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弘的实践课
太子弘近来总是心不在焉。
晨读时捧着《尚书》怔怔出神,习字时墨迹在宣纸上晕开也浑然不觉。
这日午後,他照例来寝殿请安,正遇见武媚娘握着太平的小手,在教她认漕船模型。
"看,这船能把江南的稻米运到长安。"武媚娘轻轻摇晃着木质小船,太平伸出胖乎乎的小手要去抓。
见女儿这般好奇,她索性抱着孩子走到窗边,指着远处运河上星星点点的帆影:"太平看,那些都是漕船,正载着粮食往长安来呢。"
(OS:这小祖宗最近对什麽都好奇,倒让我想起前世带实习生看项目的样子。不过实习生可不会流我一身口水。)
李治下朝归来,见长子立在殿门边神色郁郁,便温声询问:"弘儿可是有什麽心事?"
太子弘迟疑片刻,终于鼓起勇气:"父皇,儿臣读《禹贡》记载九州物産,却不知书中文字与真实民生相距几何?"
武媚娘闻言转身,眼中闪过惊喜。
(OS:好小子!这问题问得漂亮!比那些只会"之乎者也"的老学究强多了。看来我这素质教育从小抓起的理念没错,连弘儿都开窍了。)
她将太平交给乳母,走到太子面前时已有了主意。
(OS:这不就是现成的社会实践课吗?想当年我实习时跟着项目经理跑工地,可比坐在办公室学得多。等等。。。我是不是该给弘儿设计个实习计划?)
"陛下,"她眼睛一亮,"既然弘儿有此疑问,何不让他去漕运码头亲眼看看?粮食如何装卸,漕工如何劳作,比读十遍《禹贡》都强。"
李治沉吟片刻:"太傅那边。。。。。。"
"太傅那边臣妾去说。"武媚娘立即接话,眼中闪着狡黠的光,"治国不能只靠书本,该让弘儿多走走看看。若是太傅不放心,大可一同前往。"
三日後,太子弘站在漕运码头上,看着工人们喊着号子搬运粮袋,眼睛越来越亮。
他试着伸手去擡一袋米,险些被重量带倒,幸亏旁边的老漕工及时扶住。
"殿下小心,"老漕工憨厚地笑着,"这袋米足有五十斤重呢。"
(OS:五十斤!这些工人一天要扛多少袋?怪不得弘儿回来时手都在抖。这下他该知道,奏折上轻飘飘的"漕运十万石",背後是多少人的血汗了。)
回来後,太子弘连夜写了份《漕运实地考》,不仅详细记录见闻,还提出三条改进建议:在码头增设休息棚丶给工人配备护腰丶改进装卸工具。
武媚娘翻阅着这份报告,满意地点头。
(OS:不错不错,知道学以致用了。看来以後每月都得安排几次实地教学,培养个接地气的接班人。)
她望着正在蹒跚学步的太平,忽然灵光一闪。
(OS:等这小家夥再大点,也得给她安排实践课。就从御膳房开始考察好了,顺便监督下膳食质量。)
殿外传来太傅求见的通报声,武媚娘从容整了整衣袖。
这时,太平突然摇摇晃晃地走到太子弘面前,把一直攥着的小漕船模型塞进他手里,口齿不清地说:"哥丶哥。。。"
武媚娘看着这温馨的一幕,不禁微笑。
(OS:看来实践课效果显着,连太平都学会分享玩具了。不过等等。。。那模型好像是陛下最爱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