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资治通鉴译注 > 第80章 桓灵嬗变锢忠贤羌胡交兵耗汉边(第2页)

第80章 桓灵嬗变锢忠贤羌胡交兵耗汉边(第2页)

十一月,太尉刘矩被免职,闻人袭接替了他的职位。

十二月,鲜卑和濊貊攻打幽州、并州。这一年,疏勒王被叔父和得杀死,和得自己当了王。乌桓那边,难楼、丘力居、苏仆延、乌延几个领,各自带着几千户人,分别称王称霸。

公元年。

春季正月,朝廷下诏大赦天下。随后,灵帝就派人去河间郡迎接董贵人入京。

三月,皇帝就尊她为孝仁皇后,让她居住在永乐宫,并任命她的哥哥董宠为执金吾,侄子董重为五官中郎将。

夏季四月壬辰日这天,有青蛇出现在灵帝御座上。到了癸巳日,就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冰雹,雷电轰鸣的,拔起了一百多棵大树。灵帝就下诏令公卿及以下官员各自上密封奏章进言。

大司农张奂给灵帝上书说:“以前周公安葬时不合礼制,上天就降灾警示。现在窦武、陈蕃这么忠诚的人,却没被赦免,最近还老是出现妖异天象,都是因为这个。应该赶紧给他们改葬,让他们的家属回家,被牵连禁官的人也都解禁。还有太后住在南宫,陛下都不去看她,大臣们也不敢说,老百姓看了都很失望。陛下得念着太后拥立您的恩情,好好孝顺她。”

灵帝觉得张奂说得对,就问身边的常侍们,结果这些宦官都讨厌张奂,灵帝也没法做主。张奂又和尚书刘猛等人推荐王畅、李膺,说他们能当三公。曹节这帮人就更恨他们了,于是就让灵帝下诏书骂张奂。张奂他们没办法,就自己去廷尉府坐牢了,过了几天才出来,还被罚了三个月的工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东郡的郎官谢弼也上密奏说:“我听说‘毒蛇出现,是女人干政的预兆’。太后当初立陛下是有功的,《尚书》都说‘父子兄弟,罪不牵连’,如今窦家被杀,怎么能怪到太后头上呢?现在把她关在宫里,要是太后生病了,陛下咋跟天下人交代?以前孝和皇帝没断绝窦家的恩宠,大家都夸他贤明。按照礼制,陛下认了桓帝当爹,就该认太后当妈,您得多学学虞舜的孝顺,多关心关心太后。

“还有,治国不能用小人啊!现在功臣在外面没官做,乳母靠着宠信却被封赏,最近刮大风下冰雹,就是因为这个。陈蕃太傅为国家累死累活的,最后却被奸臣迫害致死,他的门生都被流放禁官,就算一百个陈蕃也换不回来啊!该让他家属回来,解除禁令了。

“三公是国家的顶梁柱,现在四个三公,只有司空刘宠是好的,其他都是混饭吃的,这样下去早晚会出事。趁着天灾,赶紧把他们罢官,同时征召王畅、李膺来做官,说不定还能消除灾异,让国家长治久安。”

灵帝身边的人听了这话都感到很不爽,就把谢弼贬去当广陵府丞。谢弼干脆辞官回家了。后来曹节的侄子曹绍当东郡太守,就找了个借口把谢弼抓了起来,最后在监狱里活活打死了。

随后,灵帝就因蛇妖之事询问光禄勋杨赐,杨赐上密封奏章说:

“好事不会无缘无故生,灾祸也不会凭空冒出来。皇上心里的念头,哪怕没表现出来,天上的星星都会跟着移动,阴阳秩序也会生改变。要是皇上不能坚守治国的正道,就会出现龙蛇这样的妖孽。《诗经》里说过,‘毒蛇出现,是女人干政的征兆’。希望皇上多想想治国的硬道理,分清朝廷内外的规矩,别让外戚权力太大,也别太宠着后宫,只有这样,蛇妖带来的灾祸才能消除,好运马上就会到来了。”这个杨赐,是杨秉的儿子。

