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暖婚契约100天 > 第20章 孤注一掷(第1页)

第20章 孤注一掷(第1页)

第二十章孤注一掷

书房的门隔绝了外界,也隔绝了徐静婉内心最后一丝摇摆。李墨那句“退一步未必是输”的提醒,像淬了冰的针,反而将她牢牢钉在了“前进”的轨道上。她不能退,也无路可退。

“云锦坊”的断供,将项目逼到了悬崖边上。六个月的期限像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常规的供应商渠道已被李明轩把持,她必须另辟蹊径,一条足够快、足够险,也可能足够有效的路。

她将目光投向了杭州。那里不仅是丝绸之府,更聚集了一批敢于尝试新材料、新工艺的年轻工坊和独立设计师。他们规模不大,束缚也少,或许更容易接受她“传统工艺+创新材料”的构想。

这是一个大胆且冒险的转向。意味着之前围绕高端丝线制定的产品设计和营销策略需要大幅调整,也意味着她要说服监督小组和合作方接受这个改变。但这是目前唯一的生机。

她没有时间犹豫。当天夜里,她重新调整了项目计划书,将批产品重点从“顶级丝线打造的收藏级艺术品”,调整为“创新材料与传统技艺结合的轻奢时尚单品”,主打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快的周转。她熬了一个通宵,做出了详尽的市场分析、成本对比和预期收益模型。

第二天一早,她顶着浓重的黑眼圈,先将修改后的方案给了监督小组,附上一份措辞恳切但立场坚定的说明,阐述了变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不出所料,王琴几乎是立刻在群里提出了质疑,认为临时大幅修改方向是“极不专业和不负责任”的行为。

徐静婉没有在群里与她纠缠,直接a了投资部总监和财务部副总监,请求召开紧急电话会议。

会议上,她语气冷静,逻辑清晰地分析了当前困境和破局思路,展示了连夜赶工出来的数据和方案。“……固守原方案,我们连产品都无法产出。转变思路,我们至少有机会在六个月内让市场看到‘木兰生活’的潜力和独特性。是坐以待毙,还是冒险一搏,请各位权衡。”

她的果断和高效,以及那份几乎挑不出毛病的应急方案,让投资部总监和财务副总监在短暂的沉默后,选择了给予有限度的支持——同意她先去杭州考察接洽,但要求她在一周内带回至少两家具备合作意向的、资质可靠的替代方案,否则项目将面临重新评估。

这已是她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

挂断电话,徐静婉立刻让周雨晴订了最快飞往杭州的机票。她没有带太多人,只让周雨晴推荐的一位对材料市场熟悉的助理随行。此行前途未卜,人越少,行动越灵活。

临行前,她在公寓门口遇到了正要出门的李墨。他目光扫过她手边的行李箱,眉头几不可见地蹙了一下。

“要出门?”

“去杭州几天,找新的供应商。”徐静婉语气平淡,像是在汇报一件寻常公事。

李墨沉默地看了她两秒,镜片后的眸光深沉难辨。“杭州水深,不比这里浅。”

“我知道。”徐静婉拉开车门,“我会小心。”

她没有等他再说什么,弯腰坐进车内。车子驶离公寓,她从后视镜里看到李墨依旧站在原地,身影在晨光中显得有些模糊。

他最后的提醒,是出于关心,还是又一次的旁观者点评?她已无暇深究。

抵达杭州,扑面而来的是湿润的空气和无处不在的商业气息。徐静婉没有片刻停歇,按照事先筛选好的名单,马不停蹄地开始拜访那些隐匿在创意园区或老街深处的工坊和设计工作室。

过程比她想象的更艰难。有些工坊空有创意,却缺乏稳定的品控和量产能力;有些设计师理念前卫,但报价高昂,无法满足项目初期的成本控制要求;更多的是对她的身份和“木兰生活”项目抱有疑虑,担心卷入李氏内部的纷争,或者只是把她当作又一个来自大家族的、不懂行的“金主”。

一连三天,她几乎跑断了腿,磨破了嘴皮,见了不下十几家,却收获寥寥。疲惫和焦虑像潮水般阵阵涌来。助理看出她的压力,小心翼翼地问:“徐总,要不要联系一下杭州分公司这边?或者……请李总那边打个招呼?”

“不用。”徐静婉斩钉截铁地拒绝。如果依靠李氏的招牌或李墨的权势,那她这番挣扎又有什么意义?

第四天下午,就在她几乎要绝望的时候,助理兴奋地跑来告诉她,联系上了一家名为“素缕”的工坊。这家工坊规模很小,主人是一对毕业于美院的年轻夫妻,他们不追求大规模生产,而是专注于将环保再生纤维、甚至是高科技功能性面料,与苏绣、杭绣等传统技艺进行跨界结合,作品极具实验性和艺术感,在小众圈子里口碑很好。

徐静婉立刻亲自找上门去。“素缕”藏在一个白墙黛瓦的老院子里,推开木门,里面是另一个世界。各种叫不出名字的布料样品堆叠有序,半成品的衣饰上,精致的刺绣与充满未来感的面料奇异又和谐地共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工坊主人,丈夫叫沈阅,妻子叫林音,两人话都不多,但眼神清澈专注。他们显然也听说过“木兰生活”近期的风波,对徐静婉的到来有些意外,也带着审视。

徐静婉没有过多解释,而是直接拿出自己调整后的产品构思和设计草图,与他们探讨各种材料与工艺结合的可能性。她不是以外行的身份指手画脚,而是真正基于对传统工艺的理解和对市场的判断,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如果用这种带有微光泽的再生纤维素纤维做底,搭配林老师擅长的打籽绣,突出肌理感,也许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这款智能温控面料,如果只在小范围点缀,结合缂丝手法做出渐变效果,会不会既保留科技感,又不失东方韵味?”

她的专业和诚意,渐渐打动了沈阅和林音。他们从最初的谨慎,变得愿意深入交流,甚至拿出了几件压箱底的实验性作品给她看。

不知不觉,窗外天色已暗。徐静婉知道,她找到了。不仅仅是替代供应商,更是理念相近的同行者。

初步的合作意向在深入的交谈中达成。虽然还有很多细节待敲定,但徐静婉知道,她这一趟,没有白来。

走出“素缕”的小院,杭州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她站在巷口,没有立刻叫车,任由冰凉的雨丝落在脸上,驱散连日来的疲惫和焦灼。

她拿出手机,看着屏幕上李墨的号码,手指悬停片刻,最终还是没有拨出去。

她独自一人,在陌生的城市,靠着自己在绝境中撕开了一道口子。这种感觉,疲惫,却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

她收起手机,深吸了一口带着雨丝和泥土芬芳的空气,走进了杭州的夜色里。

孤注一掷的冒险,似乎,赌对了第一步。

喜欢契约暖意请大家收藏:dududu契约暖意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