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秦建国 > 第228集 扑灭山火后的第二天(第1页)

第228集 扑灭山火后的第二天(第1页)

山火被扑灭后的第二天,靠山屯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在墨黑的天色里苏醒。过度劳累和惊吓让屯子沉寂了许多,直到日头升高,炊烟才零零落落地升起。空气中依旧弥漫着一股若有若无的焦糊味,提醒着昨日那场惊心动魄的搏斗。

秦建国醒来时,只觉得浑身骨头像散了架,胳膊和肩膀尤其是被砍刀和铁锹磨破的地方,火辣辣地疼。他挣扎着坐起身,看到沈念秋已经起身,正轻手轻脚地将凉透的姜糖水重新在煤油炉子上加热。石头还在炕角酣睡。

“醒了?”沈念秋回过头,眼下带着明显的青黑,“感觉咋样?身上还有哪儿不得劲?”她走过来,伸手想碰碰他的额头,又怕弄疼他似的缩了回去。

“没事,就是乏。”秦建国声音沙哑,清了清嗓子,“屯子里……没啥事吧?”

“都好,老支书天没亮就起来转了一圈,安抚大家。王家屯那边传话过来,火彻底灭了,烧了百十来亩林子,幸亏扑救得及时,没伤着人,也没波及他们的庄稼地。”沈念秋把温热的糖水递给他,“多亏了你们。”

秦建国摇摇头,没接这话茬。他心里沉甸甸的,不仅是后怕,更是一种责任未尽的紧迫感。“秋收不能停,今天得接着干。这场火一闹,更得抓紧了,万一再来场雨,地里的粮食可就糟蹋了。”

他囫囵喝下糖水,抓起一个昨晚剩下的贴饼子就要出门。沈念秋追到门口,塞给他一件干净的褂子:“换上吧,身上那件都是烟灰火星子,破了几个洞,回头我给你补补。”

秦建国低头看了看自己狼狈的样子,没说什么,快换了衣服。出门前,他回头看了看窗台上的紫色雏菊,经过一夜,花瓣边缘有些卷曲,但颜色依旧鲜亮。他深吸一口气,迈步走了出去。

屯子里的气氛与往日不同。忙碌依旧,但少了些喧嚣,多了几分沉闷和心有余悸。人们见面打招呼的声音都低了些,话题总绕不开昨天那场火。

“建国,身子扛得住不?”老支书韩长海蹲在合作社大院门口,吧嗒着旱烟袋,脸色凝重。

“没事,叔。”秦建国走过去,“秋收还得抓紧,我看今天天气还行,得让大家加把劲。”

“是啊,抢收抢收,就是个抢字。”老支书吐出一口烟圈,“经过这事儿,更显得咱们平时定的那些章程紧要。防火,防霜冻,都得抓在前面。”

合作社的临时办公室里,算盘珠子再次响了起来,但气氛也比往常严肃。各生产小组汇报进度时,都额外提到了防火措施的检查情况。

“高粱地那边,靠近山脚的秸秆,按要求全都运回来了,没敢在地里多留。”

“玉米棒子掰得快,秆子也按念秋的法子,一部分粉碎了做青储,一部分晾晒准备当柴火,堆放的地方离林子远着呢。”

“皮货晾晒场增加了两个值守的,严禁烟火。”

“烘干房那边,我盯着呢,炉灶接口都重新检查了,排烟道也清理了,绝不会漏火。”

秦建国一边听,一边点头。山火的阴影,让“安全”这两个字,以前所未有的分量压在了每个人心上。

沈念秋负责的采集队山货质检工作,也更加严格。或许是受了火的警示,大家对“质量”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不仅是合作社的招牌,更是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确保集体收益的根基。之前那个问“不饱满的松塔要不要挑出来”的半大小子,现在不用催促,自己就能蹲在筐子前挑拣半天,嘴里还念叨:“念秋姐说了,东西不好,卖不上价,对不起咱流的汗,也对不起差点被火烧了的粮食。”

狩猎组送回来的皮毛,韩老猎人带着几个徒弟,鞣制得更加精心。老人常说:“这皮子,就跟人一样,得经过几道工序,吃透了料,才能结实耐用。糊弄它,它就糊弄你。”秦建国看着那些渐渐变得柔软光洁的皮毛,仿佛看到了明年春天,它们变成合作社第一笔实实在在的现金收入,给屯子里添置新农具、或者给孩子们买书本铅笔的情景。

秋收的脚步在一种更加谨慎、却也更加团结的氛围中加。地里的高粱终于全部割倒,捆扎结实,码成了一个个高高的垛子,像一座座红色的小山。玉米棒子也几乎全部掰完,金黄的玉米堆满了合作社的场院,等待着脱粒和晾晒。山坡上的豆子、谷子也陆续收了回来。

接下来是更繁重的脱粒、晾晒和入库工作。合作社的大院里,日夜不停地响着连枷拍打的声音(给豆子脱粒)、石碾子滚动的声音(给谷子去壳)和人们的笑语声。夜里,汽灯点起来,照亮如同白昼,人们轮班干活,歇人不歇工。秦建国和沈念秋更是忙得脚不沾地,一个协调人力、检查进度、安排值班巡逻,一个负责技术指导、质量把关、登记造册,还要抽空照顾小石头。

这天傍晚,秦建国正在场院里和大家一起用木锨扬场,借助风力把碾好的谷粒和谷壳分开。金黄的谷粒如同雨点般落下,堆积起来,散出新粮特有的香气。孙卫东跑过来,脸上带着兴奋的红光:“建国哥!初步算出来了!咱们合作社的高粱,亩产比去年自家种的时候,提高了将近三成!玉米也多了两成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个消息像一阵欢快的风,瞬间传遍了整个场院。劳累的人们顿时爆出欢呼声,扬场的动作更加有力,脸上的疲惫被巨大的喜悦冲淡。

秦建国心里也是一阵滚烫,但他还是压了压手,大声说:“大伙儿先别光顾着高兴!产量上来了是好事,说明咱们合作社的路子走对了!但接下来的晾晒、入库,一点都不能马虎!不能让到手的粮食,坏在最后一哆嗦上!”

