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带来的蒙古士兵,在此刻展现出了他们的优势。
他们本就多来自蒙古高原或西北苦寒之地,对高海拔、低气温的耐受力天生较强,适应过程远比内地士兵顺利,成为了练兵中的骨干和榜样。
杨过与忽必烈亦时常亲临练兵场,查看情况。
练兵之余,杨过并未放松对吐蕃内部情况的搜集与分析。
他派出了大量精通吐蕃语、熟悉当地风俗的探子,其中不乏原大理段氏提供的人才,以及一些归附的西域商人等,深入高原,打探各教派、各土司的动向、兵力、矛盾所在。
帅帐之内,巨大的吐蕃沙盘日渐完善。
杨过指着沙盘,对忽必烈及一众高级将领阐述他的战略:“此番进军,非为惩戒,乃为根治,吐蕃之弊,在于政教合一,土司割据,奴役生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故我军所至,要之务,非尽屠戮,而在破其旧制!凡负隅顽抗之贵族、寺庙,坚决击破,其财产充公,土地分予贫苦农奴!
愿降者,亦需交出私兵、土地,接受朝廷派遣流官治理!我们要在这雪域高原,建立起如中原一般的郡县乡里,推行汉文雅言,传授农耕技艺,兴办医学学堂!”
他目光凛然,扫过众人:“此乃千年大计,或许会遇到殊死抵抗,或许会耗时良久。
但唯有如此,方能彻底断绝祸根,使吐蕃永为华夏屏障,而非隐患!诸位,可有决心?”
“谨遵元帅号令!犁庭扫穴,彻底王化!”
帐内众将,包括忽必烈在内,皆肃然应诺,声震营帐。
忽必烈更是深感杨过所思所想,确实远寻常帝王霸业,直指文明根基的融合与提升,心中佩服之情更甚。
他对此举双手赞成,汉化,本就是他认定的正道。
时光在紧张的练兵与周密筹备中流逝。
朔风凛冽,卷动着青藏高原边缘营地中的旌旗。
整整一年的光阴,就在这看似枯燥却至关重要的适应性训练中流逝。
高原的天空,蓝得纯粹而冷酷,阳光炽烈,却带不来多少暖意,唯有刺骨的寒意与稀薄的空气,考验着每一个身处此地的生灵。
杨过与忽必烈并肩立于高处,俯瞰着下方正在进行最后操演的军阵。
经过严苛的筛选与循序渐进的锤炼,三十万大军中,最终有过十万精锐,完全适应了这高海拔的极端环境。
他们面色黝黑,嘴唇因干燥而略显皲裂,但眼神锐利,气息沉凝,行动间再无初来时的那种滞涩与痛苦,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与严酷环境融为一体的坚韧与彪悍。
“十万锐卒,已经完全足矣。”
杨过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他目光扫过这支历经磨难筛选出的雄师,心中亦有一丝欣慰。
这个比例,已然出预期。
若强行驱使那剩余二十万尚未完全适应的部队进入高原腹地,非战斗减员必将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那是杨过绝不愿看到的无谓牺牲。
到时候人一片一片的倒下,就算是他的神照经,其实也救不过来。
现在这样,确实刚刚好了。
这十万大军,装备着最精良的燧枪、轻型的大炮,携带着充足的弹药与给养,堪称他手中最锋利、也最适应此战环境的利剑。
时不我待,杨过没有再做任何拖延。
他留下严令,命剩余二十万大军牢牢守住前进基地与后勤补给线,静候佳音。
随后,他与忽必烈亲自统领这十万高原雄师,如同出鞘的利刃,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征伐吐蕃的征程。
忽必烈身强体壮,自幼在漠北苦寒之地长大,对这高原环境适应极佳,骑在马上,依旧龙精虎猛。
而杨过,其修为早已凡入圣,神照经内力生生不息,浩瀚如海,莫说这青藏高原,便是将他独自置于世界之巅的珠穆朗玛峰上,餐风饮露,一月不食,亦能凭借精纯无比的内息与天地能量沟通而安然无恙。
此刻他行进在高原之上,步履从容,气息平稳,与在汴梁城中无异,看得周围将士更是敬若神明。
大军深入高原,眼前的景象逐渐荒凉壮阔。
皑皑雪峰连绵不绝,如同天神铸就的壁垒,广袤的草甸在寒风中摇曳,呈现出一种苍凉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