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陛下怎么了 > 造纸(第2页)

造纸(第2页)

李治也拿起一张纸,仔细端详,用手指反复摩挲,眼中满是惊叹:“质地均匀,柔韧耐用,吸墨而不洇,好纸!真是好纸!”他更关心实际问题,转向垂手恭立的邓弘:“邓卿,此纸造价几何?”

邓弘虽然一路劳顿,脸上却满是兴奋的红光,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回陛下!臣仔细核算过,同等书写面积,此纸造价不足绢帛十一,仅是过往蔡侯纸造价的一半!若大规模生産,成本还可进一步降低!”

武媚娘闻言,心中大定,立即下达指令:“传旨!在杭州设立官营造纸坊,由邓弘统筹督办。所有参与研造之工匠,按贡献大小,皆赏赐钱帛,并按军功例授予永业田,免除其三代赋役!另,通令各道丶州丶县官府,今後公文往来,优先采买此新纸,其使用情况与推广成效,列入地方官年终考功!”

(内心OS:技术革新必须配套政策推动和利益驱动!有了绩效考核,不怕这新纸推广不开!知识就是生産力,古人诚不我欺!)

旨意一出,新纸的推广势如破竹。

朝野上下很快便体会到了新纸的好处。

太子李弘用它来绘制越来越精细的漕运改造图。

二皇子李贤则发现了新纸的另一个妙用——折出来的纸船又挺括又耐用,能在太液池里飘好久。

就连那些最初对新事物持保留态度的古板御史们,也悄悄爱上了新纸——毕竟,同样一份奏章,现在能比以往在竹简或绢帛上多写三倍的内容,弹劾起人来更是得心应手。

这日午後,武媚娘信步走到弘文馆外,只听里面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她驻足窗外,只见一群寒门学子正围着一批刚刚送达的丶用新纸印刷的《五经正义》,兴奋地议论着。

“这纸质地真好,书写流畅,且不易破损!”

“关键是价钱!听说这般品质,价钱却只有从前绢帛书卷的三成!”

“如此一来,我等寒门学子,也能多购置些书籍了!”

听着学子们发自内心的喜悦,武媚娘立在窗外,唇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

李治不知何时来到她身後,轻轻为她披上一件薄绸外袍,柔声道:“媚娘可知,如今长安市井间,都唤此纸为‘皇後纸’。”

武媚娘闻言,却摇了摇头:“‘皇後纸’…不好听。”

她略一沉吟,望向远方晴朗的天空,“叫‘太平纸’罢。愿此纸能承载学问,传播知识,让天下更多寒门学子皆能读得起书,愿我大唐,文教昌盛,天下太平。”

(内心OS:纸张普及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该是把活字印刷术提上日程的时候了。知识垄断一旦被打破,这时代的变革,才会真正开始。)

月光如水,悄然漫过太液池,流入紫宸殿内。

李治处理完最後一份奏章,发现他的皇後又伏在案上,对着烛光描绘另一张更为复杂的图纸。

上面画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方块,旁边标注着“反字”丶“铅锡合金配比”丶“排版铁范”等他看不太懂的词语。

“媚娘,这又是何种仙术?”李治好奇地走近。

武媚娘擡起头,烛光在她眼中跳跃,映出一片雄心勃勃的光芒。

她神秘地笑了笑,声音轻快而坚定:“陛下,这是…能让《氏族志》的价格变得和蒙学课本一样,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仙术。”

——

【小剧场:帝後造纸坊】

(李治视角)

朕的皇後最近迷上了造纸。

起初她说要改良蔡伦古法,朕只当是妇人闲趣。

直到那日见她对着一锅楮树皮汤汁,撸起袖子亲自搅动,朕才觉事态严重。

“陛下来得正好!”她额角沾着纸浆,眼睛亮得惊人,“快来试试这抄纸帘!”

朕被迫握住那个竹帘,在她指挥下在纸浆池里一舀一提。

看着浑浊的水流从帘缝泻下,渐渐留下薄薄一层纤维…竟莫名有些舒畅。

(原来造纸比批奏章有趣多了。)

十岁的李弘负责记录配料比例,七岁的李贤满殿追着烘纸的工匠问为何要刷米浆。

最让朕头疼的是,媚娘竟给每道工序都取了奇怪的名字:

蒸煮叫“赋能”,打浆叫“去中心化”,连晾纸架都叫“云端烘干”。

(朕的皇宫快成她的实验室了。)

但当第一张“太平纸”成功造出时,朕看着媚娘捧着那张纸又哭又笑,忽然觉得——即便她把朕的紫宸殿改成造纸作坊,也值了。

——————

【注】

三年後,当大唐各地官学都用上廉价的“太平纸”课本时,民间悄悄流传起新的童谣:“武皇後,造新纸,便宜卖了圣人书;穷娃娃,进学堂,气得世家跺脚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