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资治通鉴译注 > 第78章 梁氏伏诛五侯炽鲜卑寇塞李膺名(第3页)

第78章 梁氏伏诛五侯炽鲜卑寇塞李膺名(第3页)

这时,艾县的盗贼前来攻打长沙的郡县,他们把益阳县令都杀了,队伍很快就展到了一万多人。谒者马睦带着荆州刺史刘度去攻打盗贼,结果吃了败仗,两人撒腿就跑。随后,零陵的蛮人也跟着造反了。

到了冬天十月,武陵的蛮人也反了,他们还打到了江陵,南郡太守李肃吓得就要逃跑。主簿胡爽拦住他的马劝道:“蛮夷就是看咱们没防备才敢来。您是朝廷大臣,管着这么大一片地方,一招呼就能召集十万大军,怎么能扔下守土的责任当逃兵呢!”李肃却拔出刀说:“你赶紧让开,我现在急着逃命,哪有功夫听你说!”胡爽却是死死抱住马不放,李肃竟然把他杀了后逃走了。桓帝知道这事可气坏了,就把李肃抓来处死了;刘度和马睦被判死缓;还给胡爽家恢复了名誉,又让他家一个人当了郎官。

这时,尚书朱穆推荐山阳人度尚,让他当荆州刺史。辛丑那天,朝廷就任命太常冯绲为车骑将军,让他带着十多万大军去讨伐武陵的蛮人。以前朝廷派出去打仗的将领,很多都被宦官以打仗花太多钱为由陷害,最后都被判了罪。冯绲害怕重蹈覆辙,就希望能派个中常侍来监督军费开支。朱穆却上奏说冯绲这样做是为了避嫌,丢了大臣的骨气。不过桓帝没让追究这事。冯绲又请求让前武陵太守应奉和他一起出征,还任命应奉为从事中郎。

十一月,冯绲的军队就到了长沙,当地的盗贼一听朝廷派大军来了,就都跑到军营来投降了。冯绲接着去攻打武陵的蛮人,总共杀了四千多人,还有十多万人投降了,荆州的乱子总算是平定了。这时,朝廷要赏冯绲一亿钱,可他坚决不要,随后就带着军队回了京城。他把功劳都归到应奉身上,又推荐应奉当了司隶校尉,自己还上书想退休,但是朝廷没同意。

这时候,滇那羌又来侵犯武威、张掖、酒泉这几个地方。随后,朝廷就把太尉刘矩免职了,还让太常杨秉当太尉。

此时的皇甫规拿着符节当将领,回到老家指挥打仗。他没搞任人唯亲那一套,还经常向朝廷推荐有才能的人。而且他讨厌宦官,不愿和他们来往。这一下,朝廷里里外外的人都恨上他了,大家就合起伙来诬陷他,说他用钱财收买羌人部落,让他们假装投降,桓帝就接二连三地诏书责备他。

皇甫规听到这种谣言后,就上书给自己辩解,他说:“延熹四年秋天,有敌人跑到边境闹事,整的京城都不安宁,朝廷也担心西边出事。我出兵后,让羌人都归顺了朝廷,还节省了一亿多的费用。我觉得忠臣不该总提自己的功劳,所以不想多说这些。但对比以前的情况,我觉得自己不该被治罪。我刚到州里,就上奏揭了孙俊、李翕、张禀的坏事;回来南征时,又上奏说了郭闳、赵熹的罪行,建议朝廷处死他们。这五个人,党羽遍布半个国家,牵连的小官吏还有一百多人。这些人有的说要替将领报仇,有的想给父亲出气,他们带着礼物、背着粮食到处活动,勾结有权有势的人,又到处说我的坏话,诬陷我贿赂羌人。要是说我用的是自己的钱,可我家里穷得连一石粮食都没有;要是说用的是公款,那查账不就清楚了吗。就算我真像他们说的那样,以前朝廷还送宫女给匈奴,嫁公主给乌孙来安抚他们呢。我花点钱安抚反叛的羌人,这是良臣的谋略,是军事家都认可的做法,我哪有罪呢?从永初年间到现在,朝廷派出去不少将领,总共打了五次败仗,每次都要花很多钱。有的人打了败仗回来,就用钱财贿赂权贵,反而功成名就,被封官加爵。我回老家打仗,查处了不少官员,得罪了很多人,现在被他们诽谤诬陷,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桓帝看了奏章后,就把皇甫规召回京城,还任命他当议郎,按他的功劳本应该被封侯。但中常侍徐璜、左悺想找他要钱,就多次派人问他立功的事,可皇甫规就是不理他们。徐璜等人恼羞成怒,又拿以前的事诬陷他,并把他交给官府治罪。他的下属想凑钱帮他赎罪,可他坚决不同意。结果朝廷以还有残余敌人没消灭干净为由,只是把他关进了廷尉狱,最后罚他去左校做苦役。在这期间,有很多大臣和太学生张凤等三百多人,一起到皇宫门口为他鸣冤,正好赶上朝廷大赦,皇甫规这才被放回家。

