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的同学们对此毫无异议,甚至觉得理所当然。胖哥孙野还打趣道:“艾克艾雪住小帐篷,团团圆圆也有地方放啦!”引得大家一阵善意的笑声。金领队在一旁看着,虽然心里再次掠过一丝“这兄妹俩真是特别”的念头,但这次他只是会心一笑,并未多言。欧阳老师更是早已习惯。
帐篷分配完毕,真正的挑战才开始。打开帐篷包,取出各种杆子、地钉、篷布,对于这群十岁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个复杂的“工程”。说明书上的图示看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手忙脚乱。
“哎呀!这根杆子插哪里?”
“地钉!地钉要敲进去吗?怎么敲?”
“这个篷布角怎么固定不住啊?”
男生们的四人帐区域一片“哀嚎”。
杨阳作为组长,额头也冒了汗。他努力回忆着之前看过的搭帐篷视频,对照着说明书。“别慌!先铺开内帐!对,就是这块有纱网的!包雷,你拉住那个角!何大力,你拿那根最长的杆子,穿进这个布套里!孙野,你帮忙撑住这边!”他大声指挥着,虽然自己也有点懵,但那份责任感和镇定感染着大家。
老夫子孟繁志没有直接参与搭建,但他拿着那本《野外生存实用手册》,在旁边踱步观察,不时推推眼镜,用他那特有的腔调指点:“杨阳同学,此杆应穿行于彼布套之中,方能形成穹顶结构…孙野同学,地钉需以四十五度角斜插入土,方能受力稳固…”虽然有时显得有点迂腐,但关键时刻还真能点出要点。
女生这边,李思思和张小雨的四人帐空间大,零件更多,两人看着一堆东西有点手足无措。欧阳老师走过去,温和地指导:“思思,小雨,别急。我们先找出内帐,铺平。看,这四个角有金属环,是用来固定杆子的…”
金领队则像个救火队员,穿梭在各个小组之间,哪里卡壳就去哪里点拨一下:“小伙子,杆子要弯曲,对,像弓一样!”“地钉用石头砸进去,别用手!”“姑娘们,外帐的门厅方向要对着背风面!”
而艾克和艾雪这边,却是另一番景象。他们选择了一块相对平整、靠近一块大岩石(可以挡风)的地方。艾克放下帐篷包,艾雪默契地拉开拉链,两人分工明确。
艾克主要负责撑杆。他仔细辨认着不同长度的杆子,按照说明书和颜色标记,动作沉稳地将一根根杆子穿进内帐的布套中。虽然左臂受伤不便用力,但他巧妙地用膝盖和身体配合,将杆子弯曲到位,卡入底部的卡槽。他的动作不快,但非常精准,几乎没有返工。
艾雪则负责铺设和固定。她仔细地将内帐铺平,在艾克穿好杆子后,她迅地将内帐的四个角用地钉牢牢固定在地面上。她的小手握着石头敲打地钉的动作,熟练得让人惊讶,力度恰到好处。接着是外帐,她仔细地覆盖在内帐上,将所有的挂钩和防风绳一一扣紧、拉直、用地钉固定。她动作麻利,眼神专注,像在完成一件精密的艺术品。
两人几乎没有过多的言语交流。艾克撑起一根杆子,艾雪就知道该去固定哪个角;艾雪拉紧一根防风绳,艾克就默契地递上地钉。他们的配合行云流水,仿佛经过千百次的演练。夕阳的金辉洒在他们身上,也洒在那顶迅成型、小巧而稳固的双人帐篷上。团团和圆圆被暂时放在旁边一块干净的石头上,蓝色的领结和粉色的蝴蝶结安静地“注视”着主人默契的协作。
当其他小组还在跟帐篷“搏斗”时,艾克和艾雪的小帐篷已经稳稳地立在了营地上。篷布绷得紧紧的,防风绳拉得笔直,在渐起的晚风中纹丝不动。
“哇!艾克艾雪,你们的帐篷搭得好快!好漂亮!”李思思和张小雨羡慕地看过来。
“厉害啊!”连正在跟地钉较劲的包雷也忍不住赞叹。
杨阳看了一眼,眼中也闪过佩服,随即对自己小组喊道:“加把劲!我们也不能落后!”
