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原来,痛苦比快乐更长久
职业有壁垒。
在一起之前的那晚长谈中姜也曾经介绍过自己的基本情况。
後来穆亦其实有特意了解过他的工作。
很好查到,毕竟他的画作曾在苏富比拍出过天价。随便敲下关键词,网上词条新闻科普贴就跟着弹出来好几页。
姜也作品高调,生活中却很低调。由于他前些年一直不在国内,所以网上只有他的作品集和小篇幅的文字采访报道,而从未流出过他本人的任何信息。
只知道大概的年纪,是个男生,很有才华。隐私类的,关于长相丶背景以及家世统统无从查证。
所以这次工作室开业算是他的首次公开亮相。圈内的想过来结识的同行不少,媒体想过来蹭热度的更多。
许惊蛰这麽一解释,穆亦突然有点儿後悔答应姜也了。人多他不习惯是一方面,他们俩的关系露在人前总归是影响不好。
穆亦有点儿犹豫。
最後许惊蛰劝他:“不会有人在意的。时代变了,尤其是艺术圈里LGBT成员就更多了。你就满足你们家那只孔雀想要炫耀的心吧。”
他的安慰多多少少是有一点儿效果的。开业那天,穆亦倒是真没有之前那麽紧张了。
这也是他第一次参观姜也的工作室。还蛮惊喜的,也挺新鲜。
其实说是工作室太保守了,这规模就是一个小型的美术展。
姜也将车停在创意産业园正中间的那座三层小楼门口。
红砖建筑,木质门窗,做旧的设计承载着岁月沧桑的厚重。
一楼是展示大厅,五六百平米的画廊墙上挂满了几百幅画作。不光是姜也自己的,还有工作室合作的其他画家都作品都有曝光。
二楼是雕塑区,姜也国内国外这些年交到了不少朋友。有专业学这个的,也有他采风时认识的几位非遗传人。他把人都招揽到了一起,木雕丶石雕丶陶雕作品都有展示,大到几米高,小到皮雕的一个小摆件都非常亮眼。
三楼就比较接地气了,工艺美术和文创産品的展示区。毕竟是开门营业的工作室,还是要贴合点儿大衆的生活,增加点趣味性。
倒不是为了多赚钱。
可玩性足够高才会激发兴趣,进而增加宣扬的力度。然後才会勾起更多小朋友的好奇心,并通过尝试挖掘出他们的天赋。
当下的应试教育太累了。孩子们好像从牙牙学语开始就被束缚了天性,上一年级之後便更加丧失了拥有兴趣爱好的资格。
学习丶不断的学习,大量的补课,为了成绩单上那鲜红的数字,为了中考丶高考那紧绷的分数线,为了大学毕业之後能找到一份儿高薪体面的工作。
这样千篇一律的人生,可能有的人终其一生都不了解自己究竟喜欢什麽。
学习的意义不是趋同。认识自己丶接纳自己,并在此过程中拥有表达自由灵魂的能力才是健康的教育环境。
这是姜也创办工作室的初衷。所以三楼便做了这样的设计,同时画室还安排了几位很有亲和力的年轻画家,定期的在各个学校组织开展美术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