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波过后,尘埃落定。“顾林文化传承基金会”的成立,不仅是危机公关的妙棋,更是顾怀笙与林舒安将个人命运与更宏大叙事联结的主动选择。它如同一棵新植的树苗,需要精心浇灌,方能扎根深远。
巨大的环形会议桌上,铺开着基金会未来五年的战略规划草图。林舒安站在屏幕前,穿着一身利落的珍珠白色套装,长挽起,眼神清亮而专注。她正在阐述基金会个核心项目——“薪火相传”计划,旨在系统性资助、培养古籍修复、非遗技艺、传统戏曲等领域的青年人才。
“我们不能只做简单的资金拨付,”林舒安的指尖划过屏幕上复杂的项目结构图,“而是要构建一个生态。包括大师工作室的师徒制传承、国际顶尖机构的交流访学、以及最终成果的市场化孵化试点。我们要让这些古老的智慧,真正在当代‘活’过来,甚至焕新的经济价值。”
台下坐着顾氏集团的几位核心高管和聘请的基金会专业顾问。有人提出质疑:“林总监,这个模式投入周期长,回报率难以量化,从纯商业角度看,风险很高。”
顾怀笙坐在主位,沉默地听着,手指间夹着一支未点燃的钢笔,目光始终落在林舒安身上。
面对质疑,她并不怯场。“他们习惯用数字衡量一切,但文化的价值,恰恰在于其越数字的深远影响力。”她深吸一口气,准备用更缜密的逻辑和更具前瞻性的视野来回应。
林舒安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李总的顾虑我很理解。但请问,顾氏集团投资一项前沿科技,是否也要求它在第一年就盈利?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其‘回报’在于塑造品牌灵魂、增强社会凝聚力、甚至在未来开辟出全新的‘文化科技’融合赛道。这不仅是慈善,是更具前瞻性的战略投资。”
她调出另一组数据:“这是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年轻一代对‘国潮’、对具有文化底蕴产品的消费趋势图。我们认为,现在播种,是在占领未来的心智高地。”
顾怀笙在此刻开口,声音不大,却一锤定音:“基金会的运作,遵循林总监制定的战略方向。集团的资源,必须无条件配合。”他看向提出质疑的高管,“我们要学会计算‘影响力’这笔账。”
他的支持,无声却重若千钧,瞬间平息了所有杂音。
林舒安面试第一批申请“薪火相传”计划的青年学者。一位专攻宋代金石学的年轻人,带着厚厚的学术资料,却对如何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能理解、甚至愿意付费的产品毫无概念。
“我…我只想安心做研究,把这些铭文考释清楚。市场…我不懂。”年轻人推了推眼镜,面露难色。
林舒安没有失望,反而耐心引导:“研究是根基,我们必须尊重。但你想过吗,如何让你考释的这些古老文字,通过ar技术,让普通人在博物馆的手迹上一点,就能看到它当年的铸造过程、听到它的故事?让冰冷的金石‘活’起来,吸引更多人来关注、来传承,这是不是另一种意义上,更伟大的研究?”
她的话,为年轻人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搭建桥梁并不容易…”她理解学者的纯粹,也看清了理想落地的难点。“我不能只是给钱,更要帮他们找到通往未来的路。”她意识到,基金会需要引入更多元的人才,比如科技顾问、产品经理。
她亲自为这位年轻人牵线,联系了顾氏集团旗下科技公司的一位ar项目负责人,安排了一次非正式的“碰撞”会议。
林舒安伏在书桌上,对着笔记本电脑屏幕,修改着基金会的人才评估体系细则,手边是一杯早已冷掉的安神茶。她揉了揉酸胀的眉心,脸上带着疲惫。
顾怀笙结束应酬回来,身上带着淡淡的酒气和夜风的微凉。他没有打扰她,先去换了家居服,然后走进厨房。
过了一会儿,他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酒酿圆子走进书房,轻轻放在她手边。“趁热吃一点。”他自己则拿起她手边那些厚厚的、关于非遗技艺现状的调研报告,靠在旁边的沙上翻阅起来。
他没有问她进行得如何,也没有给出具体的商业建议,只是用这种方式告诉她——他在这里,与她同在。
看着她专注而疲惫的侧影,他心疼,却更感骄傲。他的舒安,正在一片全新的领域开疆拓土,散着连他都为之惊叹的光芒。“我能做的,就是在她身后,确保她无后顾之忧。”
林舒安舀起一勺圆子,甜暖的感觉从喉咙一直蔓延到胃里,驱散了疲惫:“你怎么知道我想吃这个?”
顾怀笙目光未从报告上移开,语气平淡:“猜的。”他顿了顿,补充道,“基金会前期,事务繁杂,不必事必躬亲。周谨帮你物色的执行秘书长,下周到岗,是位很有经验的慈善项目管理者。”
林舒安心中一暖:“嗯。谢谢。”
他这才抬头看她,眼神深邃:“你我之间,不言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顾怀笙和林舒安一同前来。工作坊里,丝线斑斓,绣娘指尖翻飞。林舒安与老艺人亲切交流着针法与创新设计的可能性;顾怀笙则更关注工作坊的运营模式、学徒的保障体系以及未来产品的潜在市场渠道。
他看着林舒安蹲在一位年轻绣娘身边,认真观看她绣一朵玉兰花时,那专注而温柔的侧脸,与她在会议室里据理力争的样子截然不同,却同样动人。
阳光下,丝线泛着柔和的光泽,如同他们正在编织的未来。
“商业帝国是我的成就,但与她共同创立的这个基金会,以及我们的家,才是我真正的‘基石’。”这里没有冰冷的数字博弈,只有文化的温度与传承的重量,这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与平静。
林舒安:“将理想付诸实践固然辛苦,但能与他并肩,看着共同的愿景一点点变为现实,这种感觉,无比踏实。”
林舒安看着窗外流逝的街景,轻声说:“怀笙,我觉得我们做的是对的事。”
顾怀笙握住她的手:“嗯。只要是你想做的,就是对的。”
他说的不是基金会,而是她。因为她的理想,已成了他理想的一部分。
“顾林基金会”这块基石,正以理想为蓝图,以信任为水泥,以共同的决心为钢筋,被一砖一瓦地夯实。
它不仅是他们事业的新版图,更是他们情感与价值观深度融合的象征。
在这条路上,他们互为灯塔,也互为港湾。
喜欢明珠映夜请大家收藏:dududu明珠映夜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