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穿越之发家致富靠科举 > 第96章(第2页)

第96章(第2页)

接着对谢凡细细算起账:

开封府内有多少粮食,开封府城外有多少灾民,每日里消耗多少粮食;

若是从附近府县调拨粮食,能够调拨多少,耗费多少时间;

若是按照工部所列计划,需要征调多少民夫,又要多少粮食;

粮食和人力缺口显而易见,谢凡也无法凭空搬来。但是当下情势紧急,万万不能坐以待毙。

于是谢凡据理力争,又暗示河堤决口之处似乎大有蹊跷。

谢凡本以为借着此事,至少汪大人能够松口,至少部分支持,万万没想到汪大人对此一口承认,甚至理直气壮,说道:

“河堤决口处本就是布政司同监察御史一齐商定,再打河工开凿引流而得。若是不在下游决口,不在农田泄洪,洪水便要涌向开封城。后果是不堪设想。

洪水汹涌,情势紧急,此事尚未来得及上报朝廷。但我辈河南父母官,此心此举,上可昭天地日月,下可对黎民百姓!”

说罢见谢凡面色如常,汪大人稍微顿了顿,又放缓口气说道:

“治理河道一事,河南布政司自然一力支持。目下虽然人力物力不足,但赈灾刻不容缓,布政司开封府皆会有力出力,尽力而为。

即刻亦会上奏朝廷,详述河南受灾情状与堤坝修缮计划,再求朝廷支援。

谢侍郎这几日勘察辛苦,自然知道,河南上下皆是尽力赈灾,绝无虚假。哪怕我等分别上奏,也是经得起朝廷推敲。”说罢脸上堆满笑容。

言下之意便是希望若是谢凡能够美言几句,河南布政司便可大力支持。

接着又摆出旧日溧水情分,请谢凡莫要纠结泄洪一事。

谢凡想起城外灾民惨状,不禁感伤同情:

“看来官府为了保全开封府,便将乡村田地用来倾泻洪水了,任由百姓房舍田地被大水冲毁。

也没人提前通知灾民,好让他们早做准备,灾民一点准备也没有,只能惊慌失措逃难。”

谢凡现下本也需要当地支持,只好应承下来。

立马趁热打铁立刻落实粮食民夫数目。只是赈灾和修筑堤坝,两头需求,实在难以兼顾。

谢凡凝神苦思片刻,脑中闪现一个前世概念“以工代赈”,说道:

“可否召集灾民中年轻力壮者,去修筑堤坝。若是有富裕,除去吃食,官府再外给些工钱?”

汪大人招来胥吏,一番计算,倒也可行。更要紧一份粮食能派上两次用场,河南府库中存粮和银子,加上朝廷赈灾钱粮,勉强便够了。

还免去了招募民夫服徭役一事。历来官府征民夫都要费许多功夫,而灾民只需给口饱饭。

河工一事安排妥当,谢凡又去了开封府。

回想起城外难民聚集情形,大灾之后,恐有大疫,请求知府王问之除去每日放粮之外,再额外安排分汤药,用于防治时疫。

只是分汤药,王问之倒是比汪大人好说话了许多。虽然也假意抱怨了几句,说缺乏银子,但是谢凡稍劝了劝,王知府便答应下来。

谢凡见王知府配合,也顺势承诺会出头请城中药铺富户捐献,再求朝廷嘉奖。

两人年兄长年兄短,场面倒是融洽。

此后谢凡一日去河堤巡查,一日去赈济灾民,一日在布政司衙门安排庶务或是向季公公汇报进度。

河堤城外都井井有条,谢凡闲暇时候还利用杠杆原理设计了几个装置节省人力。虽然连日忙碌,但也颇感欣慰。

只是一日谢凡因为有事耽误,前往河堤稍晚了一些。远远有一个十多岁少年在路边等候,见着谢凡仪仗便格外欢喜,连连拍手鼓掌,一溜烟跑了。

谢凡心中颇感好奇,但当着随从下属,他并未招来少年询问。而是暗暗打顾三郎去打听缘由。

回城路上,顾三郎悄悄回禀谢凡:

“民夫中传言,每三日便会有个穿红袍子的大官来河堤上。当天伙食便有肥肉干饭、大馍馍。所以今日老爷去得晚了,便有人来打望老爷还去不去河堤。”

谢凡听完,稍一思忖,心中随即涌起怒意:

“原来我这几日行动都被人琢磨明白了,我去河堤,就好好给河工安排伙食,我不去就糊弄!”

接着想到放粮赈济灾民,恐怕也是如此!

第112章一枝春

谢凡虽是钦差,但在河南当地人生地不熟,事事都要仰仗地方大小胥吏。衙门胥吏阳奉阴违,也是官场常态。哪怕自己将此事告知汪大人也不一定能够杜绝。

可河工每日里都需卖力气,干重活,伙食万万不能克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