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清明祭扫各纷然 > 扬州月照双(第1页)

扬州月照双(第1页)

扬州月照双

邬祉的父母皆是商界奇人。

其祖上自高祖起便纵横商海,几代人设米粮行丶通南北货,生意版图横跨茶盐瓷木,足迹远至塞外西域。

父亲年少时痴迷榫卯之术,常躲在工坊与匠人钻研木器。

接手家族生意後,他另辟蹊径将商业与工艺结合,首创“订制式货运”,为运送瓷器特制防震木匣,榫卯严丝合缝如机关匣,运输丝绸的马车车厢,以紫檀木打造通风暗格,既防蛀又能保持布料挺括。

他还在漕运码头设“巧匠坊”,召集能工巧匠改良货船,将商船龙骨改成可调节结构,适应不同水域。

母亲同样出身商贾世家却偏爱舞文弄墨,及笄之年便以一首《西江月·商途》名动临安城。

她将诗词才情融入生意之道,独创“以诗会商”之法。

执掌邬家钱庄时,她发明“节气利钱”,春耕时降低借贷利息,秋收後才按收成结算,既助农桑,又盘活商号资金,引得同行纷纷效仿。

五年前与丈夫游历四方,行囊中除了算盘账本,还装满各地碑帖诗集,行至敦煌时,竟在莫高窟临摹壁画半月有馀,留下的诗词手稿,至今仍被文人墨客辗转传抄。

但邬祉还介绍了一位很特别的人。

邬宅的管家姓陈,单名一个“恪”字,四十来岁的模样,总穿一身洗得泛青的月白长衫,领口袖口补着极细的针脚,不是穷酸,是邬家上下都晓得,陈管家这身衣裳穿了十年,布料早磨出温润的包浆,腰间那串乌木钥匙却永远擦得发亮。

风掀起他的长衫下摆,露出鞋尖沾着的一点紫藤花瓣,那是方才替少爷扫花时落的。

他弯腰拂了拂,却没拂掉花瓣上的露水,倒像把邬宅的春秋冬夏,都沾在了这双管了二十年闲事的手上。

不是主仆,是把别人家的日子,过成了自己心里的规矩,就像後园那眼活水,看着无声无息,却早把每道渠丶每块石都刻进了骨血里,连岁月都冲不淡。

艾玙点头示意。

暮色漫进花厅时,紫檀木圆桌上已摆满佳肴。

主菜清蒸鲥鱼卧在荷叶中央,八小碟开胃菜摆成八卦形状,一道蟹粉狮子头用莲蓬碗盛着。

最绝的是那道冰酪,牛乳混着西域进贡的冰糖,用天山寒玉碗镇着,表面撒的不是寻常桂花,而是碾碎的和田玫瑰花瓣,入口冰凉清甜,尾韵还带着若有若无的沉木香。

艾玙吃饭总是很凝重丶认真,银质汤匙与青瓷碗碰撞出细微的声响,连腮边滑落的碎发扫过碗沿,都没能分去他半分心神。

邬祉支着下颌看他,喉间滚动着想说的话,又被对方过于郑重的神情噎了回去,他看不出来艾玙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直到艾玙搁下汤匙,用帕子仔细擦净嘴角,邬祉才问:“怎麽样?”

“好吃。”

回答简短得像块生冷的石头,艾玙睫毛都没擡,伸手去够茶壶。

“哪儿好吃了,这鱼都咸了。”

邬祉故意皱起眉,指尖在鱼盘边沿画圈,馀光却死死盯着那张没什麽表情的脸。

艾玙一时语塞。

沉默在碗碟间流淌,直到邬祉轻笑出声:“骗你的。”

他戳了戳艾玙发怔的手背,“但被我炸出来某个人说谎了。”

艾玙端起见底的瓷碗,讨夸奖似的举着件战利品般递到邬祉眼前。

少年人耳尖红得发烫,声音却梗着不肯服软:“我都吃光了。”

言下之意,我没有说谎,的确好吃。

邬祉突然没忍住,笑声撞在喉间,他伸手揉乱对方的头发,看碎发缠住自己的指尖:“知道了,你没有说谎,我就是想逗逗你。”

“……好无聊。”艾玙偏头躲开。

饭後,邬祉带艾玙去散步。

戌时的扬州城笼在暖黄光晕里,沿街商铺的羊角灯垂着茜色流苏,檐角风铃被穿巷的风撩拨。

邬祉应着艾玙的步伐走在他身侧,忽有卖糖画的老汉挑着担子经过,铜勺在熬得金黄的糖锅里一转,便拉出丝缕晶莹的琥珀光。

“要只凤凰?”

陈管家不知何时从後头赶上,指腹轻叩木担,“您小时候最爱蹲在摊子前,盯着糖丝在石板上凝成尾羽。”

艾玙的目光却被街角新开的灯笼铺勾住,竹骨灯笼蒙着蝉翼纱,绘着墨竹的灯面透出暖光,在青灰墙面上投下摇曳的影。

邬祉擡手替他拨开垂落的灯笼穗,袖口沉木香混着灯油味漫过来:“明儿让陈管家取两盏,挂在窗前。”

艾玙还没来得及回应,巷口忽然爆起一阵喝彩,夺去了他的注意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