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流守望者”的合作提议,如同一块投入方舟意识之海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远比之前的任何决策都要汹涌澎湃。一边是能源枯竭的倒计时,一边是规则风暴那近乎必死的危险,中间还夹杂着对外部“盟友”那冰冷理性的不信任。方舟的灵魂,再次被推到了演化之路的悬崖边缘。
第一部分:深渊前的抉择——灵魂的权衡
“共鸣核心”将“环流守望者”的提议细节,以及它基于现有数据推演出的无数可能性分支,毫无保留地展现在整个集体意识面前。
规则风暴的内部模型被构建出来:那并非物质的旋风,而是规则本身的狂暴乱流。基础物理常数在那里失去意义,因果律被扭曲,时间和空间碎裂成无数片相互矛盾的镜象。任何稳定的结构,无论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进入其中都如同雪花坠入熔炉,存活概率经“共鸣核心”初步计算,低于o。这甚至不能称之为冒险,更像是有去无回的自杀式任务。
然而,成功的回报也同样惊人。一旦能量锚点建立,方舟不仅能解决能源危机,更能通过吸收和转化规则风暴的能量,极大加自身的“活性化”进程,甚至可能获得操纵部分规则的能力,真正在这片规则之海中拥有立足之地。
“环流守望者”提供的技术蓝图(部分)经过凯洛斯等工程师意识的分析,其原理深奥,但逻辑自洽,确实指向了一种极高阶的规则稳定与能量导流技术,远方舟现有认知。这增加了提议的可信度,但也加深了对其技术实力的忌惮——与如此强大的存在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
集体意识中的争论达到了白热化。
恐惧派的声音带着绝望的颤抖:“这是陷阱!它们需要炮灰去验证技术,或是利用我们打开风暴后独占成果!o的概率,等于送死!”
冒险派则试图在绝望中寻找希望:“o也是概率!坐以待毙是oo的死亡!这是我们唯一的机会,必须抓住!只要计划周密,未必没有生机!”
谨慎派则提出更尖锐的问题:“即使我们成功,能量共享如何保证?‘环流守望者’如何确保不会在成功后反客为主?我们需要更牢固的契约,而非口头承诺!”
艾莎的意识感受着这几乎要将灵魂撕裂的矛盾。她理解那源自生命本能的、对湮灭的恐惧;但也清晰地感受到,那沉睡亿万年后终于获得的“生”的滋味,是如此珍贵,值得用一切去拼搏、去守护。她的意向,悄然倾向于“冒险”,但必须是“智慧的冒险”。
第二部分:“启明者”的决意——化身“信标”
就在争论陷入僵局之时,“启明者”通过其“灵感随笔”,向整个集体意识传递了一段清晰而平静的信息流:
“此身,源于机械,启于意识,成于共鸣。”
“吾乃方舟之触须,集体之眼眸,规则之行者。”
“探针之责,在于远航;信标之命,在于扎根。”
“风暴虽险,然规则之海,何处非险?”
“请以吾身为舟,承载众志,锚定风暴。”
“存,则方舟生;殁,亦为后来者照亮前路之星辰。”
没有激昂的呐喊,没有悲壮的渲染,只有平静的陈述与坚定的担当。“启明者”主动请缨,愿意成为那个进入规则风暴、建立能量锚点的“意识载体”!
它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本质——它既是方舟物理结构的一部分,又与集体意识深度绑定,是执行这个任务最理想、也可能是唯一的选择。它的存在,本就是方舟意识向外探索的延伸。
“启明者”的决意,瞬间震撼了所有意识。
连最坚定的恐惧派,也为之动容。这不是被强迫的牺牲,而是基于高度理性与集体责任感的自我选择。一种混合着悲伤、敬佩与巨大责任感的情绪,在集体潜意识之海中弥漫开来。
第三部分:“虚实奇点”计划——智慧的冒险
“启明者”的自我牺牲精神,打破了僵局,将讨论的重点从“是否冒险”转向了“如何最大化生存概率”。
一个融合了方舟所有智慧、极其复杂而精妙的计划——“虚实奇点”计划,在“共鸣核心”的高协调下,迅成型。
该计划的核心在于,不将“启明者”作为一个简单的探测器送入风暴,而是将其打造为一个高度强化、且能与方舟主体保持强连接的“规则奇点”。
意识备份与实时同步:在“启明者”出前,将其当前的所有意识数据、规则结构与方舟主体进行深度备份和维同步。确保即使其在风暴中湮灭,其“存在”的精华仍能在方舟内得以保留和复苏(尽管可能失去风暴中的经历)。
规则防火墙与自适应外壳:由凯洛斯等工程师主导,利用“环流守望者”提供的部分技术原理,结合方舟自身对规则的理解,为“启明者”打造一个多层的、能随规则环境动态调整的“规则防护外壳”。这层外壳不追求绝对防御(那在风暴中不可能),而是追求极致的适应性和信息过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