到了五月,太尉闻人袭、司空许栩都被撤职了。

六月,朝廷重新安排官员,司徒刘宠升任太尉,太常汝南人许训当上了司徒,太仆长沙人刘嚣做了司空。这刘嚣平时就爱巴结那些有权势的宦官,所以才能一路升到三公这样的高位。

随后,灵帝就派谒者冯禅去劝降汉阳的散羌部落。段颎却觉得这种方法行不通,他说:“现在正是春耕的时候,老百姓都在地里忙活。羌人就算暂时投降,可官府没粮食给他们,等军队一走,他们肯定又去当强盗了。不如趁他们防备空虚,直接出兵,肯定能把他们彻底的消灭。”于是,段颎就亲自带兵,在离羌人驻扎的凡亭山四五十里的地方扎营,他先派骑司马田晏、假司马夏育带着五千人打头阵,最后把羌军打得大败。羌人四处逃散,又跑到射虎谷聚集起来,还分兵守住谷口,想负隅顽抗。段颎就想一鼓作气把他们全灭了,不让他们再有逃跑的机会。

到了秋天七月,段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先派一千人在西县用木材搭了个长长的栅栏,宽二十步,长四十里,目的就是为了拦住羌人逃跑。接着,他又派田晏、夏育带着七千人,连夜悄悄的摸上了西山,让他们在西山上安营扎寨、挖战壕,离羌人的营地只有一里远;同时,他还派司马张恺带三千人上东山。直到这时,羌人才现汉军的行动。段颎立刻指挥东西两山的军队一起动进攻,打得羌军溃不成军。他带着部队穷追不舍,一直追到射虎谷的上下门,在山谷深处到处围追堵截,杀了羌人领及部下一万九千人。而之前冯禅劝降的那四千人,则是被分散安置到了安定、汉阳、陇西三个郡。到这儿,东羌的叛乱才算彻底平定。

算起来,段颎打仗这一路,总共打了一百八十多场仗,杀了三万八千多敌人,缴获了四十二万七千多头牲畜,花了四十四亿军费,虽然自己这边也死了四百多士兵,但战果辉煌。最后,他被改封为新丰县侯,食邑有一万户,算是立下了天大的功劳。

司马光评论说:《尚书》里说天地是万物的父母,人是万物之灵,聪明的人当君王,君王就该做百姓的父母。那些少数民族虽然和咱们不一样,但趋利避害、贪生怕死的本性是一样的。治理他们得讲方法,方法用对了他们就会归顺,方法错了就会反叛,这是肯定的道理。所以先王的做法是:反叛就打,归顺就安抚,把他们安顿在边境,别让他们扰乱中原。要是把他们当禽兽一样不分好坏地全杀掉,这哪能算百姓的父母呢!而且羌人反叛,本来就是被郡县欺负,受到冤屈了;他们反叛了却没及时处理,就是因为没派对将领。要是派良将把他们赶到塞外,再派好官对他们进行管理,他们也能当守边的臣子,怎么能只知道杀杀杀呢?要是治理不好,就算是中原百姓也会造反,难道能全杀光吗?所以段纪明这人当将军,虽然打了胜仗,但君子都不认同他的做法。

九月,江夏的蛮人反叛了,但被州郡官兵平定了。丹杨的山越人包围了太守陈夤,反被陈夤打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初李膺他们虽然被罢官禁足,但天下的读书人都觉得他们道义高尚,嫌朝廷太污浊,仰慕他们的人恨不得天天跟着他们,还互相给他们起了外号:

“三君”:窦武、陈蕃、刘淑,“君”是说他们是大家的宗主。

“八俊”:李膺、荀翌这些人,“俊”是说他们是人中精英。

“八顾”:郭泰、范滂这些人,“顾”是说他们能用德行带人。

“八及”:张俭、翟这些人,“及”是说他们能引导人追随宗主。

“八厨”:度尚、张邈这些人,“厨”是说他们能用钱救人。

陈蕃和窦武掌权的时候,把李膺这些人重新提拔起来。可等陈蕃、窦武被杀以后,李膺他们又被罢官了。宦官们特别恨李膺这些人,以至于每次朝廷诏书时,都要强调一遍对党人的禁令。侯览特别讨厌张俭,他的同乡朱并这人又坏又谄媚,以前被张俭看不起,就顺着侯览的心思,上书举报张俭跟二十四个同乡拉帮结派,还说他们想造反,张俭是头子。朝廷就下密令,让各地官吏抓捕张俭他们。

