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清朝真可怕,如果他生在清朝,怕是也不敢随便议论什麽。文字狱,以文字入狱,怪不得思想越来越封闭,天幕口中那痛心疾苦的百年国耻怕是由此而来吧。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
玄烨气急,天幕简直是避重就轻。
那本《明史》多有指兵满洲的字句,不只是所有年号,叙事也多偏向残明,妥妥的谋反之书!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
玄烨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他也很生气,但到底不再年轻气盛,几个呼吸之间就有了解决办法。康熙二年,那时候他还小根本没有亲政,事情是鳌拜做下来的,这事情好解决,全都扣在鳌拜头上就行,反正该死的人都死绝了,为了安抚民心,平反一番没什麽。
但是之後两个案子,现在还没有发生,玄烨有些头疼,希望不要过于棘手。
【康熙五十年的《南山集》案和明史案很相似,当时翰林院编修戴名世着《南山集》,书中采用了好多处方孝标在《滇黔纪闻》里写的南明抗清的史实。
个人感觉戴名世有点儿缺心眼儿,前车之鉴在那儿放着,居然还敢明目张胆的用这麽敏感的内容。
我是受害者有罪论了,但如果他谨慎一些应该可以避免这项惨事。毕竟死的不光是他,他是以大逆罪处斩的,族人都被弃市,方孝标被戮尸,受株连的高达数百人。
当时反清复明思想应该还是挺严重,站在统治者的角度也是勉勉强强可以理解的吧……但我不理解,这个太窒息了,真的。】
[真离谱。]
[那麽多人命就那麽没了。]
[可是写史书诶,就是要写事实。]
[想起来那个崔杼弑其君里的史官。]
[太佩服了,放在我身上我是不敢的。]
[我也不敢,最珍惜我的小命。]
[戴名世真倒霉,生错了时代,清朝皇帝就不要名声。]
[名声好吃吗?得了实惠才好。]
明,洪武十四年(1381)。
朱元璋认可地点点头,他就是这麽想的,名声能得几文钱?他先把障碍给解决了,给标儿留下一个干净的朝廷。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
玄烨揉了揉额头,让人去查戴名世,如果他还没有写,肯定可以放他一马,如果写了……方孝标的话,既然已经死了,把书焚毁殆尽便罢了。
玄烨觉得事情有些棘手,天幕在民间的影响力太大,他怎麽会不爱惜名声呢?他对臣子宽和就是为了在史书上留下一个“仁”字,但天幕俨然已经成了他作为仁君的拦路虎。
【还有一个吕留良案。吕留良是具有反清思想的士大夫,明亡清兴,拒绝侍奉清朝,不仅如此,还写书提倡反清复明。
雍正六年,湖南人曾静和弟子张熙读了吕留良的书,受到他的思想鼓舞,列举了雍正九条罪状,劝说川陕总督岳钟琪起兵反清。
不是我说他们胆子好大啊,这时候已经雍正六年了,清朝入关已经几十年,以当时人的寿命,都过了两辈子了,而且造反是那麽简单的事情吗?反正消息走露,吕留良被戮尸示衆,族人丶师徒都被斩首或流放。】
[不是,川陕总督?总督不都是皇帝心腹吗?]
[是啊,难以理解,他们有什麽不可告人的关系吗?]
[显然没什麽关系,岳钟琪後来官做得可大了。]
[我有印象,他好像是清朝唯一一个汉人大将军。]
[哇,这麽有才吗?]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
玄烨挥了挥手,令人去查,这个是真有反心,管他什麽文字狱不文字狱的,把苗头灭在根里才是。
【但是雍正不愧总是被说是清朝唯一一个华夏的皇帝,觉悟和脑子就是不一般,他没杀曾静和张熙,只是将他们的审讯词和口供再加上雍正关于此案的谕旨编成了《大义觉迷录》。这是一本辟谣书,不过辟谣效果好像不怎麽样,所以直到乾隆即位後把吕留良写的所有书都列为禁书,吕留良才正式结束。】
[差点以为乾隆把《大义觉迷录》给禁了。]
[哇哦,那可真是孝顺的好大儿。]
[雍正怕不是要被气得从坟里跳出来?]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
玄烨闭上眼睛,扒拉着自己的几个儿子。
玄烨面色沉沉,谋父丶逼母丶篡夺皇位,可真是他的好儿子。不过天幕对雍正多有称赞,若是真的不错倒也不是不能立为新君。
但到底立不立,还是他说了算,所以真的会是老四吗?
【最後是影响,要背的啊。文字狱抑制了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是封建统治者用血腥屠杀的方法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专制主义集权统治的突出表现。】
[学历史,这段很压抑。]
[这只是简简单单说了说,往深处挖才让人喘不过气。]
[别挖了,别挖了,难过。]
[幸亏不讲近代史,不然才要被气死。]
[想想就气。]
【教育和出仕途径这块儿先就这样,我们看下一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