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你本身就很好
洄澜湾项目总部会议室,宽敞明亮,巨大的落地窗外是繁华的城市天际线。
长条形会议桌旁,坐着评审委员会的成员——有资深的城市规划专家丶公共艺术策展人丶投资方代表,以及项目总负责人李总。气氛庄重而严谨。
沈卿尘坐在陈述席上,面前是连接着投影仪的手提电脑,旁边放着他精心制作的微缩模型。
他能感觉到自己加速的心跳,但深吸一口气後,那份宋闻礼给予的安定感和对作品的笃信重新占据了主导。
“各位评审老师,李总,上午好。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向大家阐述我的方案——《光年絮语·水岸回响》。”
沈卿尘的声音清朗,带着恰到好处的力度,清晰地回荡在会议室里。
他按动遥控器,第一张展示图投射在大屏幕上——那是一幅极具艺术感的概念效果图,暮色中的滨水区,仿佛被星尘温柔覆盖,点点暖光与粼粼水波交织。
他没有急于讲解技术细节,而是从一个故事开始。
“滨水区,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与呼吸。设计之初,我无数次沿着未来的长廊漫步,试图倾听这片水域想要诉说的故事。
它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情感的容器,连接着过去丶现在与未来的时空纽带。”
沈卿尘的语调带着一种沉浸式的感染力,将评审们的思绪也带入了那片水域的语境中。
“《光年絮语》,核心在于‘絮语’——那是时间的低语,是记忆的碎片,是市民日常生活的回响。”
他切换图片,展示了设计的核心互动装置——那些形态各异丶仿佛从水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倾听者”与“讲述者”节点。
“它们并非冰冷的科技産物,而是情感的媒介。市民可以在这里,通过最自然的方式——触摸丶低语丶甚至只是静默的停留——留下属于自己此刻的心绪。
这些‘絮语’,经过艺术的转化,将以光的形式丶以轻柔的音律,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在特定的时刻‘回响’给後来者。”
他巧妙地结合着精心制作的动画演示,清晰地阐述了空间叙事的逻辑:如何通过路径引导丶节点设置丶光影变化,构建起一个流动的丶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
沈卿尘强调了公共参与的核心价值:“艺术长廊的生命力,最终来源于使用它的人。我们希望每个人不仅是观衆,更是共创者。
每一次‘絮语’的留下,每一次‘回响’的触发,都是公衆与空间丶与城市丶与他人建立情感连接的瞬间。”
接着,他展示了关键的技术实现方案,包括环保材料的运用丶低影响介入的施工方式丶智能交互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
他的讲解逻辑清晰,深入浅出,既展现了艺术家的想象力,也体现了设计师的严谨。
最後,他拿起那个小巧精致的核心节点模型。
灯光下,模型内部模拟的光纤系统如同流淌的星河,随着他手指的轻微转动,光影在会议桌上投下梦幻的斑驳。
“这不仅仅是一个景观节点,它是一个‘情感的灯塔’。”
沈卿尘的声音放轻,却更加坚定有力,“在城市的喧嚣与匆忙中,它提醒我们驻足丶倾听丶表达,并感受到被倾听的温暖。
它收集散落的微光,汇聚成照亮心岸的星河。
这,就是《光年絮语》想要传递的力量——关于连接,关于记忆,关于在时间的长河中,留下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丶温暖而独特的光年印记。”
他放下模型,目光平静而坦然地扫过在座的每一位评审。“我的陈述完毕,谢谢大家。期待各位老师的提问。”
短暂的寂静後,评审席上响起了礼貌而肯定的掌声。
李总眼中带着明显的赞赏,其他几位专家也频频点头,低声交流着。
提问环节开始了。
问题尖锐而专业,涉及预算控制丶长期维护成本丶极端天气下的系统稳定性丶如何平衡艺术性与大衆接受度等等。
沈卿尘早已做足了准备,他从容不迫,引经据典,结合方案细节和自己的专业理解,一一作答。
他没有回避难题,而是坦诚地分析利弊,并提出可行的优化思路。
他的回答条理分明,既有对艺术的执着,也有对现实的清醒认知,展现出一个成熟设计师应有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感。
会议室外,走廊尽头。
宋闻礼并没有像沈卿尘以为的那样在楼下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