到了十月,大长秋曹节就暗示有关部门上奏,说:“像已经去世的司空虞放,还有李膺、杜密这些人,都是党人,得让地方官府抓起来审问!”当时灵帝才十四岁,不明白,就问曹节:“啥是勾连党人啊?”曹节就糊弄他说:“就是结党的坏人。”灵帝又问:“他们干了啥坏事要杀?”曹节说:“他们互相帮衬,想干坏事!”灵帝再问:“他们想干啥坏事?”曹节说:“他们想夺皇位!”小皇帝啥也不懂,就批准了。

这时,有人就劝李膺赶紧跑,李膺却说:“做事不能怕困难,有罪不能躲避惩罚,这是做臣子的原则。我都六十岁了,生死有命,能往哪儿逃呢?”说完就主动进了监狱,最后被活活打死。他的学生、以前的下属也都被禁止当官。侍御史景毅的儿子是李膺的学生,因为名册没登记,本来能躲过处罚的,可景毅却觉得:“我送儿子拜李膺为师,就是觉得他是贤人,咋能因为没登记就装没事呢?”于是自己上表辞官回家了。

这一年,汝南郡督邮吴导拿着逮捕范滂的诏书,到了征羌县,却抱着诏书在驿站里哭,全县人都不知道咋回事。范滂一听就说:“这肯定是来抓我的。”于是自己就去了监狱。县令郭揖吓坏了,就跑出来要带着范滂一起逃,还说:“天下这么大,你何必在这儿等死呢!”范滂说:“我死了,这事儿就了结了,不能因为我而连累你,更不能让老母亲跟着受苦!”

范滂的母亲来和他告别,范滂说:“弟弟仲博很孝顺,能照顾好您。我去地下找父亲,也算死得其所,希望母亲别太伤心!”母亲说:“你现在能和李膺、杜密齐名,死了也没啥遗憾了!要是又想留名又想长寿,哪有这么好的事儿?”范滂跪着听母亲说完,又转头对儿子说:“我想让你学坏,可坏事不能干;让你学好,可我这么正直却落得这个下场……”周围人听了,都忍不住流泪。

这一次党人案,死了一百多人,他们的老婆孩子全被流放到了边疆。只要是有点本事、讲道德的人,宦官们都说是党人;和他们有仇的人也趁机报复,芝麻大的矛盾,都往党人名单里塞。地方官府也跟着瞎搞,好多人压根没参与党人这事,最后也遭了殃。前后被处死、流放、罢官、禁足的,足有六七百人。

郭泰听说党人都死了,就私下叹气说:“《诗经》里说‘贤人都没了,国家就危险了’,汉朝怕是要完了,就是不知道以后天下会落到谁的手里!”郭泰平时爱点评人,但从不说太直白得罪人的话,所以在这乱世里,反而没惹上灾祸。

张俭被朝廷追捕,一路上又累又怕,只要见到有人家,就去请求人家收留他。大家都知道他是个有名望、品行好的人,哪怕冒着家破人亡的风险,也愿意把他藏起来。后来,张俭逃到了东莱郡,躲在李笃家里。外黄县令毛钦带着兵追到李笃家门口,李笃把毛钦请进屋里,故意说:“张俭是朝廷要抓的人,我怎么敢藏他!不过要是他真在这儿,他可是天下闻名的名士,您真忍心把他抓走吗?”毛钦听了,就起身拍拍李笃,半开玩笑地说:“蘧伯玉都觉得自己一个人当君子太丢脸,你怎么想独吞这份仁义?”李笃也笑着说:“那我分你一半仁义,你就当没来过吧!”毛钦明白他的意思,叹了口气就走了。之后,李笃又帮张俭联系北海的戏子然,一路护送他到渔阳郡,最后逃出了塞外。张俭这一路逃亡,因为收留他而被官府处死的就有十多个人,被牵连抓起来拷问的人更是遍布各地,他的亲戚宗族全被杀害,好多郡县都被折腾得不成样子。

