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嘛,有缘在小辰直播间遇到的,相信大家都知道郑国是韩国人这个梗。】
[听到这句话我心头一梗。]
[完了,张良也是韩国的。]
[我也心头一梗。]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嬴政也心头一梗,都顾不得为持续不断的低温伤心了。
郑国渠,秦王政元年——也就是他刚即位的时候,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穿凿兴建,约十年後完工。这条渠非常有用,不然也不会让他大秦君臣明知道郑国心怀不轨丶宁可晚些统一六国也要倾全国之力修建。
可是郑国他是个韩国人,宁死也不为大秦所用,只是勤勤恳恳修完渠,安安静静地睡在渠边,再没有醒来。
【另外战国还有鸿沟,是魏惠王时期修建的。之後是秦朝的灵渠。秦始皇在平定南越和西瓯的事後遭到顽强抵抗,因为运粮困难三年都没有战胜,于是秦始皇命令监察御史禄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于是我们就知道本题选A啦~】
[我祖龙也是很头铁。]
[哈哈哈哈哈哈哈,你要那麽说你就说对了,再没有人比他头硬了。]
[你们怎麽能这麽说呢?我祖龙只是目标坚定!]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嬴政面无表情,他知道攻打百越要花费不少精力和时间,却没猜到会遇到这麽大的问题。他感受了一番重回年轻的精力充沛的身体,将修建灵渠提前加入南征计划中。百越迟早是要征服的,他现在有足够的时间慢慢安排。
【汉朝呢,有漕渠和白渠,都是汉武帝时期修建的。漕渠,是着名水工徐伯领导修建的,顾名思义,是为了转输漕粮而修建的渠道,不仅使这一段漕运时间缩短一半,还让沿渠两岸万馀顷土地受益。明显不是为战争修建的嘛,D选项排除。白渠,又称白公渠,是赵中大夫白宫建议修建的联通泾水与洛水的渠道,修成後灌溉民田四千五百馀顷,请做乘法题,一顷等于一百亩,那麽白渠灌溉了多少亩民田呢?】
[请再念一遍题,没听清啊。]
[4500×100=450000=4。5×10(亩)]
[牛掰啊!算得真准确。]
[还知道加单位呢,小学的时候我没少因为没加单位扣分。]
汉,元光六年(前129)。
刘彻眼睛放光,漕运时间缩短一半丶万馀顷土地受益丶灌溉民田四千五百馀顷,这些字眼狠狠抓住了刘彻的眼球。
“拟旨,告诉徐伯朕同意修漕渠了,让他抓紧时间修,修完了也别歇着,再修点别的。”
“让他尽量省钱。”挖渠要钱,打仗烧钱,刘彻可没忘记他最紧要的任务是北驱匈奴。
“朝中有叫白公的人吗?派人去寻。”刘彻想了想,觉得没什麽要补充的,又心满意足地坐了下来。
刘宋,大明九年(462)。
祖冲之眼睛放光,飞快地抄录下弹幕上的那一串字符。
【除了两条地上渠道以外,我国第一条地下渠龙首渠也在汉武帝时期兴修。西北地区也修建了利用雪水和地下水的坎儿井。】
[坎儿井用了两千多年了,现在还在用呢。]
[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嬴政颔首,很好,第一条地下渠是大秦的了,就让李冰的儿子去修建。
汉,元光六年(前129)。
刘彻很高兴,他喜欢“第一条”这个字眼,谁不想成为古往今来第一人呢?至少刘彻拒绝不了此等诱惑。
可惜天幕上没有提到主持修建龙首渠之人的名字,事情有些麻烦。倒不是他躲懒,而是能拒绝青史留名的人太少,如果能主持修建龙首渠,史书上必定会有其姓名,天幕没说主持之人是何人,接下来会有很多人为这个位置争个头破血流。
刘彻不在乎臣子争抢,他只是担心所选之人德不配位,使大汉的龙首渠比不上天幕上所说的那样有价值。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然而母亲大人脾气有点暴躁,夺淮入海说的就是它,大禹治水也是治的它,到清朝黄河依旧我行我素,给河两岸老百姓带来了财産损失及生命危险。历朝历代都在治理黄河,但是大多数都成效不是很显着。然而东汉汉明帝时期,王景率领数十万人治理黄河,让黄河八百年都再没有改道的危害。】
[这人真厉害。]
[宋朝真是倒了大霉了,恰好过了八百年之际。]
[宋朝治水简直了,一言难尽。]
[汉明帝?赫赫盛汉啊。]
[不知道为啥对他印象一般。]
[这个谥号还是挺保真的吧,毕竟离宋朝这麽远。]
[他就是很厉害呀!当然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他派人出使天竺引进佛教,建立了白马寺,举行“燃灯表佛”活动,然後就有元宵节啦!]
[一直以为元宵节秦朝就有。]
[搞笑呢吧,秦朝连纸都没有。]
[布也能做灯笼啊,过年谁家门上挂纸灯笼啊?]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嬴政抓住了关键字眼,将“纸”从记忆深处扒拉出来,之前天幕说《大学衍义补》的时候提到过,这是一种不同于布的书写材料,又和布有相似之处。
上次嬴政就意识到“纸”非常重要,至少价格低廉占地小,用纸写出来的百万鸿篇巨着只需七八本两指厚的书,竹简完全比不上。少府已经在尝试制作,然而天幕没有透露出任何关于制作纸的原材料及步骤,现在依旧处于最初的摸索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