公元年。

春季二月,司徒种暠去世。

三月,朝廷宣布大赦天下。随后,又任命卫尉颍川人许栩为司徒。

夏季四月,康陵东署失火。

五月,鲜卑侵犯辽东属国。

秋季七月,平陵园寝失火。

桂阳有个叫李研的叛贼,带着人侵犯当地的百姓,武陵的蛮人又一次造反了。好在太守陈奉给力,把这些叛乱都平定了。因为宦官一直看冯绲不顺眼,在八月份的时候,就拿冯绲之前平乱,回师后又有贼寇闹事这点小事大做文章,给他安了罪名,把他的官职给免了。

冬天十月,桓帝跑去广成苑打猎,之后还去了函谷关和上林苑游玩。看到皇帝如此贪玩,光禄勋陈蕃就赶紧上书劝他:“就算天下太平,打猎游玩也得有个度,更何况现在国家面临‘三空’的大难题,田野里收成不好、朝廷里没人才、仓库里也没存粮,再加上四处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正是陛下该操心国事、废寝忘食处理政务的时候,怎么还能大张旗鼓地去游玩呢?而且今年秋天雨水多,百姓才刚开始种麦子,现在不让他们好好种地,反而拉去做驱赶野兽、清理道路这些杂活,这可不是贤明君主该做的事啊!”可惜桓帝根本没把他的话当回事。

到了十一月,司空刘宠被免职。

十二月,朝廷就让卫尉周景当了司空。周景是周荣的孙子。

当时宦官势力特别大,周景就和太尉杨秉一起跟桓帝说:“现在朝廷上下很多官员都不称职。按老规矩,宦官的子弟是不能当官掌权的,可现在他们的党羽和亲信,到处都是,有些年纪轻轻又没本事的人,居然还在地方上当官,把大家搞得是怨声载道。咱们得按老规矩办事,把那些贪婪残暴的官员都赶走,从根上解决这些问题。不如让司隶校尉、中二千石、城门校尉、五营校尉、北军中候这些官员,各自查查自己管的人,该罢免的就报给三府,要是有漏网之鱼,也要继续上报。”桓帝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同意了。杨秉马上就列出了州牧、太守,还有青州刺史羊亮等五十多人的问题,这些人有的被处死,有的被罢官,一下子就把官场风气整顿得严肃起来了。

随后,朝廷又下诏书,让皇甫规当度辽将军。当初,张奂因为以前是梁冀的下属,被免官还限制了活动,以前的朋友都不敢帮他说话,只有皇甫规前后七次推荐他,张奂这才当上了武威太守。等皇甫规当了度辽将军,在军营待了几个月后,又上书推荐张奂,他说:“张奂这人才能和谋略都很出色,应该让他当主帅,大家肯定都服气。要是还觉得我能继续带兵,那我愿意当个小官,给张奂当副手。”朝廷听了他的建议,就让张奂接替他做度辽将军,皇甫规则改任使匈奴中郎将。

还有之前被冤枉的护羌校尉段颎,很多西州的官吏和百姓都跑到皇宫门口为他喊冤。正好这时候滇那等羌人部落闹得更凶了,凉州都快守不住了,朝廷没办法,只好再次任命段颎为护羌校尉。

