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阳离家的日子定在了正月二十六。临行前,他特意去了合作社的坡地饲料开荒现场,找到了满身是汗、冒着热气的孙卫东。
“卫东哥,”李向阳递过去一条干净的毛巾,“我明天就走了。”
孙卫东停下手中的活,用袖子抹了把脸,看着眼前这个即将远行的同伴,心情复杂,但最终还是拍了拍他的肩膀:“去了就好好学!别……别忘了我跟你说的,学点真本事回来。”
“嗯!”李向阳重重点头,“卫东哥,你这边也要保重。等饲料种出来,猪养肥了,也有我一份功劳在外头念想着呢。”
两个年轻人相视一笑,过往的竞争和隔阂,在这一刻冰释了不少。李向阳又去找了王彩凤,鼓励她好好钻研农机。王彩凤也大方地祝他学业有成。
出那天清晨,靠山屯的男女老少几乎都聚到了村口。李向阳穿着崭新的藏蓝卡其布中山装,胸前戴着大红花,虽然有些羞涩,但精神抖擞。秦建国代表支部和合作社讲了话,勉励他牢记贫下中农的嘱托,刻苦学习,早日成才。老支书则叮嘱他常写信回来,说说外面的新鲜事。
李秀英强忍着眼泪,一遍遍整理着儿子的衣领。李向阳看着母亲,看着熟悉的乡亲,看着这片黑土地,眼圈也红了。他深深地向大家鞠了一躬,然后转身,踏着尚未完全融化的积雪,走向通往公社、通往远方的土路。
送走了李向阳,靠山屯的生活迅回到了以春耕备产为中心的轨道上。日子在忙碌中过得飞快。积雪彻底消融,黑土地裸露出来,在阳光下散着苏醒的气息。河水解冻,哗啦啦地流淌。杨柳树梢泛出了朦胧的绿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孙卫东负责的饲料基地,二十亩坡地已经全部深翻平整完毕,只待天气再暖和一些就下种红薯和苜蓿。他干活的劲头比以往更足,仿佛要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这片土地上,证明自己的价值。王彩凤则像换了个人,公社农机站的技术员一来,她就寸步不离地跟着,问东问西,手里拿着个小本子不停地记。技术员检修拖拉机,她就在旁边递工具、打下手,脏活累活抢着干,那股钻研劲儿让技术员都连连称赞。
沈念秋也更加忙碌。她不仅要操持家务,照顾孩子,还要组织新麦种的学习班,指导妇女们的副业生产。她的扫盲班也没有停,而且内容不再局限于识字,增加了更多的农业生产知识和卫生常识,越来越受到社员们的欢迎。她就像一股温和而坚韧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靠山屯的女人们,让她们意识到,除了锅台灶台,她们还能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挥作用。
秦建国则是那个掌舵的人,协调着各方面的关系,处理着大大小小的事务。他常常很晚才回家,身上带着泥土和烟草混合的气息。沈念秋总会给他留着一盏灯,一碗热粥。夫妻俩在灯下交流着屯子里一天生的事情,商讨着下一步的计划。他们的家,不仅是生活的港湾,也成了靠山屯展的另一个决策中心。
时间一晃就到了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日子。按照习俗,这天要剃头,吃猪头肉。合作社年前杀的猪,猪头特意留到了这一天。食堂里飘出了诱人的肉香,整个屯子都沉浸在一种节日的氛围里。
下午,秦建国召集了一个小范围的总结会,地点就在合作社大院。孙卫东、王彩凤、妇女主任、民兵连长等骨干都在。秦建国肯定了近段时间大家的工作,特别是饲料基地的开垦和农机学习方面的进展。
“现在,‘龙抬头’了,咱们靠山屯也该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秦建国声音洪亮,充满了干劲,“春耕马上开始,各项计划都要落到实处。今年,咱们的目标是粮食产量再增一成,副业收入翻一番!让大家年底分红的时候,笑得比去年更开心!”
他的话音刚落,公社的邮递员骑着绿色的自行车进了大院。
“秦支书!靠山屯的信!李向阳寄来的!”
这一声呼喊,顿时让所有人都围了过去。李向阳的信,牵动着大家的心。他到了大学了吗?那里怎么样?习惯吗?
秦建国接过信,拆开,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大声念了起来:
“尊敬的秦支书、老支书、管理小组的各位同志,以及靠山屯的全体乡亲们:你们好!我已于正月二十八日安全抵达北方工业大学,一切顺利,请勿挂念……”
信很长,李向阳用质朴而充满新鲜感的笔触,描述了他一路的见闻,城市的样子,大学的校园,热情的老师和同学。他说学校的课程很多,除了基础文化课,还有专门的农机原理、制图课,他感到很吃力,但一定会努力跟上。他说学校的食堂能吃上白面馒头和肉菜,但他还是想念咱屯子里的小米粥和贴饼子。信的末尾,他写道:
“……我知道,我能坐在这里学习,是组织和全体乡亲们给我的机会。我绝不会忘记自己是靠山屯的儿子,不会忘记黑土地对我的养育。请你们放心,我会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学好本领。卫东哥,希望你种的饲料大丰收,把猪养得肥肥胖胖!彩凤姐,希望你能早日成为咱们靠山屯,不,是咱们公社第一个女农机专家!也请转告我娘,我在外一切都好,让她保重身体……等放了假,我就回来,用我学到的知识,为建设咱们的新靠山屯出力!……”
信读完了,院子里一片安静。阳光暖暖地照在每个人身上,孙卫东用力眨了眨有些涩的眼睛,王彩凤则抿着嘴,眼神更加坚定。秦建国小心翼翼地把信折好,放进胸口的口袋里,仿佛揣着一份沉甸甸的期望和力量。
他环视着眼前这些熟悉的面孔,这些和他一起在黑土地上奋斗的乡亲,声音沉稳而有力:
“大家都听到了?向阳在大学里憋着劲学呢!咱们在家里,也不能松了这股劲!咱们靠山屯的日子,就像这开春的土地,只要肯下力气,精耕细作,就一定能长出好庄稼,迎来好收成!”
合作社大院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掌声,是对远方学子的回应,也是对靠山屯自身未来的信心。大学名额引起的波澜,此刻已彻底融入了春耕生产的洪流之中,化为了前进的动力。靠山屯的春天,真正开始了。
喜欢重生秦建国请大家收藏:dududu重生秦建国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