒,被任命为了议郎。黄琼快要抵达洛阳时,李固就派人在路上给他送上了书信,信中说:“君子认为伯夷心胸狭隘,柳下惠态度不严肃,所以既不做伯夷那样的心胸狭隘之人,也不做柳下惠那样不严肃的人,在二者之间,这才是圣贤立身的珍贵之处。如果您确实想要枕于青山、栖息山谷,效仿巢父、许由的行迹,那也就罢了;但如果您打算辅佐朝廷、拯救黎民百姓,现在正是时候。自从有人类以来,清明的政治少,污浊的风俗多,一定要等到尧、舜那样的圣君出现,那么作为有志之士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永远没有机会了。我常听人说:‘高而尖的东西容易折断,洁白的东西容易被污染。’在盛大的名声之下,实际才能往往难以与之相称。不久前,鲁阳人樊英受到朝廷的征召,他刚到的时候,朝廷还专门为他设立坛席,像对待神明一样对待他,虽然他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表现,但他的言行操守,也没有什么缺失;然而,人们对他的诋毁之言却到处流传,他的名声也立刻受到了损害,这难道不是因为人们对他的期望过高,他的名声太盛了吗?所以,民间的议论都说‘所谓的处士纯粹是徒有虚名’。希望先生您能施展远大的谋略,让众人叹服,彻底洗雪这种社会舆论!”黄琼到京城后,就被任命为了议郎,不久后又升任为尚书仆射。黄琼过去曾跟随父亲在尚书台办事,所以非常熟悉那些典章旧例;等到他后来担任官职的时候,对官府的事务就更加通达熟练了,他在朝堂上表争议性的言论,没有人能够驳倒改变他的意见。他多次上书言事,皇帝也大多予以采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固,是李合的儿子,年轻时就爱好学习,常常改变自己的姓名,拄着竹杖,赶着驴子,背着书箱,四处寻师求学,他不怕路途遥远,终于博览儒家经典,成为了当代有名的大学者。他每次到太学学习,都要悄悄进入三公府,探望慰问父母,不让跟自己一起学习的同学知道他是李合的儿子。

公元年春季,京城生了地震。

夏季六月,又生了旱灾。

秋季七月,汉茂陵的陵寝生了火灾。

九月,鲜卑又来侵犯渔阳郡。

冬季十二月,太傅桓焉被免职,车骑将军来历也被罢官。

本年,匈奴南单于拔去世,他的弟弟休利继位,被称为去特若尸逐就单于。

随后,顺帝就将孙程等人全部召回了京城。

公元年春季正月,朝廷下诏大赦天下。

正月丙子日这天,顺帝举行加冠礼。

夏季五月,顺帝下诏说:“现在国内出现了不少灾异现象,朝廷又整顿政事,太官要尽量减少皇帝的膳食,不再享用奇珍异宝。然而桂阳太守文砻,不想着尽心竭力宣扬本朝的德政,却从远方进献大珍珠来讨好邀宠,现在把珍珠封装退还给他!”

本年,又有五个州生了水灾。

秋季八月,太尉刘光、司空张皓被免职。

这时,尚书仆射虞诩上书说:“安定郡、北地郡、上郡地区,山川险要,有肥沃广阔的千里原野,土地适合放牧,水资源可以用来灌溉农田、展漕运。近年来百姓频繁地遭受战乱灾害,众多羌人部落内部分裂叛乱,郡县也因战争陷入了灾荒境地,这种局面已经持续二十多年了。现在要是放弃肥沃富饶的土地,舍弃大自然赋予的财富,不能说是有利;离开山川河流的险阻,而去防守那些没有险要地形的地方,这就很难实现国家的稳固了。如今这三郡尚未收复,先帝的园陵还孤立在外,而公卿大臣更是胆小怯懦,只想着保住自己的地位,做事就喜欢敷衍推诿、给国家制造困难,他们只考虑费用开支,不谋划国家的安全。希望陛下能听取臣子正确的意见,考察并施行有利的方案。”

九月,顺帝就下诏,命安定、北地、上郡地区回归旧土。随后,又任命大鸿胪庞参为太尉,让他主管尚书事务,还任命太常王龚为司空。

冬季十一月,司徒许敬被免职。

此时的鲜卑又来侵犯朔方郡了。

十二月,朝廷任命宗正、弘农人刘崎为司徒。

这一年,于阗王放前杀死了拘弥王兴,立自己的儿子为拘弥王,然后派使者向朝廷进贡。敦煌太守徐由请求出兵讨伐于阗。顺帝赦免了于阗王的罪行,下令让他归还拘弥国故地,但放前不肯听从。

公元o年夏季四月,京城生了旱灾。京城以及十二个郡和封国又生了蝗灾。

定远侯班的孙子班始娶了顺帝的姑姑阴城公主。阴城公主骄横淫乱,毫无道德底线。班始心中长期积累着愤怒,于是就怀揣利刃杀死了公主。冬季十月,班始因罪被处以腰斩之刑,他的同胞兄弟也都被公开斩示众。

