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重生 秦仁 > 第233集 靠山屯的春耕生产稳步推进(第1页)

第233集 靠山屯的春耕生产稳步推进(第1页)

李向阳的信,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靠山屯漾开了层层涟漪,但这涟漪很快便融入了春耕生产日益汹涌的浪潮中,化为了推动前进的细微助力。秦建国将那份揣在胸口、带着体温的信件视若珍宝,这不仅是一封报平安的家书,更是来自远方的嘱托和激励。他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提起信中的内容,尤其是李向阳那句“绝不会忘记自己是靠山屯的儿子”,用以鞭策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人。

“龙抬头”过后,天气一日暖过一日。屋檐下的冰棱早已消融殆尽,湿润的泥土气息混合着草木萌的清新,弥漫在屯子的空气里。黑土地彻底苏醒了,冻土化开,变得松软而富有弹性,仿佛在渴望着播种的序曲。河边的柳树抽出了嫩黄的芽苞,杨树也挂满了毛茸茸的“杨树狗儿”,一切都预示着春耕大忙季节的迫近。

孙卫东负责的二十亩饲料基地,经过他和队员们起早贪黑地挥镐轮锹,已经完成了深翻和平整。坚硬冰冷的冻土块在众人的努力下化作细碎松软的田垄,整齐地排列在坡地上,只待地温再升高些,便可播种高产的红薯和肥田的苜蓿。这项任务的顺利完成,极大地提振了孙卫东的士气。他不再是那个只知埋头闷干、泄郁闷的犟小伙,脸上开始有了笑容,指挥起劳力来也多了几分条理和自信。秦建国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在一次生产碰头会上,特意表扬了饲料基地的开垦效率,这让孙卫东胸脯挺得更高,干活愈卖力。

王彩凤更是像上紧了条的钟表,一刻不停地运转。公社农机站的技术员姓张,是个三十多岁、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王彩凤就成了他的“影子”,从拖拉机动机的简单保养、故障排查,到即将来示范的新式播种机的原理构造,她抓住一切机会请教学习。她那本用旧账本反面订成的小册子上,密密麻麻画满了零件草图,标注着只有她自己才看得懂的符号和文字。她的手不再是仅仅挥舞铁锹、布满老茧的姑娘的手,也开始沾染上油污,学习使用扳手、钳子这些对她而言曾经陌生的工具。张技术员起初对这个缠着自己问个没完的农村姑娘并未特别在意,但很快就被她的聪慧和钻劲打动,讲解得越细致耐心。他甚至允许王彩凤在空地上,尝试操纵拖拉机挂载旧的耙犁进行练习。拖拉机轰鸣着,拖着耙犁在空地上划出规整的痕迹,王彩凤坐在驾驶座上,紧握方向盘,目光专注,脸上洋溢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神采。这景象,被不少屯里人看在眼里,起初还有些议论,但看到王彩凤那股认真劲儿和逐渐熟练的操作,议论声渐渐变成了佩服和期待。

沈念秋组织的“新麦种学习班”就在合作社大院的一间空房里开课了。煤油灯下,挤满了对增产增收充满渴望的社员,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伸长了脖子听沈念秋讲解。她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结合靠山屯的土壤、气候条件,讲解新麦种“抗倒伏”的特性,什么时候播种最合适,底肥怎么施,不同生长阶段如何浇水、追肥,以及可能遇到的病虫害防治。她讲得深入浅出,时不时还停下来回答社员们提出的具体问题。课堂气氛热烈,往往到了该散课的时间,大家还意犹未尽。这种贴近实际的生产技术培训,比任何空洞的口号都更能凝聚人心。学习班结束后,许多社员,尤其是那些家里有壮劳力、指着多打粮食多分红的当家人,心里都有了底,摩拳擦掌,就等着队里一声令下,好把希望的种子撒进田里。

