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难的东西。]
[什麽变态玩意儿。]
[怪不得考上进士的都是天才。]
[那都不是百里挑一,那是百万里挑一]
[全年龄段全国前百十名啊!阔怕。]
[这麽一说就有对比感了。]
[恐怖。]
宋,景佑元年(1034)。
国子监里议论纷纷,不是他们见识少,是这玩意儿太奇葩。
“二?什麽东西?”
“这是四书五经里的语句吗?”
“《论语》里有不少‘二’,哪个才是要写的题啊?”
“後世的人真可怕,还好我们不考这些。”
大家窃窃私语,但都是书生比较要脸面,“君夫人阳货欲”那个真是侮辱圣人经典,居然是考题吗?
明,弘治七年(1494)。
邱浚很不赞同这种出题方式[2],现在已经出现端倪,看天幕的样子,之後几十年百年这种方法已经成为主流,简直本末倒置。
可就像天幕所说的那样,四书五经就那麽多句话,考了那麽久总会出完的,可是除了出截搭题之外还有什麽办法呢?邱浚一时想不起来,至于拓宽考试范围之类的,邱浚确实知道不可为,若是拓宽考试范围,他宁愿截搭题风行。
邱浚叹了口气,读书太难了,书本笔墨都贵,若是拓宽考试范围,穷苦人家的孩子就永远出不了头了。後世之人是怎麽做到人人都读得起书的呢?那真是个好时代啊!
【如果仅仅是这样也就算了,考生还不能自由写作,别说放飞自我了,写文章的时候只能根据特定的注疏发挥,不能有自己的见解。听起来就很憋屈,还有更憋屈的,科举规定必须写八股文。
八股文这种文体的格式就不说了,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找,但提前声明很无聊,这块儿我就没咋背,考到了算我倒霉。八股文形式死板,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标志着科举制走上没落阶段(敷衍的超快语速)。】
[不理解,不就跟议论文一样是一种文体吗?]
[不懂什麽东西]
[不管不管,听听就好,反正我们也不考八股文]
[写作文太难了,以前的人是怎麽把八股文写出花儿来的?]
[我们平常人能和天才比吗?]
[八股文格式死板,就算是天才也都被禁锢死了]
[反正听着很恐怖诶]
明,弘治七年(1494)。
王守仁挠了挠头,听着确实很恐怖,还好现在的科举不用必须写八股。
王华看儿子的神色就知道他在想什麽,用手中的书敲了敲桌面:“八股文在科举中还是有一定优势的,考官每日看那麽多试卷,疲惫不堪,谁不喜欢规律省事的文体?”
王守仁“噢”了一声,示意自己知道了。他想出关玩儿,不想考科举啊。
【好了,下一个话题。我记得不知道讲什麽的时候提过各地高考试卷和分数都不一样,起源就是洪武帝时期的南北榜,南北榜这个事儿吧,是个严肃的政治事件,但听起来又很搞笑。
刚开始那榜是正常时间的,被称为春榜,但刘三吾丶白信蹈俩南方人做考官,录取了一窝南方人,又称南榜,没考上的北方举人能不生气吗?
于是落榜的北方举人联名告考官偏袒南方人,朱元璋就下令重新查看落第试卷,一看写的都很垃圾,差点以为北方举人学问就那麽烂,事实上却是刘三吾故意搞了一些学渣的卷子。
朱元璋查出真相後可生气了,当即发配了刘三吾丶处死了白信蹈,又录取了一整榜的北方人,称作北榜,当时又是夏天,所以也是夏榜,後来南北分开取士成了定制。】
[为嘛没有处死刘三吾啊?]
[感觉刘三吾换卷子的行为更可恶啊!]
[老头儿年龄大了,有特权呗。]
[後来直接南中北三榜。]
明,洪武十四年(1381)。
“刘三吾!!!”
“白信蹈!!!”
朱元璋怒气冲天,简直要咬碎了後槽牙。
殿内又是一片寂静,最後马秀英轻轻叹了口气,“国瑞别气,不值得。”
“是啊,爹,不值得,一群外人,打发了便是。”朱标也很生气,但他得劝住他爹。朱标怕他爹大开杀戒,本来不太好的名声更差了,杀人什麽的着实没必要,既然他们现在还没有做,让他们回乡便是,天幕这麽一说,那两个人还有什麽脸面活在世上?便是他们脸皮很厚,周围人也能让他们活得生不如死。
朱标从来不是臣子们口中夸赞的仁善的人,一个纯粹的善人坐不好太子之位,也不会得到朱元璋的认可。
【是的,在古代,年纪大的人就是有特权。
课本上说南北榜案是统治者扩大统治基础丶笼络士人的政治事件,看到这句话我瞬间阴谋论了。
刘三吾干出来这种事,以老朱那脾气居然没把他弄死,难不成这就是君臣之间的龌龊交易?刘三吾是怎麽能同意的?还要不要名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