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节的喧嚣与荣光尚未完全散去,彩带与欢呼的余温仍萦绕在锦绣女子学院的每个角落。
然而,一种新的、混合着期待与不安的悸动,已悄然取代了节日的氛围。
这是一个阳光格外明媚的上午,连空气都似乎被擦拭得异常透亮,但这份明亮之下,却涌动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暗流。
学院气派的鎏金大门前,一辆线条流畅、车身锃亮得能映出云影的豪华旅游大巴静静停泊,宛如一头蛰伏的巨兽。
车身侧面喷涂着优雅的花体法文校名——“圣玛丽亚女子贵族学院”,彰显着来客非同寻常的身份。
校长秦寿独自立于门廊的阴影之下,与门外灿烂的阳光形成一道微妙的分界线。
他身着一套剪裁无可挑剔的深灰色西装,领带是低调的暗纹丝绸,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精心打扮过的痕迹。
他脸上挂着一种经过精确计算的笑容——热情、得体,甚至带有一丝恰到好处的谦逊,但那双微微眯起的眼睛里闪烁的光芒,却更像是一个收藏家即将欣赏到一批稀世珍宝时的审视与估量。
今天到访的,是学院的姐妹校——来自法国巴黎的圣玛丽亚女子贵族学院的交流团。
这所有着三百年历史的学府,以培养欧洲上流社会淑女而闻名。
此次交流团由该校副校长带队,共有五名教师和十名学生。
大巴车的气动门出轻微的“嘶”声,缓缓开启。
先踏入这片东方土地的,是一只踩着细跟裸色高跟鞋的脚踝,线条优美,保养得宜。
随后,一位金碧眼的中年女性优雅地现身。
她便是圣玛丽亚学院的副校长,伊莎贝拉·杜邦女士。
大约四十岁左右,正是欧洲女性魅力最为醇厚的年纪。
她身着一套米白色的香奈儿风格粗花呢套装,颈间一串圆润光泽的天然珍珠项链,与耳垂上点缀的同款珍珠耳钉相得益彰。
她的金挽成一个一丝不苟的低髻,露出光洁饱满的额头。
五官深邃而精致,皮肤因注重保养而显得紧致,但眼角细微的纹路和下颌清晰的线条,却透露出岁月赋予的权威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傲慢。
她身材高挑,虽不再有少女的纤秾,却保持着成熟女性恰到好处的丰腴与挺拔,举止间那种历经数代贵族礼仪熏陶而来的从容气度,让她仿佛自带光环。
她身后,四位随行的女教师也依次下车。
她们同样拥有着典型的欧罗巴美人特征,金或棕,碧眼或蓝眸,穿着剪裁合体、风格各异的职业套装,举止优雅,但目光中更多是好奇与审视,如同伊莎贝拉身后一道靓丽而训练有素的背景板。
紧接着,是此次交流的核心——十名圣玛丽亚学院的学生。
她们鱼贯而下,宛如一幅流动的欧洲古典美人画卷徐徐展开。
这些年龄在十六至十八岁之间的少女,无疑是经过严格筛选的精英。
她们身上散着一种混合了良好教养、青春活力与阶层优越感的独特气质。
为的学生代表,索菲亚,年方十八,立刻成为了视觉的焦点。
她拥有一头如同阳光织就的纯金色长,自然微卷,披散在肩头,映衬得她本就白皙的肌肤几乎透明。
那双湛蓝色的眼眸,清澈得像阿尔卑斯山麓的湖泊,顾盼间既有少女的纯真,又隐含着一股与生俱来的自信与领导力。
她穿着学院定制的白色丝质衬衫和格纹百褶裙,经典的款式却因她高挑匀称、凹凸有致的身材而显得格外动人。
衬衫的前襟被饱满的c罩杯胸脯微微撑起,勾勒出迷人的弧度,裙摆下是一双笔直修长的腿。
她微微扬着下巴,笑容得体,但眼神深处,是对这片陌生东方校园的谨慎打量。
其余九名少女也各有千秋有的拥有甜美的娃娃脸和俏皮的雀斑,笑容灿烂;有的则气质冷艳,薄唇紧抿,带着拒人千里的疏离感;有的红雪肤,如同苏格兰高原上的火焰。
但无一例外,她们都保持着一种欧洲古老贵族学校所特有的矜持与得体,姿态优美,低声交谈时也用法语保持着恰到好处的音量。
“Bonjour,présidenpourvotreaccuei1cha1eureux。(您好,秦校长。感谢您的热情接待。)”伊莎贝拉副校长走上前,用流利的、带着迷人法语口音的中文说道,同时优雅地伸出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