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狐疑着,林思成眯着眼睛拿起碗,王齐志又怔了一下。
师生俩快一年,林思成什麽性格,王齐志不要太了解。可以这麽说:刀架到林思成的脖子上,他不但能面不改色,还可能冲着你笑一下。
但这一次,林思成却格外的凝重:眉头皱起,眼眶微微缩紧,双眼一眨不眨。
他先看釉,又看底,先後敲,之後又摸。
最後,碗放了下来,人却盯着碗,一动不动。
还以为他被难住了,几人都没说话。过了好久,林思成指了指碗底:“这是唐瓷,厚唇玉壁底白釉碗!”
啥?
王齐志突的一怔愣,猛的低下头:不是……这碗都新成啥样了?
仔细再看:釉面油亮,如银似雪,无线无痕。也别说老化的痕迹,连丝包浆都找不到。
再看底,洁白细腻,温润爽滑,没有任何沁斑。
林思成如果说这是新瓷,王齐志百分百相信。但如果说是唐瓷……反正他咋看,都觉得不可能。
下意识的,他回过头:赵修能也没好到哪,脖子前伸,双眼微突,一脸“惊呆了”的模样。
因为太新,所以赵修能才说有些摸不准。他也猜过,这说不好就是老物件,但再老,也不可能有“唐”那麽老?
也不止是他俩,有一个算一个,全被震住了。
林思成耐心解释:“鉴定界丶拍卖界所谓的‘如新’,指的就是这一种:即瓷器传承几百上千年,却基本没有老化的迹象,依旧像新的一样。”
“形成原因不复杂:一是盒封保存不见光,避免清扫擦拭,以及挪动类的物理磨损。同时,基本没有人为接触,不会有油丶汗等污染侵蚀。所以不会出现因“玻璃质老化”而形成的包浆层。”
“但最关键的:胎釉质量顶级。即高纯胎土,高纯釉料,高温烧制,釉面坚硬致密,抗老化能力极强。”
“很少见,但并不难鉴定!”
林思成拿出放大镜,又把碗斜了一下:
“再是保存的好,外面再新,但经过了上千年,瓷器内部必然会发生变化……看这里,这是釉内矿物质结构重组,形成的絮斑和水晶状结晶体……如果过仪器,比如X光,玻化仪,更是一目了然……”
几个人齐齐的往前一凑:放大镜底下,隐约能看到像玉石内部才有的那种乳白色絮丝,以及微亮的透明斑点……
王齐志和赵修能对视了一眼:是不难鉴定,但这是见过,了解过的前提下,就像林思成这样。
就像他俩,够见多识广,但今天才算是开了眼。
叶安宁倒是听过,但也没见过。
她想了想:“故宫中好像有。”
当然。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法门寺地宫(陕西宝鸡)中出土了二十多件瓷器。除了十三件越窑青釉秘色瓷,还有八件唐代邢窑白瓷。
因为全是盒封窖藏,二十一件古瓷基本没氧化,刚挖出来的时候,吓了专家一大跳:比新出窑的还新。
之後,十三件秘色瓷被送进陕博,那八件白瓷则被故宫借走,然後就成了刘备借荆州。
但那是故宫,珍藏有什麽样的稀奇物件都算不上稀奇。
就林思成知道的,民间珍藏年代最久的“如新”瓷,是佳士得从英国征集的明宣德青花梵文僧帽壶,距今不过六百年。
但这只碗,却是唐代?哪怕是唐晚期,距今也有一千一百年。
再说一点:想要达到极强的抗老化釉面,除了高纯胎土和釉料,还必须在极高温条件下结釉。窑温最低,也要一千四百度。
而唐宋时期,窑温最高的邢窑定窑,最高也不过一千三左右。所以,想烧出这样的碗,除了技术,还得有运气……
几个人听得一愣一愣:按林思成的说法,这只碗即便没达到孤品的程度,也绝对称得上珍品。
所以,这已经不是值多少钱的问题,而是即便放进故宫和国博,也能进中央展厅的那种。
但莫名其妙的,且指名道姓的,送给了林思成?
打个比方:谁无缘无故的,给认都不认识的人送几百上千万?
更怪的是,只是留了个电话,没多说一句,甚至连个名字都没有?
这麽古怪的事情,他们听都没听说过……
看了看便签上的手机号,林思成想了想:“应该是这附近烧的!”
只觉脑子里“嗡”的一下,谈武头皮发麻:“林老师,你说哪里?”
“固镇!”林思成翻过碗底,“这是固镇瓷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