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残缺,被遗忘。
这不就是他内心的写照吗?
一个念头,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骤然照亮了他的脑海。
“于无声处,听惊雷。”
“破界之声”。
声音……未必需要被听见。
废墟……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语言。
破界……或许首先需要面对的,是承认并审视自身的破碎。
他紧紧攥着那块冰冷的雕塑残片和灼热的陶罐碎片,指尖传来清晰的刺痛感。
他知道那份策展陈述该写什么了。
他没有立刻回家,而是在旧物店门口的长椅上坐了很久,直到夜露浸湿了衣衫。脑海里,无数画面和思绪在疯狂碰撞、重组——威尼斯的雨,雪山的风,疗养院的白墙,贺凛决绝的背影,还有手中这些沉默的废墟……
回到公寓,已是深夜。他重新打开电脑,这一次,手指落在键盘上,不再犹豫。
他开始书写。
不是一份工整的策展方案,而是一篇混杂着个人记忆碎片、理论引述和直观感受的、近乎忏悔录般的文字。他写下了对“完整”与“完美”的质疑,写下了对“废墟”作为一种生命状态的思考,写下了“声音”并非只有喧嚣一种形式,那些无法言说的痛苦、长久的沉默、物品的遗痕,本身就是在时代洪流和个人命运碾压下,发出的最震耳欲聋的“惊雷”。
他写得很快,很急,仿佛慢一点,那些喷涌而出的情绪和想法就会再次凝固。他甚至没有过多斟酌词句,任由那些raw(原始)的、带着痛感的文字流淌出来。
关于那五件“视觉笔记”,他没有去画新的东西。而是用高精度扫描仪,扫描了那枚羊脂白玉平安扣的细微纹理,扫描了他在雪山木屋时无意识在墙上划下的凌乱刻痕,扫描了那个在陶艺班做的、歪扭粗糙的杯子,扫描了旧物店带回的雕塑残片和陶罐碎片,最后,是一张他在疗养院时,对着窗户拍下的、过度曝光后只剩一片炫目的白的照片。
他将这些图像,与那份充满个人痕迹的陈述,一起打包,在黎明时分,发送到了“弥新”基金会的指定邮箱。
点击“发送”的那一刻,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虚脱,仿佛将一部分灵魂剥离出去,献祭给了未知的审判。
他没有期待结果。
这个过程本身,似乎已经耗尽了他所有的力气。
他关掉电脑,倒在床上,沉沉睡去。
接下来的日子,恢复了之前的平静,甚至更加沉寂。他不再去想基金会的事情,仿佛那只是一个短暂的、不合时宜的梦。
直到两周后,他接到了基金会的电话。不是邮件,是直接打到他手机上的电话。一个声音干练、措辞严谨的女声通知他,他已成功进入“破界之声”计划的最终轮面试。面试地点在柏林,由评审团主席秦风亲自进行。
挂断电话,江郁握着手机,在窗前站了很久。
一个与他,与贺凛,都毫无关联的、全新的城市。
他低下头,看着自己依旧有些苍白的手。
一个清晰的声音在心底响起。
不是为了证明什么,也不是为了赢得什么。
只是去完成这场,与自己,与过去的……对话。
他拿起手机,给江澄发了条信息。
【帮我订一张去柏林的机票。】
破碎之处的“惊雷”
柏林的气温比国内低许多,空气里带着一种凛冽的、属于北方都市的硬朗。飞机落地时,正是午后,铅灰色的云层低垂,仿佛触手可及。江郁裹紧了大衣,随着人流走出机场,叫了辆出租车,报上基金会安排的酒店地址。
车窗外的城市景象飞速倒退,规整的建筑,冷色调的街道,行色匆匆的路人,一切都透着一种井然有序的疏离感。这陌生感奇异地让他紧绷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这里,没有人认识他,没有人知道他的过去,他可以暂时卸下那层无形的铠甲,哪怕只是片刻。
酒店房间简洁现代,巨大的落地窗外是柏林典型的庭院景观。他放下行李,没有休息,而是拿出那份被他反复修改、几乎揉烂的陈述稿和视觉笔记打印件,摊在桌上。明天下午,就是与秦风的面试。
心脏在胸腔里沉稳地跳动着,没有预想中的慌乱,只有一种近乎麻木的平静。他知道,明天的对话,无关技巧,无关取悦,只关乎他是否敢于将那尚未愈合的伤口,袒露在专业的审视之下。
次日,提前半小时,江郁抵达了位于柏林米特区一栋改造自旧厂房的建筑,“弥新”基金会临时租用的面试地点。工业风的挑高空间,裸露的砖墙和金属管线,与基金会那种前沿又带着历史厚重感的气质不谋而合。
前台核实了他的身份,引他到一个休息室等待。房间里还有几位等待面试的策展人,气质各异,有的侃侃而谈,有的沉默翻阅着自己的资料,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竞争压力。江郁选了个角落的位置坐下,闭上眼睛,试图将外界的干扰隔绝。
“江郁先生?”工作人员叫到他的名字。
他睁开眼,站起身,整理了一下并不需要整理的衣领,跟着工作人员走向走廊尽头那扇厚重的金属门。
门内是一个更为开阔的空间,光线从高处的天窗倾泻而下,照亮了中央一张巨大的原木长桌。长桌尽头,只坐了一个人。
那人看起来五十岁上下,穿着简单的黑色高领毛衣,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面容清癯,眼神锐利得像能穿透人心。正是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