妇女主任牵头的手工艺品编织也悄然启动。利用农闲和晚上的零碎时间,心灵手巧的妇女们聚在一起,用就地取材的柳条、秫秸、麦秆,编织草帽、土篮、筐篓等日用家什。这些物品一部分可以供给社员自家使用,节省开支,品相好的则由合作社统一收集起来,尝试着送往供销社看看能否换回些零钱,充实合作社的公益金,或者直接给参与编织的妇女记上一些工分。这项工作规模不大,却让妇女们在传统的家务和田间劳动之外,看到了自身创造价值的又一种可能,积极性很高。李秀英在最初的狂喜和儿子离家的淡淡空落之后,也把精力投入到了鱼塘的扩大清理和妇女编织活动中,忙碌冲淡了思念,她的生活重新找到了寄托和平衡。

一切都在按计划推进,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春耕,如同一场战役,需要周密的部署和全体社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结。

农历二月中旬,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过后,秦建国和老支书韩长海、沈念秋以及管理小组的成员们,进行了最后一次春耕动员和任务细化分配会议。墙上挂起了靠山屯的土地分布草图,不同的地块被标注上不同的颜色和作物符号。

“东头三百亩好地,全部种新麦种,由第一、第二生产队负责,念秋负责技术指导,老支书坐镇协调。”秦建国的手指在地图上划过,“北坡那一片,土质稍差,种耐旱的谷子和高粱。河滩地,水肥足,划出五十亩试种沈技术员带来的那批新稻种,看看咱们这地方能不能种出好稻米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农机方面,”秦建国看向王彩凤,“公社农机站张技术员后天就带着新播种机过来。彩凤,你全程跟着,不仅要学会怎么用,还要把原理、保养都摸透!到时候,拖拉机和播种机优先保证东头三百亩麦地的播种任务。其他地块,还是得以人力和畜力为主,双轮双铧犁、马拉播种机都检查好,该上油的上油,该修理的抓紧修理!”

王彩凤用力点头,眼神里满是跃跃欲试。

“卫东,”秦建国又转向孙卫东,“饲料基地的播种还得等几天,你先带着你那队人,配合各生产队,把春耕需要的粪肥都运到地头沤好!这可是庄稼的‘粮食’,一点不能马虎!”

“放心吧,支书!保证完成任务!”孙卫东声音洪亮,他现在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

任务分派下去,靠山屯这部庞大的生产机器,终于开足了马力,全运转起来。

清晨,天刚蒙蒙亮,上工的钟声就“当当当”地敲响了,清脆而急促,唤醒了沉睡的屯落。社员们扛着各式农具,从各家各户涌出,汇聚成一股股人流,走向广袤的田野。男人们负责重体力活,赶着马车、牛车,将一车车酵好的农家肥运送到指定地块,均匀撒开。肥沃的粪土气息,混合着泥土的芬芳,弥漫在田野上空,这是春天特有的、充满希望的味道。女人们则跟在后面,用耙子细致地平整土地,捡拾里面的碎石、根茬,为播种做最后的准备。

合作社那台珍贵的“铁牛”——拖拉机,也终于迎来了它大显身手的时刻。公社农机站的张技术员如约而至,带来了那台牵引式播种机。在王彩凤和几个年轻小伙子的协助下,播种机被稳稳地挂接在拖拉机后面。张技术员亲自驾驶,王彩凤就坐在他旁边的副驾驶座上,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他的每一个操作细节。拖拉机轰鸣着,驶入已经施足底肥、平整如镜的麦田。播种机的开沟器精准地划开土层,排种器均匀地撒下金黄的麦种,覆土板随后将泥土轻轻覆盖。一趟下来,笔直的行垄,均匀的播种深度,效率远人力。

秦建国、老支书和许多社员都站在地头观看,脸上洋溢着赞叹和喜悦。这就是农业机械化的力量!王彩凤在张技术员的指导下,很快也尝试着上手操作。起初有些紧张,方向盘把握得不太稳,播种的行垄略显弯曲,但在张技术员的纠正和鼓励下,她很快找到了感觉,操作逐渐熟练起来。当她独立驾驶着拖拉机,拖着播种机,在辽阔的田地里划出笔直而匀称的播种线时,地头围观的社员们不由得出了阵阵喝彩。孙卫东也站在人群里,看着那个坐在驾驶座上、神情专注的姑娘,心里第一次对“认字”、“学技术”有了不同于以往的、具体而微的认识。他依旧觉得力气活是根本,但似乎,光有力气,确实不够了。

