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一个科研博士跨界修复古籍,还修得比专职修复师还好,天赋碾压吧。】
学什麽都快?
这也太快了!
裴青寂第一次接触古籍修复是什麽时候?
好像……也就是半年前的事。
短短半年,哪怕是天赋异禀,哪怕再聪明,这样细腻精准的操作,也不像只是“学得快”。
那手法,那对纸张与纤维的掌控,不仅是书本知识与天赋,更像是日积月累的沉淀与肌肉记忆的自然流露。
那样的流畅和自如,像是……早已做了无数次。
林序南的手指突然有些发紧,他将手机握住,仿佛只要自己放松一点,这份突如其来的真实就会从掌心滑落。
他反复点开那13秒的视频,每一次看,心底的那种熟悉感便更加强烈,像是有什麽被埋藏在记忆深处的线索,正慢慢浮上来。
但此刻,看着那双握着毛刷的手,和专注到近乎冷漠的眼神,他忽然觉得,自己似乎遗漏了什麽。
一直以来都是捕风捉影,却没有真的抽出时间去验证。
林序南退出短视频软件,抱着电脑坐在地毯上,点开浏览器,开始输入关键词。
#裴青寂古籍修复#
页面上很快跳出了结果。
仍然是那条被无数账号转发的视频,标题旁边闪着醒目的热搜红标。
下面是一条条不断刷新的报道,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字,都在用“神之手”“修复界鬼才”“青年才俊”这样的词语,堆砌着对他的吹捧与赞誉。
林序南往下翻,眼神却越来越冷。
没有。
再往下翻。
还是没有。
没有任何关于他系统学习过古籍修复的经历。
林序南咬了咬嘴唇,删去了之前的关键词,敲击键盘,重新输入了几个字。
#裴青寂履历#
屏幕上很快跳出一排排简历信息,白底黑字间,闪烁着令人目眩神迷的光芒。
[二十一岁,本科毕业,主修:材料科学。]
别人还在为了毕业课题焦头烂额,而他已经提前一年结束了所有课程,发表了本科第一篇SCI。
[二十五岁,博士毕业,研究方向: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与推广。]
博士期间,裴青寂在顶级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十馀篇高被引论文,申请了三项国家专利,组建了属于自己的课题小组,还拿到了学院每年只颁发给一位优秀博士生的“年度科研贡献奖”。
他的研究没有任何一项是“投机取巧”,没有哪个成果是“运气好碰巧做出来的”。
每一篇论文,都是厚厚的实验记录本上,日日夜夜写下的真实数据。
每一项专利,都是成百上千次配比与工艺条件的反复验证,才换来的最终参数。
[现任国家重点材料实验室博士後,国家级保密项目带头人。]
林序南盯着屏幕上那些冷冰冰的履历,心脏跳动得越来越快。
对了,还有修复桌上的那本笔记本,五年前记录的“旧馆·南廊”。
所以,二十四岁的裴青寂也不可能去过“旧馆”。
他闭了闭眼,深吸一口气,又迅速打开裴青寂的学术主页,鼠标滑过那一篇篇被下载无数次的论文标题,滑过那些关于纳米材料丶催化剂丶复合反应的复杂词汇,试图找到哪怕一条与“古籍修复”有关的记录。
然而没有。
学术主页是清一色的“材料学”。
好像这一切根本不是“学来的”,而是……
突然某一天,他就已经会了。
他慢慢放下手机,目光落在窗外被阳光晕染的天空上,长久地,没有回神。
裴青寂端着一杯刚热好的牛奶,从厨房走出来的时候,房间里只开着落地灯,昏黄的光晕笼罩在地毯上。
林序南正盘腿坐在那里,电脑放在膝上,屏幕的白光映在他脸上,衬得他的神情格外凝重。
裴青寂脚步一顿,眸色微微暗了几分。
他走过去,弯下腰,将杯子放在林序南手边,温热的牛奶在瓷杯里轻轻晃动,发出细微的碰撞声。
“你在查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