尚书朱穆特别讨厌宦官专权,就给桓帝上书说:“咱们汉朝以前的规矩,中常侍都是选士人来当的,建武年之后才全换成了宦官。从延平年开始,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他们把持朝政,亲戚子弟也都跟着当官。他们做事嚣张跋扈,把天下搞得民不聊生。我觉得应该把宦官都赶走,恢复以前的制度,选那些清廉正直、懂治国的士人来当官,这样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但桓帝根本不听。后来朱穆又找机会当面跟桓帝说:“按照汉朝的老规矩,侍中、中常侍负责尚书事务,黄门侍郎传递奏章,这些职位都是从世家大族里选人的。自从和熹太后临朝听政,不方便直接见大臣,才开始用宦官当常侍,让小黄门传话。从那以后,宦官权力就越来越大了,结果把国家搞得一团糟,应该把他们都赶走,多选些德高望重的老学者来参与政事。”桓帝听了直接就火了,根本不搭理他。朱穆就一直趴在地上不肯起来,旁边的侍从喊他出去,过了好久他才离开。从这以后,宦官就经常假传诏书说他坏话。朱穆这人一直刚正不阿,在官场也不顺心,没多久,就因为心里憋屈,长毒疮去世了。

读历史,学历史,要在从中找到有利于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六点,如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行事不避嫌,更需坚守原则底线

冯绲为了避免被宦官以打仗“耗费军资”的理由陷害,就请求中常侍监督军费的支出,但遭到了朱穆弹劾“失去了作为大臣的气节”。这告诉我们在面对外界的质疑时,若是为了自保而向规则妥协(比如主动引入利益相关方的监督),可能会因“避嫌过度”而暴露自己软弱的一面,反而损害了自己的威信。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在为人处世时要把握住底线——真正的原则是“行得正”,而非迎合他人对“避嫌”的苛责。

功劳面前懂得让利,实则是保全自身的智慧

冯绲平叛后将功劳推给应奉,并举荐其为司隶校尉,自己则是请辞退休;皇甫规拒向宦官行贿,反被构陷下狱。

在职场或团队中,若是独占功劳很容易就会招来他人的嫉妒,让自己处于风口浪尖之上。要是主动分享成果、推举他人,明白进退的道理,这样既能减少他人的敌意,也能为自己留好退路。但需要注意的是:让利≠无底线的退让,对恶意索取(如宦官索贿)需明确拒绝,避免因“妥协”而败坏自己的名声。

揭露弊端时,先权衡自身实力与环境

皇甫规弹劾孙俊、李翕等贪官,因触及庞大党羽利益遭诬陷;朱穆直言罢黜所有宦官,被桓帝怒斥。

在面对改革或批评时,若是仅凭自己的一腔热血而不考虑双方实力的差距,可能会搞出鸡蛋碰石头的结局。如朱穆“全罢宦官”的主张过于激进,因为他忽视了皇权对宦官的依赖,最终愤懑而亡。我们需要知道,改变现实需要“策略性的推进”,只有自身拥有足够大的实力或者争取到核心人物的支持后,再逐步推行自己的主张,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困境中主动为自己辩解,但需用事实说话

皇甫规被诬陷“贿赂羌人”,上书以“节省军费一亿”“家中无私财”等事实自辩,虽未立即脱罪,但也为后续翻案埋下了伏笔。

我们在遭到误解时,光是嘴里喊冤是没用的,需要用具体的数据、证据(如“私财vs官账可查”)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辩解逻辑要清晰:先摆事实,再对比先例(如“前世送公主和亲”),最后点明对方诬陷的不合理性,增强说服力。

识人荐才不避亲疏,反能成就口碑与机遇

皇甫规没有因为张奂是“梁冀旧吏”而避嫌,七次举荐他,最终两人先后担任度辽将军,互相成就;周景与杨秉联合整顿吏治,弹劾贪官五十余人,导致天下肃然。

在职场中遵循“举贤不避亲疏”的原则,这样既能展现自己的格局,也能给自己积累人脉。比如皇甫规举荐对手的旧部,显示出了他广阔的胸襟;杨秉借整顿吏治树立威信。关键就在于:荐才以“能力”为标准,而非派系,如此才能赢得他人的信服。

进谏需看时机,直言不讳不如“曲线说服”

陈蕃劝谏桓帝切勿沉迷游猎,直指“三空困厄”,但是桓帝根本不听;周景与杨秉以“遵守旧典、斥退贪残”为由建议整顿吏治,桓帝却听从。

在说服上位者时,需要结合对方的立场(如桓帝重“旧典”权威),用“合规性”“利国”等理由包装自己的建议,这可比单纯批评(如陈蕃指责“沉迷游观”)更易被接受。这告诉我们,沟通策略比“真话难听”更重要——先让对方愿意听,再谈改变。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dududu资治通鉴新译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