张俭和鲁国人孔褒是老朋友,逃亡的时候就想去投奔他。结果孔褒不在家,孔褒十六岁的弟弟孔融看张俭可怜,就偷偷把他藏了起来。后来事情还是败露了,但张俭已经提前跑掉了。鲁国的官员就把孔褒和孔融都抓进了监狱,不知道该定谁的罪。孔融抢着说:“是我把人藏起来的,要杀就杀我吧!”孔褒却护着弟弟:“张俭是来找我的,和我弟弟没关系!”官员又去问他们的母亲,母亲也站出来说:“家里的事该我做主,要罚就罚我!”一家三口都争着赴死,地方官府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就只好上报朝廷,最后皇帝下诏书,定了孔褒的罪。一直到党禁解除,张俭才敢回家,后来还当了卫尉,活到八十四岁才去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夏馥听说了张俭逃亡的事,心里特别难过,就说:“因为党人的事,这么多无辜的人受到了牵连,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于是他就把自己的胡子剪了,然后改头换面,跑到林虑山里,隐姓埋名给人当起了冶炼工,整天在烟熏火燎里干活,没几年就变得又瘦又憔悴,谁都认不出他了。他弟弟夏静带着细绢来找他,想给他送点东西,夏馥却坚决不收,还说:“弟弟,你这不是给我送东西,是给我送灾祸啊!”直到党禁还没解除,夏馥就死在了山里。

以前,中常侍张让的父亲去世后,他就回颍川老家安葬父亲。虽然全郡的人都去吊丧了,但那些有名望的读书人都不愿意去,这让张让觉得特别没面子。只有陈寔一个人去吊唁。后来朝廷大肆诛杀党人时,张让念着陈寔当初的情义,就手下留情,保全了很多人。南阳有个叫何颙的,和陈蕃、李膺关系很好,也被官府追捕。他只好改名换姓,躲在汝南郡,还和袁绍成了好朋友,经常冒险偷偷跑到洛阳,和袁绍一起想办法,四处营救那些被党人案牵连的名士,靠着各种计谋,救了不少人。

当初,太尉袁汤有三个儿子,叫袁成、袁逢、袁隗。袁成生下袁绍,袁逢生下袁术。袁逢和袁隗很有名气,年轻的时候就当上了大官。当时有个叫袁赦的中常侍,觉得袁逢、袁隗出身宰相世家,又跟自己是一个姓,就把他们当靠山扶持。所以袁家人在当时特别显贵受宠,日子过得那是极其奢侈,跟其他世家大族完全不一样。袁绍长得高大壮实,看着就威风凛凛的,他爱结交读书人,还很会给自己博名声,因此,投奔他的宾客多得像车轮上的辐条聚集到车毂一样,每天他家门口路上全是车,把街巷都堵得水泄不通。袁术呢,也因为豪爽仗义出了名。

袁逢堂兄的儿子袁闳,从小就品行端正,一直靠种地和读书过日子。袁逢、袁隗好几次给他送财物,他都没要。袁闳看到世道越来越乱,而自家却富贵过头了,就经常跟兄弟们叹气说:“咱们家老祖宗积了福,可后辈却守不住德行,只知道争权夺利、骄奢淫逸,照这么下去,早晚会像当年晋国骄横的三郤家族一样,落个身死族灭的下场!”等到党锢之祸爆,袁闳想躲进深山老林,但又放心不下年迈的母亲,没办法远走,于是就在自家院子四周盖了间没门的土屋子,平时只从窗户递饭菜进去。母亲想他的时候,就去看看他,等母亲一走,他就把窗户关上,连兄弟和妻子都见不着他。就这样,袁闳在土屋里躲了整整十八年,最后死在了里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