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快穿之拯救气运计划 > 第3章 第一天上课(第2页)

第3章 第一天上课(第2页)

周书砚没有像寻常师者那样取出《论语》,反而将那册军报推到他面前:“殿下,臣今日不讲经史,想与您聊聊三年前的北境之战。”

谢栖迟的目光落在“北境之战”四个字上,眉峰微挑。

那是他十五岁时参与的第一场大战,镇国将军——李青,也是他舅舅,带着他在雁门关死守了三个月,虽最终击退匈奴,却也折损了太多弟兄。

“那场仗,夏国赢了,却也折损过半。”周书砚的声音平静温和,像在说一件寻常事,“斩敌三万,夺回三座烽燧,陛下龙颜大悦,下旨嘉奖全军。”

谢栖迟嗤笑一声:“太傅想说什麽?说本太子当年指挥失当?”

“臣不敢。”周书砚摇头,指尖点在“折损过半”那一行,“可殿下可知,这‘折损过半’背後,是两万将士埋骨荒野,是数万家眷哭断肝肠?”

谢栖迟的脸色沉了下来:“战争哪有不死人的?太傅坐在温室里读几本兵书,就敢来指点沙场事?”

“臣的确未曾亲历战场。”周书砚不卑不亢地迎上他的目光,“但臣在军报中发现,若当时能提前焚毁匈奴的粮草,而非正面硬拼;若能利用黑水河的天险设伏,而非强攻烽燧,我军至少可减少三成伤亡。”

他从袖中取出一张绘制详尽的地图,上面用朱砂标注着匈奴的行军路线和夏军的布防:“匈奴骑兵虽勇,却不善水战。黑水河那段河道狭窄,水流湍急,若在此处设下埋伏,再派一支小队绕後烧毁粮草,定能以最小的代价取胜。”

谢栖迟的目光落在地图上,起初的漫不经心渐渐褪去。

他想起当年为了争夺那座烽燧,多少弟兄倒在箭雨之下;

想起黑水河岸边的血战,河水都被染成了红色。

周书砚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尘封的记忆,那些被胜利光环掩盖的牺牲与遗憾,忽然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他不自觉地坐直了身体,原本随意搭在扶手上的手,此刻紧紧攥成了拳头。

周书砚继续说道:“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真正的胜利,不是斩敌多少,而是以最小的代价守护想守护住的土地。”

他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殿下镇守边疆,是为了护大夏子民,可若将士们都战死了,谁来护他们的家眷?”

谢栖迟沉默了。

他想起那些在战场上死去的弟兄,想起他们临死前喊的“保家卫国”,心脏像是被什麽东西狠狠攥住,又酸又涩。

他一直以为,战场上,只要兵马够强就无惧敌人,赢了就好,却从未想过,原来胜利可以有另一种方式。

书房里静得只剩下周书砚温和的讲解声,还有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

阳光透过窗棂,落在两人身上,将谢栖迟紧蹙的眉头和周书砚平静的侧脸,都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

直到内侍进来禀报“已到午时”,谢栖迟才猛地回过神。

他看着窗外的日头,竟有些不敢相信——这堂课,竟过得如此之快。

“太傅,留下用午膳吧。”谢栖迟开口,声音有些干涩。

这是他第一次主动留人吃饭,连自己都觉得意外。

周书砚微微欠身:“多谢殿下好意,只是臣家中还有事,先行告退。”

他的身体实在撑不住,刚才讲得久了,喉间又开始发痒,得赶紧回去喝药。

谢栖迟看着他苍白的脸色,到了嘴边的挽留又咽了回去,只是点了点头:“准了。”

周书砚收拾好东西,躬身行礼後便离开了。

他刚走出东宫,就听见身後传来亲卫赵子慈忿忿不平的声音:“殿下,这周太傅也太不识擡举了!您好心留他吃饭,他还敢拒绝!”

谢栖迟没有说话,只是望着周书砚渐行渐远的背影,若有所思。

下午无事,周书砚回了周府。

祖母正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见他回来,连忙招手:“书砚回来了,听说你今日上午去东宫讲学了,怎麽样?太子可是好相处之人?”

周书砚走过去,坐在祖母身边,轻声说着东宫的事。

他并未把昨天谢栖迟到太傅府大闹一通的事告诉祖母。

父亲周知远听後,捋着胡须感叹:“那位太子殿下,看来并非传言中那般鲁莽。”

母亲嗔怪地看着他:“你也是,明知自己身体不好,还讲那麽久的课,就不知道歇歇?这太子不得皇上宠爱,那个位置迟早要换人。”

“夫人,慎言!”周知远皱了皱眉。

“知道了知道了,都是一家人,夫君何必担心。”

说着,让丫鬟端来一碗冰糖雪梨汤。

弟弟周书辰和妹妹周书意围着他,叽叽喳喳地问东问西。

周书砚耐心地回答着,看着家人温暖的笑脸,午後在东宫积压的疲惫,似乎都消散了不少。

晚饭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简单的家常菜,说说笑笑,其乐融融。

周书砚的胃口好了些,喝了小半碗粥,还吃了一块母亲亲手做的桂花糕。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