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古人看我做历史考研真题TXT > 第59章 周世宗改革&庆历新政(第3页)

第59章 周世宗改革&庆历新政(第3页)

[宋朝,很离谱一个朝代]

[王小波不是一个作家吗?]

[喂喂喂,串频了吧?]

周,广顺三年(953)。

柴荣的心被狠狠扎了一刀,屁的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他现在想去挖赵匡胤的坟!

宋,开宝三年(970)。

赵匡胤心里也被狠狠扎了几刀,“不被承认是大一统王朝”丶“三冗两积”丶“等小问题”,先前天幕就已经说过,怎麽听来还是那麽难受得慌呢?

【宋朝改革最出名的要数王安石改革了,在王安石改革之前,也有不少仁人志士努力过,典型如范仲淹的庆历新政。】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印象深刻]

[太长了,太难背了,哭哭]

[《经典咏流传》央视主持人男团唱过,可好听了]

[当歌词背就好背很多]

[早毕业了]

[一直以为滕子京是改革派的中坚力量来着,所以想着庆历新政也是庆历四年春就结束了,谁知道庆历新政当时才开始没多久]

[难道不是吗?]

[+1]

[能把课文背下来就不错了,谁还闲着去查资料啊]

[语文老师上课拓展过]

宋,庆历三年(1043)。

范仲淹揉了揉眉心,打起精神,天幕出现後,朝中乱糟糟的,每日都吵个不停,新政还没开始就快实行不下去了,人人都支持新政,却不知有多少搅浑水的。

滕子京无奈极了,好友写的文章太出名也不是好事,最近他风头太大了,也不知道明年他会被贬去哪儿,朝堂斗争啊太复杂了,外放其实也挺好的,希望不要娶个比巴陵郡更差的地方。

【庆历新政的具体内容我们不用记,只需要记一下《答手诏条陈十事疏》的十条梗概就行了,因为这也是庆历新政的改革方案,总共就三十个字,就跟三字经一样,不过没有三字经好记。原文是“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1],甚至都不用理解,万一考到了把这三十个字写上去肯定能拿分,不过要注意生僻字,对我来说尤其是那个“覃恩信”的“覃”,总是记不住。它是延长延及的意思,上面一个西字头,下面一个早上的早,要是谁是这个姓氏可以忽略这一点。】

[过耳就忘]

[还过耳朵了吗?难道不是耳旁风吹过吗?]

[感觉我妈在骂我,我妈总说我把她的话当耳旁风]

[你妈骂的好文艺呀,我妈总说我没长耳朵]

[我妈说我耳朵被粑粑堵住了]

[覃?是这个qin吗?不是生僻字啊]

汉,建安五年(200)。

曹操:范仲淹,人才,想要。

唐,贞观十年(636)。

李世民感慨,道:“这范仲淹是个贤臣,这十事疏中的事朕每件好似都做了,但只做了六七分,这样就被天幕盛赞,若有人能做到十分,定是古往今来未所有者,所有帝王都难掩其光芒,无人敢与之比肩。”

【其实早在宋真宗时期就有一个叫王禹偁的上疏请求变法,但宋真宗有多不靠谱就不说了,反正他的建议是没有被采纳的。当然“庆历新政”也没坚持多久,才一年左右仁宗就被朝堂上的反对声吓到了,因为庆历新政希望能够整顿官僚机构,缓和社会矛盾,所以以整顿吏治为中心,采取了裁减冗官丶选拔贤能的手段,自然而然触犯到了官僚和权贵的既得利益,宋仁宗很轻易就被这群人拿捏住了,接着就是范仲淹罢相,庆历新政也失败了[1]。虽然我觉得宋神宗也就那回事儿,但宋朝出挑的皇帝太少了,仁宗已经算不错的了,更别提比他亮眼很多的神宗了】

[感觉每朝每代出挑的皇帝都不多啊]

[主要是宋朝没一个过分出挑的,感觉都很一般般]

[秦皇汉武唐宗明祖~]

[所以宋仁宗为什麽那麽出名?]

[被大臣们带飞呗,当时的教科书大佬太多了]

[还有戏剧,包青天-猫鼠-狸猫换太子,仁宗都是背景板儿]

[感情他不是个人能力出衆啊]

[他还怪幸运的,蹭一蹭幸运buff]

宋,庆历三年(1043)。

赵祯只觉得憋屈+委屈,他这个皇帝当的,难道就只剩下幸运了吗?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

弘历笑笑,皇帝哪儿是那麽好当的?宋仁宗远比天幕说的英明,若是真宗当政,管他是包拯还是范仲淹,肯定都跟王禹偁一样冒不了头。

臣子都是君王的附属,李世民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丶朱元璋的淮西二十四将是因为他们自己过分出色吗?还不是因为他们跟对了主子。李建成丶张世诚手下难道就没有精才艳艳的人物吗?他们为什麽籍籍无名,还不是因为成王败寇。

爱新觉罗·弘历细数自己的功绩,也想给自己搞一个功臣阁,二十四太少,三十六还行,弄一个四十八的吧,或者七十二,满汉蒙各二十四,不偏不倚刚刚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