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不心慌,心底还有着骄傲。
只是可惜,因为喻绾绾工作的特殊性,这股骄傲,两人也只能憋着,不能对外人吐露。
许清舟和喻绾绾都提过让夫妻俩去京都,跟他们一起住,可惜,两人都拒绝了。
他们不愿意离开住了一辈子,生活了一辈子的土地。
许清舟他们无法,只得每个月都给他们寄钱,让他们能生活得好一些。
转年,当春天来临,风雪退去时,国家也终于迎来了新的政策。
集体劳动制度被正式废除,转为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
与此同时,个体商户被合法化,私营企业正式推行至全国。
一时间,不少工人丶体制内人员纷纷辞职,下海经商,试图吃到这第一波改革带来的红利。
一个又一个个体商户经营起来,曾经偷偷摸摸搞倒卖的人,也变身为一条条街道上的小摊贩。
个体户和那些走薄利多销路子的小摊贩,迅速占据市场。
原本屹立不倒,端着铁饭碗的国企,遭到了不小的冲击。
其中,许清舟的父亲,许家,也没能幸免。
许家是做房地産的,在个体户经营还没开放之前,虽然算不上正规国企,但靠着和单位的人脉关系,许家的房子地都租给了各大工厂。
再由工厂单位低价租售给员工。
虽然看上去赚不了多少钱,但也正因如此,许家一直靠着这样的模式屹立不倒。
在改革开放之前,就已经是万元户了。
如今个体户经营开放,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房地産行业,瓜分着市场。
再加上不少工人丶单位人员都选择辞职下海,原本租售出去的房子空置下来。
许家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就是在这个时候,许父做了一个决定。
他没有趁着这个时候继续发展房地産,而是迅速收拢産业,变现下海经商。
许父自信的觉得,论起经商,他比其他人更有经验,论起本金,他也比别人更有资本。
那些在工厂做了大半辈子流水线的工人都能经商成功,他又凭什麽会失败呢?
得知这个消息的许清舟,面色十分古怪,只觉得许父不是疯了就是傻了。
如今个体户开放,越来越多曾经只能守着一亩三分地的人选择外出谋求机会。
这个当口,正是房地産增值的机会,不趁机扩大基本盘,反而捞了一笔快钱,跑去做别的?
许父脑袋被驴踢了吧?
可仔细想想,其实许家的房地産并不是许父打下来的。
而是一辈一辈传了下来,到了许父这一代,这样的模式已经固定,发展良好。
许父需要做的,只是守城,维护好人脉关系。
他会在这个时候捕捉到了错误的信号,做出如此烂的决策,好像也没什麽奇怪的。
想是这麽想,但许清舟下手可丝毫没有含糊。
他原本也是想做房地産这一块儿的生意,跟许父打打擂台,好好教训下许阳那小子的。
可因为喻绾绾研究方向的缘故,许清舟嗅到了未来的改变,改了主意,转而做起了电子科技这方面的生意。
刚开始的时候,杨强几乎以为许清舟疯了。
在当时那个情况下,电子设备需求并不大,主要还是大衆购买力太弱,国家的科技水平也不够。
做这方面的生意,简直和自寻死路没什麽区别。
但许清舟坚持,杨强也没办法。
也好在他们公司不单单只是做这个,也还在做别的生意,哪怕这方面亏了,也能用其他方面的补上来。
虽说许清舟当时没碰房地産这一块儿,但现在有个傻大个在抛售,他要是不下手把资源弄过来,他就真是傻子了。
许父也觉得许清舟是傻子,这个时候不趁着土地还值钱,赶紧抛售,还要花大价钱买下来,不是傻子是什麽?
可许父对许清舟的那点父子情,早在许清舟被迫下乡的时候,就已经消失得差不多。
再加上又有许阳母子整天在他面前吹枕头风,他对许清舟就更加看不顺眼。
这个时候也没提醒他,反倒是爽快的把地卖给了许清舟。
许阳倒是隐隐感觉到不对,可他的阅历,并不足以让他想明白,他也不敢反驳许父,只能眼睁睁看着父子俩交易完成。
拿到地,送走了兴冲冲下港城的一家三口,许清舟心情格外好。
到了晚上,卫兵来到小院。
这一次,他带来的不是东西,也不是送什麽消息,而是……
“许先生,程总监想见见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