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屿在剧组的存在,已经从最初的神秘家属升级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特殊成员。
顶级下午茶依旧每天准时送达,抚慰着大家的胃和心灵。
这天下午,拍摄的是一场重头戏,男女主角在雨夜的巷口久别重逢,情绪复杂,台词密集,需要极强的张力和细腻的层次感。
导演要求一个长镜头跟拍,从巷口争执到情绪崩溃相拥,一气呵成。
然而,连续拍了七八条,导演始终不满意。
不是男演员情绪不到位,就是刘艺妃在某个走位时被地上的积水差点滑倒,影响了整体节奏。
天气闷热,反复的情绪消耗让两位主演都有些疲惫,现场气氛也逐渐焦灼。
“卡!”导演再次喊停,揉了揉眉心,语气带着无奈,“休息十分钟!演员调整一下状态!”
刘艺妃走到监视器旁,看着回放,自己也微微蹙眉。
这场戏的情感浓度太高,她总觉得差了点什么东西,让这场重逢显得有点刻意。
江屿原本在房车里处理邮件,察觉到外面不同寻常的低气压,便走了出来。
无声地走到刘艺妃身边,递给她一瓶温水,目光也落在了监视器的回放画面上。
“感觉怎么样?”江屿低声问。
刘艺妃叹了口气,靠在他身侧,小声说:“总觉得不对味……像是为了吵架而吵架,为了拥抱而拥抱。少了点……宿命感?”
江屿静静地看着画面。
在港岛世界执掌导筒、阅片无数的经验,让江屿对镜头语言和表演节奏有着近乎本能的直觉。
江屿没有直接点评,而是转向一旁正在和摄影师沟通的导演,语气平和地开口:“李导,打扰一下。”
导演正烦躁,但见是江屿,还是耐着性子转过身:“江总,您说。”
“我刚才看了几条回放,”
“有没有可能,问题不在于演员的情绪,而在于节奏和空间?”
导演一愣:“节奏和空间?”
“嗯。”江屿走到模拟巷口的布景前,用手比划着,“现在的走位设计,是直线冲突。但如果,”他顿了顿,脑海中闪过无数经典影片的调度,“让他们的重逢带一点追逐和不确定性呢?”
江屿看向刘艺妃和男演员:“比如,艺妃你从巷口跑进来,不是直接看到他,而是先听到他的声音,或者看到一个模糊的背影。
你迟疑,不确定是不是他,想靠近又害怕。而男主角,他其实早就看到你了,但他也在犹豫,是相见还是离开?所以他的位置可以更隐蔽一些,在阴影里。”
江屿又看向摄影师:“镜头可以不完全是跟拍,可以尝试先给艺妃一个焦急寻找的特写,然后拉远,带到角落里男主角若隐若现的衣角,再随着艺妃的视线和脚步推进。这样,悬念和宿命感会不会更强?”
江屿一边说,一边极其自然地调整了一下旁边一个道具箱的位置,模拟出他所说的阴影区域。
江屿的动作从容不迫,带着一种资深导演才有的现场掌控感。
整个片场都安静下来。导演、编剧、摄影师都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