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清如没吭声。
卢指导员懂了,他揉了揉太阳穴,语气复杂:“这个名额,确实是上头有人打了招呼,点名推荐你。我一开始也纳闷,但既然手续合规,材料齐全,我也就当是组织安排。要知道,这可是难得的机会。这种事,别人巴不得抢着接,你怎么反倒推开了?”
“因为我不能装作不知道。如果接受,我就得背着一份沉重的人情走,我不想欠别人什么,也不想让自己的前途变成一场交易。更何况我喜欢很现在在营部的工作。我喜欢天不亮就背着药箱出的踏实,这些,比一张进修通知书重要得多。”
卢指导员沉默良久,终于点了点头:“好,我尊重你的决定。你能这么想也不错。有本事的人,不管在哪儿,都会被看见。你不走这条路,将来也会有别的路等着你。”
“谢谢卢指导员。”顾清如诚心感谢。
走出办公室,顾清如感觉胸口压了很久的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几天后,师里重新上报了进修人选。李秀菊因疟疾防控成绩突出被推荐,王桂珍因暴风雪送药事迹感人入选师级后备名单。
……
深夜,万籁俱寂,顾清如悄然进入空间。
她取出那本在回收站淘的《傅青主女科》,书页泛黄,字迹古朴,却透着沉静的力量。
她虽然放弃了京市医学院的进修机会,但不代表会停下学习的脚步。
母亲留下的基础医书,她早已烂熟于心;林知南所赠的药方笔记,也尽数掌握。
如今,这本机缘巧合得来的医书,竟是一部失传已久的妇科专着,内容精深。
她要学的就是能扎根乡土、惠及妇孺的专精之道。
在这偏远之地,产难、血崩、不孕……多少女子默默承受病痛,求医无门。若她能掌握这门技艺,便是手握一道光,照亮那些无人看见的角落。
药堂空间,灯光下,顾清如仔细研读着这本册子,不时做着笔记。
研读医术之余,从农场回来以后,她从未懈怠练枪。
枪是她的底气,医是她的志业。两者皆不可弃。
空间里的子弹不多,只有两百多,她留下三十颗。
其余全部用于练习。o子弹,她计划用六个月。每月三十实弹,余下靠空练维持手感。
对着墙面裂缝或窗框边缘,反复练习瞄准、呼吸控制、手指压力分布,直到射击成为肌肉记忆。有时夜里睡不着,她会默默拆解枪械,一遍遍擦拭零件,再精准组装。金属的冷感贴在掌心,让她感到踏实。
白天,顾清如投入到卫生所的日常忙碌中,接诊、配药、巡诊、记录……
这天,团部宣传科的周丽骑着自行车来到三营,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顾同志!一个好消息!你那篇《防疫办法》团部领导看了,江团长亲自点名可以作为典型推广。现在要写一篇新闻稿,登在报纸上,再往师里、省报推一推!”
“这可是咱们团今年第一个要推的基层创新做法,你得亲自写初稿。”
顾清如愣了一下:“我来写?可我不是宣传口的……”
“正因为你不是,才更有说服力!团长说了,就要一线人讲一线事。要求——用最朴实的语言,让所有识字不多的战士和家属都能看懂!别人写的话容易变成空话套话,你可是救治农场疫病亲自走出来的经验!”
顾清如想想这也不无道理,“行,那我试试。但这是我第一次写新闻稿,写好了你可得帮我看看。”
周丽,“没问题,包在我身上。”
两人约好,三天后周丽来取稿件。
连续几天,卫生所的办公室,煤油灯都亮到很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