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伟一番“高屋建瓴”(实则挖坑)的“创业指导”下,四合院里几位不安分的年轻人,如同被打了鸡血,各自怀揣着财梦(和即将到来的倒霉蛋剧本),开始了他们的“下海”前期准备工作。其中,行动力最强、也最“务实”的,当属阎解成和于莉小两口。
被张伟那句“早点摊,老百姓每天都需要的,只要味道不差,位置选好,肯定有赚头!”忽悠得找不着北的小两口,回到家,关起门,就着昏暗的灯光,开始了他们雄心勃勃的“阎氏早餐帝国”奠基会议。
“解成,张伟说得对!卖早点!稳当!”于莉眼睛放光,仿佛已经看到了钞票在油锅里翻滚。
“对!本钱小!油条面粉能值几个钱?关键是位置!”阎解成搓着手,充分挥他爹的算计基因,“咱院门口就不错!人来人往!还是自家地盘,没人收地租!”
“工具呢?油锅、炉子、面板…”
“简单!家里旧脸盆改造个油锅!炉子就用烧煤球的!面板…拆个旧桌子板!”
“原料采购…”
“我去找粮站的老王套套近乎,看能不能弄点平价面!油…得算计着用,反复炸几锅…”
“那…口味…”
“嗐!炸油条还要啥口味?炸熟了就行!豆浆更简单,豆子多磨几遍,兑点水,稠糊点就成!”
两人越说越兴奋,仿佛明天就能开张,后天就能成为“万元户”!
然而,他们唯独忽略了两件最重要的事:手艺和政策风险。在他们看来,炸油条?有手就行!办手续?到时候再说!先干了再说!
接下来的几天,小两口开始了鬼鬼祟祟的“创业筹备”。
阎解成天天往外跑,美其名曰“考察市场”,实则是去各个早点摊偷师学艺(只看不买),回来就跟于莉比划:“我看人家就那么一抻,一扭,下锅!噼里啪啦!就鼓起来了!简单!”
于莉则在院里偷偷试验和面,搞得盆干碗净,面粉撒得到处都是,炸出来的“试验品”油条,不是硬得像棍子,就是软塌塌一坨,喂狗狗都犹豫。煤球炉子弄得乌烟瘴气,差点把窗户熏黑。
这一切,自然瞒不过四合院的“人形监控探头”张伟同志。他每天乐呵呵地“感知”着小两口的忙碌与失败,技能点时不时+o、+地进账,心情那叫一个舒畅。
【叮!持续观测‘阎氏早餐地狱研’过程!收获日常笨拙乐子值!奖励结算:技能点+!当前技能点余额:点!】
终于,在一个周末的清晨,阎解成和于莉自觉“准备充分”(实则一塌糊涂),决定…试营业!
他们没敢大张旗鼓,就在自家门口靠院墙根的地方,支起了那个用破脸盆改造成的油锅,点燃了煤球炉子。一块写着“早点”的破纸板立在旁边,字还是阎埠贵以前练字淘汰的(他们偷偷拿的)。
“开业大吉!”阎解成低声对于莉说了一句,脸上洋溢着“创业”的兴奋与紧张。
第一锅油热了(油温根本没掌握),于莉手忙脚乱地把那歪歪扭扭的面团子下进锅里。
“刺啦——”一声响!油烟腾起!
然后…就没然后了。那面团子在油锅里迅变黑、变硬,丝毫没有“鼓起来”的迹象,最终变成了一根黑乎乎的、散着焦糊味的“炭条”。
“火…火太大了!”阎解成赶紧嚷嚷。
第二锅,火调小了,面团下去,半天没反应,捞出来一看,半生不熟,油腻腻的一坨。
第三锅…勉强能看了,但形状诡异,口感…硌牙。
豆浆更是惨不忍睹,豆渣都没滤干净,喝起来一股糊锅底味儿,还兑水兑得能照见人影。
即便如此,小两口还是硬着头皮开始叫卖(声音小得像蚊子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