公元年春季二月,河间孝王刘开去世了,他的儿子刘政继承了王位。刘政为人傲慢凶狠,从不遵守法律。顺帝认为侍御史、吴郡人沈景刚强有能力,于是就将他提拔为河间国相。沈景到达河间国后,就前去谒见刘政,刘政衣冠不整,像簸箕一样伸开两腿坐在殿上;侍郎唱名参拜时,沈景就站在那里不行礼,还询问刘政在哪里。虎贲卫士说:“这不是大王吗?你眼睛长哪里去了?”沈景说:“大王衣冠不整,和普通人有什么区别!我现在是来谒见大王的,难道是来谒见一个不懂礼节的人吗!”刘政听后就感到很惭愧,于是就更换了正式服装,沈景这才参拜;出来后,沈景在宫门外停住,并请来刘政的太傅,责备他说:“先前我从京城出,面见皇上接受诏命,皇上说因为大王不恭敬,所以让我来督察。你们白白享受朝廷的爵位俸禄,竟然没有尽到训导的责任!”接着沈景就上奏朝廷,请求将太傅治罪,顺帝就下诏责备刘政,并追究太傅的责任。沈景则是趁机逮捕了一批奸邪之徒,并上奏朝廷,查办他们的罪行,又处死了其中行为特别恶劣的几十人,还放出了一百多名含冤入狱的人。刘政于是改变自己傲慢无礼的行为,开始悔过自新了。

顺帝认为伊吾是一个土地肥沃的地方,又靠近西域,匈奴常利用它进行劫掠;三月,朝廷便再次下令在伊吾开设屯田,和永元年间的做法一样,又设置了伊吾司马一人。

当初,汉安帝轻视文学经术,导致博士不再讲学,学生们相互之间懈怠散漫,学校校舍坍塌破败也没人管理,地上还长满了蔬菜,有的牧童、樵夫还在下面砍柴。将作大匠翟酺就上书请求重新修缮学校,以吸引并鼓励后来的学子,顺帝听从了他的建议。秋季九月,朝廷就下令开始修缮太学,共建造了房舍二百四十间,一千八百五十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此时的护乌桓校尉耿晔派兵攻打鲜卑,并取得了胜利。

护羌校尉韩皓将湟中的屯田迁移到两河之间,以此来进逼各羌人部落。韩皓因事获罪被召回,朝廷就任命张掖太守马续接替他担任护羌校尉。两河之间的羌人部落认为屯田与他们靠近,担心会被算计,于是就解除了两国之间的仇怨,并且结盟立誓,各自做好了防备。随后,马续就上书朝廷,请求将屯田迁回湟中,羌人这才安心了。

当时,顺帝想立个皇后。可他有四个特别宠爱的贵人,实在拿不定主意该选谁,就说要通过抽签,让老天爷帮忙做决定。

这时,有几个大臣,像尚书仆射胡广(南郡人)、尚书郭虔(冯翊人)和史敞,就赶紧劝顺帝:“陛下,我们看到诏书说要抽签选皇后。可翻遍古书,再看看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压根就没有这么干的。靠抽签、算卦选出来的,不一定是贤德的人;就算碰巧选对了,也不是因为她人品好才选上的。一般来说,一个人要是真有好品德,小时候就能看出来;而且皇后是天注定的,老天爷会给她不一样的气质。所以,咱们应该先从清白人家的姑娘里挑,再从里面选品德好的。要是大家品德都差不多,就比年龄;年龄一样,就看长相。最后参考古书的说法,再请陛下您自己拍板。”顺帝觉得有道理,就听了他们的建议。后来,恭怀皇后的侄子梁商,他家女儿被选进宫做了贵人。顺帝经常单独叫她来侍寝,可这梁贵人每次都不着急,还劝顺帝说:“男人要像太阳一样,对大家都好;女人不能独占宠爱。就像《诗经》里《螽斯》写的,子孙多了家族才兴旺。希望陛下能像下雨一样,雨露均沾,多宠幸其他的妃嫔,这样我也不会被人说闲话。”顺帝一听,就觉得这姑娘明事理、有德行,于是对她好感倍增。

公元年正月,顺帝正式策立贵人梁氏为皇后。不久京城就遭遇了旱灾。

三月,扬州六郡有个叫章河的妖贼团伙,带人攻打了四十九个县,还杀了不少县官。当月朝廷就宣布大赦天下,并改年号为“阳嘉”。

四月,皇后的父亲梁商被加封为特进,没多久又升任为了执金吾(掌管京城警卫的高官)。

冬季,护乌桓校尉耿晔派乌桓领戎末魔突袭鲜卑,结果大获全胜。但鲜卑人又来侵犯辽东属国,耿晔只好把军队调到辽东无虑城驻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