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陛下怎么了 > 教育革新(第1页)

教育革新(第1页)

教育革新

科举新制推行两年後,武媚娘在翻看中举者籍贯时,眉头越皱越紧。

(内心OS:怎麽江南学子占了六成?关陇寒门的比例还是太低了。。。这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啊!)

她命人擡来《大唐疆域图》,用朱笔在各道治所画圈:"传旨,十道观察使辖下,各设一所官学,专收寒门子弟。"

李治正在教李贤下棋,闻言擡头:"国库刚拨了军饷,哪来这些银钱?"

"不必新建学舍。"武媚娘指尖点着各州县的寺庙道观,"这些地方空着不少厢房,稍加改建便是学堂。至于先生。。。"

她微微一笑,"让致仕的官员去讲课,按原俸八成支给禄米。"

(内心OS:发挥馀热的同时还能解决师资,完美!)

新政推行首月,阻力重重。

嵩山少林寺的武僧们堵在官学前,声称惊扰佛门清净。

武媚娘亲自前去,与方丈在禅房密谈半日。

次日,少林寺不仅撤去阻拦,还主动派出武僧维持学堂秩序。

(内心OS:不过是答应给少林寺专属的《武僧授田令》罢了。。。)

最让人头痛的是教材。

国子监送来的《五经正义》艰深晦涩,农家孩子看着直打瞌睡。

武媚娘索性召集群臣,亲自监修新教材。

"把《论语》里'仁者爱人'改成'看见邻家饿肚子要分他饼吃'。"她边批注边对编修官说,"《尚书》里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换成县官断案的实际案例。"

老学士们痛心疾首:"娘娘,圣贤书岂能如此俗解!"

"那就请诸位去官学讲三天课,"武媚娘慢条斯理地翻着书页,"看孩子们是爱听'克己复礼',还是爱听'贪官被砍头'的故事。"

(内心OS:实践出真知!)

三个月後,首批简易教材印发各地。

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狄仁杰编写的《律法趣谈》,用市井纠纷讲解唐律,连妇孺都能听懂。

这日武媚娘巡视京兆官学,正听见先生在讲《算术啓蒙》:"若你爹卖柴得钱十五文,买米用去八文,给官家纳税两文。。。"

"还剩五文!"孩子们齐声回答。

"错!"先生摇头,"还要留三文买盐。所以真正能剩下的,只有两文。"

课堂上一片寂静。

有个孩子小声说:"我爹常说,要是税能少一文就好了。。。"

武媚娘站在窗外,默默记下了这句话。

(内心OS:童言无忌,却是最真实的民生。)

秋收时节,官学孩子们帮忙核算田亩産量时,发现县令虚报灾情冒领赈粮。

消息传到长安,武媚娘立即派御史查办。

涉事县令在狱中哀叹:"早知如今连孩童都懂算学,当初就该。。。"

"就该老老实实做事。"狄仁杰冷声接话,将新的《廉政条例》拍在案上。

年末考核,关陇地区的寒门学子中举人数翻了一番。

武媚娘看着考绩单,对李治笑道:"陛下现在觉得,这学堂建得值不值?"

李治正在看太原官学送来的新年贺礼——孩子们用太平纸做的治国策论,虽字迹稚嫩,却透着灵气。

"值。"他轻抚着论文上关于改善驿站的建议,"比十万精兵还值。"

——

【小剧场:教材风波】

(李贤视角)

母後最近总逼我们试读新教材。

八岁的我被迫读完《农政图解》,还得写心得。

最可怕的是那本《算术啓蒙》,居然要算"若养鸡十只,每日耗粮三升"。。。

(这分明是尚食局的差事!)

昨日母後抽查功课,问我若为县令该如何征税。

我按《周礼》答了井田制,她却摇头:"贤儿,先去长安西市看看卖菜老妪每日赚多少钱。"

今日我偷偷去了西市,看见老妪为了一文钱与顾客争执。

回来时遇见狄仁杰,他正拿着《律法趣谈》给卖饼郎讲契约。

(突然明白母後为何要改教材了。)

只是。。。能不能别让我继续算鸡吃多少粮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