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也,命也。
但她不认命。
周,如意元年(692)。
武曌愣了好久,才轻轻笑了笑。
唯一的女帝,唉,她是不是应该感到荣幸?那群男人啊,可真是胆小如鼠。不过什麽男人女人的,站在朝堂上,便只有政客。
她改国号为周可不是玩玩而已,搞到最後又变回唐了,她不在乎女帝不女帝的,倒是有些发愁怎麽能当个真正的开国皇帝。李家的不行,武氏那群蠢货更是不行,让他们先斗着,给她时间思索之後怎麽办,有天幕在,总不能再把江山还给李唐吧?那她还搞个什麽劲儿啊,乖乖地当个摄政太後不好吗?
【我们的武皇在其当政时期有许多值得一提的政绩,但我们现在只说武举和殿试,其实也没有什麽好说的,因为大家都太熟了。武举就是由兵部主持的选拔军事人才的考试,殿试就是皇帝亲自监考选拔人才,这两种都是武则天为了进一步打击关陇士族,拉拢丶培植新的官僚势力丶广泛搜寻人才的举措,当然她也实现了自己的目的,选拔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这些优秀人才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庶族地主,有力地扩大了武周政权的统治基础。[1]】
唐,显庆五年(660)。
“打击关陇士族,做得不错。”李治表示他很欣慰,哪怕他知道武後会以周代唐,也宁可让武後摄政,也不愿让关陇集团把握朝堂。
就如天幕所说的那样,武後做的很好,况且大唐江山最後不还是回到了李氏子孙手中了不是吗?等他驾崩,武後称帝时肯定已经老了,继承人无非是从武氏或者李氏中选,他相信武後丶不丶武帝有脑子,选择武氏她能得到什麽呢?太︱祖的称号吗?不见得吧?说不定身後都无祭祀;传位给她的亲生子孙才是最好的做法,哪怕她给子孙改姓武呢,死後谁管那麽多呢?
【说到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小笑话吧,关于电视丶电势和殿试。大家可能有些纳闷,不要慌,听我讲。那是我大二寒假过年的时候,亲戚家俩小孩儿,一个文科一个理科。
理科的:唉,期末没考好,有一道关于电势的题写错了,很简单,不应该错的。
文科的:确实很简单,那道殿试的题怎麽能写错呢?送分儿题呀。
我愣了:电视有什麽好考的?
理科的回答我:电势当然要考啊,还经常考。
理科的又问学文的:不过你学文的怎麽知道电势的题简单呀?你又不考物理。
文科的没反应过来:什麽物理?不是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吗?乡试会试殿试。
理科的:嗷——你说的那道题呀,那道题再错了吧,语文老师得捶死我。
我默默闭嘴,在心里问,难道只有我想的是电视剧的电视吗?】
[哈哈哈哈哈哈哈]
[清澈愚蠢大学生啊!]
[高中是人生知识的巅峰]
[真的,搁我估计也想的是电视]
[高中语文老师,应该会想到的是殿试吧?]
【噢,对了,还有一个“南选”,这个高宗时期就有,高宗说起来我还得反应一下,就是我们的荔枝啦~武则天将南选”进一步发展“南选”,让岭南丶福建等边远地区的人才也有了科举入仕的机会——背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好神奇啊,岭南偏远也就偏远了,福建居然也是偏远地区】
[宋朝就南边儿那麽一块儿地方,岭南也是偏远的]
[对呀,苏轼去岭南吃荔枝可不容易了]
[去海南吃生蚝就更不容易了]
唐,贞观十年(636)。
李世民脑子现在有些转不过弯,他不是很担心大唐江山被一女子篡取,因为他感觉到这女皇好像被算在了他们大唐皇帝里,而且这女皇是唯一的,所以大唐江山最後肯定还是回到了李氏子孙手中。
李世民现在比较关心的,唐高宗李治?!怎麽会是雉奴呢?!承乾呢?青雀呢?究竟发生了什麽?!
宋,熙宁四年(1071)。
苏轼觉得自己有点害怕,他怕不是被贬去岭南和海南的吧?就算荔枝和生蚝再好吃,好吧,如果实在很好吃的话,他还是想尝一尝的,如果不被贬官就能吃到就更好了。
【刚刚还说过说读书考试做官三者紧密联合?所以就来说一说唐朝的学校制度。唐代的学校教育分为官学和私学两个系统,以官学为主,私学很少,到宋朝才兴起,我们说到宋朝的时候再说私学,唐朝还是以官学为主的。[1]】
【唐朝官学挺繁盛的,分了好多层,首先是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之分。中央官学又分作“六学二馆”。六学指国子监下辖的国子学丶太学丶四门学丶律学丶书学和算学;二馆指门下省下辖的弘文馆和东宫所属的崇文馆。这些官学按照品级收的学生也不同,就拿弘文馆和崇文馆来说,这二馆地位崇高丶师资力量最强,所以只招收皇亲丶三品以上官员之子;国子学也很牛,只招收三品以上官员子孙,所以三品以上官员的孙子去不了二馆,只能去国子学;太学五品以上官员子孙,四门学是七品以上官员子孙。[1]】
[果然是官学,爷爷跟爹不当官都上不了学]
[七品以下的官员家的孩子好像也没学上]
[律学丶书学和算学肯定是为小官准备的呀]
[上个学也不容易啊]
[那是以前,现在你想去哪儿去哪儿]
[去清华北大可以吗?]
[旁听应该是可以的]
[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