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穿成太后只想咸鱼[捂脸 > 第254章 信息网升级(第1页)

第254章 信息网升级(第1页)

林家庄护院队的成立与扩编,如同为沈清徽新兴的“帝国”锻造了一柄寒光闪闪的利剑,足以斩断来自明面的威胁。然而,沈清徽深知,真正的危险往往潜藏于水下,来自于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与瞬息万变的局势。利剑需配慧眼,方能精准出击。而这双“慧眼”,便落在了王婆子和她那原本自、零散的信息网络上。

护院队训练步入正轨后的一个下午,沈清徽将王婆子单独唤到了书房。

王婆子如今在沈清徽面前,早已没了最初的市井油滑,更多了几分自内心的敬畏与倚重。她揣度着沈清徽突然单独召见的意图,心中有些忐忑,又隐隐带着期待。

“王婆婆,坐。”沈清徽指了指对面的椅子,桌上放着一叠新的白纸和炭笔。

“哎,谢谢大家。”王婆子小心地坐下,只挨着半边椅子,腰背挺直,双手规规矩矩放在膝盖上。

沈清徽没有绕圈子,开门见山:“护院队已成建制,可保一时安稳。但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李家之事,你的消息功不可没。如今,我们的摊子铺大了,盯着我们的人只会更多,更远。县城、州府,乃至更复杂的人物,都可能将目光投过来。以往那种靠熟人闲聊、道听途说的方式,不够了。”

王婆子精神一振,立刻明白了沈清徽的意思,这是要重用她的“长处”了!她连忙表态:“大家说的是!老婆子我也觉着,光靠咱村里这点消息,眼界太窄了!以前是没办法,现在咱们不同了,是该把耳朵伸长些,眼睛擦亮些!”

沈清徽微微颔,对她的悟性表示满意。“不错。从今日起,你的信息网,需要升级。”她拿起炭笔,在白纸上画了一个简单的同心圆,“这里,是白石村,是我们的根基,需要确保消息灵通,任何风吹草动都不能放过。向外,是周边乡镇,比如柳树乡、小河庄,那里有我们的合作社成员,也可能有潜在的对手或合作伙伴,需要布下眼线。再向外,是县城,那里是商业和官面的中心,任何政策变动、大户动向、流言蜚语,都可能影响到我们,必须有人常驻,建立稳定的消息来源。”

王婆子眼睛亮,盯着那简单的图示,仿佛看到了一个无形的王国正在纸上构建。“大家的意思,老婆子明白了!就是要像蜘蛛织网一样,把咱们的网,织得更大,更密!”

“正是此意。”沈清徽放下炭笔,目光锐利地看着王婆子,“但网大了,消息多了,如何确保消息能快、准确、安全地传回来,而不被外人截获或误解,便是关键。”

王婆子愣住了,这个问题她从未深入想过。以往传消息,多是靠口信,或者托相熟可靠的人带话,确实容易出错,也不安全。

沈清徽没有卖关子,直接开始传授:“先,是人员。吸纳眼线,不能只看是否相识。要观察其处境、需求、性格。贪财者,可予利;重义者,可动情;受欺压者,可许其公道;怀才不遇者,可予其机会。务必摸清其底细,抓住其把柄或软肋,方能初步掌控。县城之中,茶楼酒肆的伙计、走街串巷的货郎、衙门里的底层胥吏、甚至青楼楚馆的杂役,皆可为耳目。”

王婆子听得连连点头,拿出随身带着的一个小本子和炭笔,这是她最近养成的习惯,跟周瑾学的,笨拙但认真地记录着关键点。

“其次,是传递。”沈清徽继续道,“重要消息,绝不可口头相传。需用密语。”她在纸上写了几个看似无关的字:“譬如,以‘风’代指县城动向,‘雨’代指官面消息,‘柴米油盐’代指不同商户……你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编撰一套只有核心几人能懂的密语字典。日常消息,可用此传递。”

她又画了几个简单的符号:“若遇紧急情况,无法书写,可约定暗号。比如,在你家院墙某处画个圆圈,表示平安;画个叉,表示有变;在村口大树上系一根红布条,表示需立即见面……这些,都需要提前约定,并定期更换。”

王婆子看着那些简单的字符和符号,如同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激动得手都有些抖:“妙啊!太妙了!大家,您真是女中诸葛!这样一来,就算消息被人截了,他也看不懂是啥意思!”