麦田的播种工作进展顺利,但其他地块的劳动强度丝毫未减。孙卫东带领的积肥运肥队,成了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的“救火队”。他们不仅要保证各块土地的底肥供应,还要负责清理合作社猪圈、鸡舍新积攒的粪肥,劳动强度极大。孙卫东以身作则,总是抢着干最脏最累的活,肩挑手扛,从不惜力。他的实干精神感染了队里的每一个人,没有人叫苦叫累。休息的间隙,孙卫东常常会望着东边那轰鸣的拖拉机出神,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沈念秋更是忙得脚不沾地。她不仅要穿梭于各个生产队之间,检查播种质量,解答社员们在种植新技术上遇到的疑难杂症,还要操心妇女副业和扫盲班的事情。她的扫盲班如今内容更加丰富,结合春耕生产,她教大家认写“播种”、“施肥”、“拖拉机”、“病虫害”等词语,甚至开始讲解最基本的施肥比例计算和土壤酸碱度的概念。虽然能完全听懂的人不多,但这种将文化学习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极大地激了社员们的学习兴趣。晚上,她还要在灯下整理资料,准备第二天的讲解内容,常常熬到很晚。秦建国心疼妻子,却也只能默默地把家务多承担一些,烧好热水,等她回来烫烫脚,解解乏。

春耕的忙碌,像一股巨大的洪流,席卷了靠山屯的每一个人。孩子们放学后,也会挎着小篮子到地里拾麦穗(虽然大规模播种还没结束,但总有零星散落)、或者帮家里送水送饭。老人们则在家负责晾晒种子、照看合作社统一饲养的鸡鸭。整个屯子,几乎没有闲人。往日里饭后聚在屯头大槐树下闲聊的场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家家户户早早熄灯,为第二天的劳作积蓄体力。

然而,困难和挑战也接踵而至。播种开始没几天,天气骤然转暖,风力加大,土壤水分蒸很快。刚刚播下种子的麦田,表土出现了轻微的干旱迹象。秦建国和沈念秋忧心忡忡地查看墒情。

“得想办法浇水保苗,”沈念秋抓起一把干散的泥土,眉头微蹙,“不然刚出的芽怕是要受影响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靠山屯农田水利设施还很落后,主要依靠自然降水和几条小河水沟。合作社仅有几台老旧的人力水车和柴油抽水机,效率低下,根本无法满足大面积灌溉需求。

“组织社员挑水浇地!”秦建国当机立断,“优先保证麦田!男女老少,能动的都上!”

一声令下,靠山屯再次展现了惊人的凝聚力。社员们用扁担挑着水桶,从附近尚未完全干涸的河沟里取水,一担一担地运往麦田。水桶的吱呀声、人们的号子声、泼水声,交织成一曲与天争时的劳动交响。孙卫东带着他的队伍,自然冲在了最前面。他一个人能挑双担,健步如飞。王彩凤在完成每天的播种任务后,也立刻加入到挑水的人流中。她力气不如男人,但韧劲十足,不肯落后。沈念秋和妇女主任则组织妇女们,用盆、用壶,能用的工具都用上,进行泼浇。就连半大的孩子们,也两人一组,用木棍抬着小水桶,贡献着自己微薄的力量。

这场抗旱保苗的战斗持续了三四天,所有人的肩膀都磨红了,脚上磨出了水泡,但没有人退缩。终于,在全体社员的共同努力下,大部分麦田得到了及时的滋润,嫩绿的麦苗顽强地顶破了表土,给广袤的黑土地铺上了一层淡淡的新绿。当看到这片充满生机的绿色时,疲惫不堪的社员们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是他们用汗水和辛劳换来的希望。

就在麦苗初现,人们刚想喘口气的时候,孙卫东负责的饲料基地播种时机也成熟了。红薯秧苗是提前在暖炕上育好的,苜蓿种子也准备就绪。然而,播种红薯需要起垄、栽秧、浇水,工序繁琐,而且坡地离水源较远,取水困难,比麦田灌溉还要费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