金领队看着那顶最先立起来的、堪称完美的小帐篷,再看看那对配合得天衣无缝的兄妹,忍不住对身边的欧阳老师低声感叹:“欧阳老师,我现在是真信了,他们俩…大概真的共用了一个脑子。这默契,神了!”
欧阳老师看着艾克正小心地把团团圆圆抱进帐篷,艾雪则在整理内帐的防潮垫,脸上露出温柔而自豪的笑容:“是啊,他们是彼此最完美的搭档。”
拾柴与打水:为篝火与晚餐奠基
就在帐篷搭建如火如荼进行时,何大力带领的拾柴小分队也出了。成员有包雷、胖哥孙野(虽然体力消耗大,但捡柴不需要太多攀爬),还有主动请缨的李思思和张小雨(她们想为集体出力)。
“记住金领队的话!只捡地上的枯枝!粗的细的都要!粗的耐烧,细的引火!”何大力像个经验丰富的老兵,一边走一边叮嘱,“注意脚下,别被树根绊倒!看到可疑的蘑菇、果子,千万别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放心吧大力!”包雷应道,眼睛像探照灯一样扫视着地面。
“粗的…粗的…”胖哥孙野念念有词,努力弯腰捡起一根粗壮的枯枝,虽然累,但干劲十足。
“哇!这里好多小枯枝!”李思思和张小雨像现宝藏一样,蹲在地上,仔细地捡拾着干燥的小树枝,放进何大力带来的一个大编织袋里。
林间的枯枝落叶很多,不一会儿,编织袋就渐渐鼓了起来。何大力负责扛袋子,包雷和胖哥负责寻找和搬运大块的枯木,女生们则负责收集引火用的细枝和松针。虽然也免不了被树根绊个趔趄,或者被低垂的树枝扫到脸,但大家互相提醒,互相帮助,很快就把编织袋装得满满当当。
“够了够了!再多就扛不动了!”何大力掂量了一下沉重的袋子,脸上满是收获的喜悦,“走!回去生火!”
与此同时,打水小分队也出了。杨阳和老夫子孟繁志肩负重任。金领队告诉他们营地附近就有一条清澈的山溪。
杨阳拿着几个大的折叠水桶,孟繁志则抱着他的宝贝手册,还额外拿了一个小网兜(据他说可能用得上)。两人顺着金领队指的方向,很快听到了潺潺的水声。
拨开茂密的蕨类植物,一条清澈见底、在夕阳下泛着粼粼金光的小溪出现在眼前。溪水冰凉刺骨,冲刷着光滑的鹅卵石,出悦耳的叮咚声。
“好清的水!”杨阳赞叹道,立刻蹲下身,将折叠水桶打开,浸入溪水中。清澈的溪水迅灌满了水桶。
“水乃生命之源,此水清澈甘冽,富含矿物质,实乃上品。”孟繁志一边用他那套文辞感叹,一边也拿出一个水桶装水。他还不忘掏出小本本,记录下水源位置和水质观察。
“老夫子,你看!有小虾!”杨阳指着溪水中几尾几乎透明的小生物。
“哦?待我观之!”孟繁志立刻凑近,扶了扶眼镜,仔细观察,“此乃山涧米虾,对水质要求极高,此乃水源洁净之明证也!”他甚至还试图用带来的小网兜去捞,可惜小虾太灵活,没捞着。
两人装了满满几大桶水,沉甸甸的。杨阳力气大,主动承担了大部分重量,孟繁志则负责拿较轻的一桶和记录本。两人互相扶持着,小心翼翼地沿着原路返回营地。夕阳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
炊烟升起:团结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