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曼琳的“敌意”并非空谈,机会很快便降临了。
学校为了促进高中部与大学部的学术交流,同时也是为即将到来的全国性科创大赛预热,特意组织了一场跨年级的“未来城市”概念设计活动。
巧合的是,李将来、陈曼琳所在的物理竞赛小组,与苏念所在的大学部城市规划社团,被分在了同一个大组,负责“智慧能源”板块的设计。
公告栏前围了不少人,苏念挤进去时,指尖刚碰到冰凉的玻璃。
目光就扫到了“智慧能源”板块的分组名单——李将来的名字旁边,赫然挨着陈曼琳三个字,连笔尖的墨痕都像是拧在一起的。
她的心跳猛地顿了下,手里的笔记本“啪”地撞在玻璃上,出轻响。
心里像压了块湿棉花,闷得慌——陈曼琳看她时那点藏在眼底的冷,瞬间翻了上来。
她几乎能猜到接下来会生什么。
第一次小组会议在大学部的一间活动室举行。
活动室的长桌擦得亮,大学部的学长学姐抱着电脑坐得整齐。
讨论时键盘敲得“嗒嗒”响,思路像打开的水龙头,流畅又开阔。
苏念刚坐下,就感觉到对面陈曼琳的目光扫了过来,像道凉风吹在胳膊上。
苏念指尖在笔记本上点着,把前世见过的分布式微电网和ai能耗管理结合起来说。
连数据波动的曲线都画得清晰,大学部的张学长推了推眼镜,频频点头:“这个角度有意思,国内刚有团队在做试点。”
引得几位学长跟着附和,讨论的节奏渐渐往她这边偏。
李将来坐在靠窗的位置,指尖无意识地转着笔。
阳光透过树叶落在他校服袖口,晃得人眼晕。
苏念说话时,他的目光会悄悄飘过去,落在她抿紧的唇上——和图书馆讨论算法时一样。
她认真起来,睫毛会随着说话的节奏轻轻动,像停在纸上的蝴蝶。
他笔尖顿了下,在草稿纸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微电网符号——他不想承认。
可苏念讲起“ai预测能耗”时眼里的光,比物理竞赛题更让他移不开视线。
那种自信又专注的样子,像块小磁铁,悄悄吸着他的注意力。
然而,陈曼琳的眉头却皱成了“川”字。
手里的笔把笔记本戳出了个小坑——大学部学长的目光总往苏念那边飘。
连讨论记录都让苏念补充,这让她心里像扎了根刺,痒得难受。
尤其是苏念说的那些“概念”,在她看来根本是空中楼阁,连公式都站不住脚。
当讨论到具体的数据建模和核心算法验证部分时,陈曼琳终于找到了声的契机。
“苏念学姐的想法很有启性,”陈曼琳开口,声音清脆,带着优等生特有的、不容置疑的逻辑感。
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不过,任何设计最终都要落地。”
“智慧能源的核心是稳定与效率,我认为,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现有成熟技术的优化上。”
“而不是冒险去尝试一些……尚未经过严格验证的、可能存在巨大风险的新概念。”
她的话裹着礼貌的壳,里面却藏着尖——“尚未验证”“高风险”几个字说得轻飘飘。
却像给苏念的提案盖了个“不合格”的章,连大学部的学长都停下了笔,看向苏念。
苏念脸上的笑容淡了些,她迎上陈曼琳的目光:“技术总是在迭代中进步的。”
“如果只局限于现有框架,很难有突破性的创新。”
“我提出的ai能耗预测模型,虽然有挑战,但并非没有实现的可能,国内外已经有相关的研究……”
“但那需要庞大的数据支持和极高的算力,对于我们一个中学级别的项目来说,现实吗?”陈曼琳毫不客气地打断她。
语气带着一丝轻蔑,“我们时间有限,应该做更有把握的事情。”
“我认为,这部分复杂且不确定的建模工作,应该由提出构想的人来主要负责验证。”
“毕竟,没有人比她更了解其中的‘奥妙’了。”
她说着,目光意有所指地扫过苏念。
然后将一份打印好的、密密麻麻写满了基础物理模型推导的任务清单,推到苏念面前。
“至于这些更基础、但也至关重要的理论支撑部分,”陈曼琳语调平稳,仿佛只是在做最合理的分工。
“就交给苏念学姐吧。毕竟学姐是文科生,巩固一下理论基础,对理解我们整个项目也有帮助。”
“免得后续讨论出现……认知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