“放心吧建国!保证颗粒归仓!”人们七嘴八舌地应和着,干劲更足了。

沈念秋站在合作社办公室门口,看着夕阳下那片金色的谷堆和人们欢欣鼓舞的身影,眼眶有些湿润。她想起刚来靠山屯时,看到的还是零星分散、长势各异的小片庄稼地。如今,统一规划、集体劳作结出了如此硕果,这其中浸透着所有人的汗水,也凝聚着她和秦建国无数个不眠之夜的筹划。她更加确信,自己当初选择留下来,是正确的。

丰收的喜悦冲淡了山火带来的阴影,但教训并未被遗忘。在老支书的主持下,合作社召开了一次全体社员大会。会上,不仅总结了秋收的经验,更重点讨论了防火问题。

“王家屯那事儿,是个惨痛的教训!”老支书声音沉重,“咱靠山屯这次运气好,拦住了。但运气不会总有!往后,防火这事儿,得立下死规矩!”

经过讨论,合作社正式成立了常设的防火队,由秦建国兼任队长,选拔了十来个年轻力壮、责任心强的社员作为队员,配备了专门的工具(铁锹、扫帚、盛满水的水缸定期检查补充),并制定了详细的巡逻和应急制度。尤其是靠近山林的耕地边缘,防火隔离带被要求常年保持足够宽度,定期清理杂草灌木。同时,规定屯子里任何人不得带火种进山,烧荒等行为被严格禁止,违者将受到严厉的处罚,甚至扣罚工分。

这些规定,被老支书用毛笔写在红纸上,贴在了合作社大院最显眼的位置。那鲜红的纸张,像一道警醒的符咒,也像一份沉甸甸的承诺。

秋深了,天气一天比一天冷。地里的庄稼终于全部归仓,山货也分门别类地处理完毕,该晾晒的晾晒,该烘干的烘干,该腌制的腌制。合作社的仓库里,堆满了金黄的玉米、饱满的高粱、圆润的大豆、小巧的谷粒;库房里,分放着干透的木耳蘑菇、炒制好的山核桃榛子、密封好的野蜂蜜、以及经过初步鞣制等待进一步加工的皮毛。

空气中那股灼人的热气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深秋的清寒和一种充实满足的宁静。屯子里的忙碌节奏终于放缓,人们有了更多时间待在屋里,修补农具,缝补衣物,准备着过冬。

秦建国和沈念秋也终于能喘口气。晚上,一家三口围坐在炕桌边,就着一盏煤油灯,吃着简单的晚饭。小石头叽叽喳喳地说着在托儿组里听来的趣事,沈念秋微笑着听着,不时给他夹菜。秦建国看着妻子和儿子,心里充满了难得的安宁。

“托儿组的事儿,我跟几个婶子又商量了商量,”沈念秋一边收拾碗筷一边说,“眼看天冷了,孩子们总在外面跑也不是事儿。等秋收彻底忙完,工分核算清楚,咱们就先把那间旧仓库收拾出来,盘上炕,生上火,让孩子们有个暖和地方待着。几个年纪稍大、手脚麻利的婶子也愿意轮流照看。”

“嗯,这事你多费心。”秦建国点头,“合作社今年收成不错,等粮食和山货卖了钱,扣除来年的种子、肥料和公共开支,应该能给大家分不少红。到时候,托儿组需要的花费,从公积金里出,大家应该都没意见。”

这是他们共同努力的方向之一——不仅让屯子富起来,也要让生活更方便,更有盼头。

夜深了,小石头睡着了。秦建国和沈念秋却没什么睡意。两人坐在炕沿上,就着灯光,翻看着合作社初步的收成账本。那些数字,代表着汗水、拼搏,也代表着希望。

“念秋,”秦建国放下账本,望向窗外墨蓝色的夜空,那里繁星点点,“你说,明年咱们是不是可以再扩大点规模?坡地那边,我看种点药材也挺好。养殖组那边,也可以多养几头猪,过年家家都能多分点肉。”

沈念秋顺着他的目光看去,轻轻点头:“嗯,一步一步来。技术是关键,不能盲目扩。等忙过这阵,我去县里找找技术员,问问药材种植的事。养殖方面,也得注意防疫。”

他们低声商讨着,话语里是对未来的规划,是对脚下这片土地更深的热爱与责任。那场险些酿成大祸的山火,像一剂猛药,让靠山屯的人在丰收的喜悦中保持了清醒,在集体的力量里注入了更多的谨慎与远见。

窗外,秋风吹过屋檐,带来远处山林的气息,已经带上了凛冬的寒意。但屋子里,灯光温暖,希望也在夫妻俩的低语中,如同那即将在冰雪下孕育的种子,静静等待着下一个春天。靠山屯的秋天,在经历了汗水、紧张、危机和收获的圆满后,终于缓缓落下了帷幕,而新的故事,才刚刚开始酝酿。

喜欢重生秦建国请大家收藏:dududu重生秦建国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