沈清徽淡淡一笑,继续道:“最后,是据点与渠道。在白石村,你家便是总汇。在县城,需设立一个安全、不引人注意的联络点,可以是某个小杂货铺,也可以是某处民居。消息通过可靠的渠道,层层传递,最终汇总到你这里。你要做的,便是甄别真伪,分析轻重缓急,然后报我知道。”

她将一套初步设想的信息网络架构、人员管理原则、密语编写方法、传递流程与安全守则,一一向王婆子详细说明。王婆子听得如饥似渴,时而恍然大悟,时而皱眉思索,不时提出一些基于她市井经验的实际问题,沈清徽则耐心解答,并引导她思考更优的解决方案。

“大家,您放心!老婆子我别的本事没有,就是认识的人多,这张老脸在十里八乡还有点用处!我一定按您教的,把这‘网’给您织起来,织牢实了!”王婆子拍着胸脯,信誓旦旦,眼中燃烧着前所未有的热情与使命感。她感觉自己的“事业”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不再仅仅是打听家长里短,而是真正参与到“大事”中去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此事关系重大,需隐秘进行,投入不会少。需要多少银钱打点,直接向我支取。记住,宁缺毋滥,安全第一。”沈清徽最后叮嘱道。

“是!老婆子晓得轻重!”

得了沈清徽的“尚方宝剑”和“真传”,王婆子如同被打通了任督二脉,立刻行动起来。她先在自己的老姐妹中,挑选了几个嘴巴严、人机灵、且在不同村镇有亲戚关系的,作为最初的骨干,悄悄传达了新的任务和规矩,并开始着手编撰那本至关重要的“密语字典”。

她不再满足于坐在村口闲聊,开始有目的地“走访亲戚”。今天去柳树乡的表妹家,明天去小河庄的干女儿处,借着串门的由头,观察人选,展眼线。她按照沈清徽教导的方法,或施以小恩小惠,或承诺帮忙解决困难,或利用过往人情,很快就在周边几个乡镇,初步物色并说服了几个关键位置的“线人”——一个在柳树乡最大茶楼做跑堂的远房侄子,一个小河庄经常往来县城的牛车车夫,还有一个在邻镇集市上摆摊卖杂货、消息灵通的老光棍。

对于县城,王婆子更为谨慎。她亲自去了一趟县城,没有大张旗鼓,而是通过以前的老关系,悄悄接触了一个在县城西市开小茶馆、生意清淡但为人仗义的老鳏夫。

几番试探和利益交换后,王婆子成功地将这间位置僻静、客人稀少的小茶馆,展成了信息网在县城的第一个秘密联络点。

老鳏夫负责接收和初步筛选来自县城各处的消息,然后通过定期来送“山货”的牛车车夫正是她展的那个线人,将用密语书写的情报传递回白石村。

与此同时,王婆子也开始在村内细化她的网络。她不再满足于被动听八卦,而是有意识地安排人在村口、在李府旧址附近、在工坊区外围等多处地点,进行不定时的观察和记录。

谁家来了生人,谁在工坊外探头探脑,谁在酒后说了些什么不妥的话……这些细微末节,都被纳入了收集范围。

几天后的傍晚,王婆子带着一丝兴奋和忐忑,再次来到沈清徽的书房。她小心翼翼地掏出一张折叠好的、看似是普通记账单的纸张,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字迹和奇怪的符号,记录着几条信息。

“大家,这是今天刚送回来的。”王婆子压低声音,指着上面的一条,“您看,这是用咱们刚定的密语写的。‘风起,东南巷,刘记杂货东家近日与‘通宝号’王掌柜往来密切,似在商议大宗借款。’”

她又指向另一条用符号标记的信息:“这是村口眼线报来的,今天午后,有两个面生的货郎在村口打听工坊招工和咱们出货的情况,逗留了小半个时辰,问得挺细。按您教的暗号,标记为‘需留意’。”

沈清徽接过那张看似平常的纸条,仔细看着上面由她亲自参与制定的初级密码和暗号,再听王婆子的解读,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虽然这情报网络还非常稚嫩,传递方式也略显粗糙,但方向是对的,而且已经开始产出有价值的信息了。

“做得不错。”沈清徽肯定道,“刘记杂货……看来李家倒后,有人想趁机填补空缺,或是另有所图。继续盯着。那两个货郎,让陈砺派人暗中留意其动向。”

“是!”得到肯定的王婆子,脸上笑开了花,干劲更足了。

随着王婆子的努力,一张无形却日益缜密的信息网络,开始以白石村为中心,悄无声息地向四周蔓延。村内的风吹草动,邻镇的家长里短,县城的商业动向……各种或真或假、或重或轻的消息,通过不同的渠道,运用着初步的保密手段,源源不断地汇聚到王婆子这里,经过她的初步筛选和甄别后,呈送到沈清徽的案头。

这双“耳目”正在变得愈敏锐和专业。它或许还不够强大,不足以洞悉一切阴谋,但已然成为沈清徽掌控全局、预判风险、做出决策的又一重要倚仗。在这个信息闭塞的时代,先知先觉,往往便意味着掌控了先机与主动。

沈清徽站在书房的窗边,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她知道,有了护院队这柄“剑”,再配上信息网这双“眼”,她的白石村基业,才算真正具备了抵御风浪、稳步向外扩张的底气。未来的棋局,她将看得更远,也更清晰。

喜欢太后穿成傻丫头后请大家收藏:dududu太后穿成傻丫头后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