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就一在家种地丶照顾孩子的家庭妇女,挣钱全靠她老公在外面开出租车。
她这样的条件,配收养侄子丶侄女吗?
老二陈萍条件还不如她呢,经济条件不允许是一方面,她们自己不乐意也占很大因素。
说起这个,陈丽和陈萍两姐妹就满腹委屈。当初,她们学习成绩一般,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去了。
这个成绩不好,没办法,天赋不行,她们承认。但她们在电子厂打工几年,工资没少挣,当初年少无知,父母说啥是啥。
她们爸妈说,钱寄回来,给你们存着,省的你们乱花。这个钱爸妈也不花你们的,给你们攒着,将来当嫁妆。
她们两个信了,那个时候电子厂工资很高。她们把大部分的工资都寄给了父母。
结果呢,她们的父母用这笔钱,给弟弟陈山在村里,盖了一座两层小楼,装的那叫一个精致。
然後剩下的钱也没了,干嘛了呢,娶媳妇送彩礼了。
可怜她们姐妹两个,在外打工几年,除了自己平时每个月留下的那一点点私房钱,啥也没剩。
结婚时,还跟她们的婆家要了一大笔彩礼,这个钱,要不是她们机灵自己握着,没有给父母,怕是又给陈山了。
就这,父母跟她们还生了一场气,说是她们做姐姐的就不能心疼丶心疼弟弟?给弟弟买辆车怎麽了?
她们两个看透了父母的偏心,结婚後几乎很少再回娘家。
老四陈夏比她们幸运点儿,成绩好,长得漂亮,父母觉得有面子,才让她读完了高中。
以她的高考成绩,原本能上更好的学校。但父母为了省钱,非要让她报考师范学院的定向公费生。
学费全免,生活费是助学贷款,等到她毕业後慢慢还。等于说陈夏上学家里没有给她出一分钱,全靠她自己。
这一桩桩一件件,她们早就被父母的偏心给伤透了,怎麽可能去收养既得利益者陈山的两个孩子?
听到陈夏姐妹三个都不愿意收养两个孩子,他们的外婆急了。
“安儿和莹莹可是你们老陈家的孩子,你们哥嫂不在了,那就是你们姐妹三个的事情。你们当姑姑的怎麽能这麽狠心不管孩子呢?”
陈丽翻了个白眼:“我们当姑姑的,怎麽着也不能越过你这个亲外婆啊?
我来的时候已经咨询过律师了,从法律上来讲,你们作为孩子的外公外婆,是第一顺位监护人,享有优先监护权。
所以这两个孩子得有你们二老来抚养,反正我们三姐妹是没有能力抚养的。
要我说,也别在这磨磨唧唧商量了,实在不行就让法院来判,看到底该归谁抚养?
要是你们真的不愿意抚养也好说,送福利院吧,反正咱们县城就有一个。”
陈夏是紧跟着两个姐姐的脚步,两个姐姐说什麽,她跟着点头就完了,主打的就是一个不出头。
原主上辈子後悔就後悔在这里了,孩子有更亲的外公外婆,还有三个舅舅。
他们这边将就娘亲舅大,那三个舅舅,哪家不比她们家条件好啊?
她上面也有两个长姐,也不知道脑子哪根筋搭错了,非要强出头收养他们,结果搞得自己家破人亡。
达不成共识,最後陈淮安兄妹两个只能跟着外公外婆回了大舅舅家。
过了几天,陈淮安丶陈雪莹的外公丶外婆找到陈家庄的村支书,想让他帮忙处理此事。
老支书在询问了三姐妹後,对两个孩子的外公外婆说:“陈丽她们姐妹三个生活条件上,确实不如两个孩子的三个舅舅。
就算是为了孩子着想,也是跟着亲外公和亲外婆比较好。
不过这只是我的一点儿建议,具体的事情还得你们来商量。但陈丽说的对,你们毕竟是外公外婆,跟孩子是最亲的关系……”
经过村干部的调解,两个孩子的舅舅也询问过律师,跟陈夏大姐陈丽的说法差不多。
最後的结果是外公丶外婆搬到陈家庄住,照顾陈淮安和陈雪莹。镇上的饭店,由他们的三舅舅接手。
店面是租的,还有一年半才到期,那些电器和桌子板凳值一些钱。
加上陈山夫妻两个也有些存款,村支书是陈夏堂伯,处理的比较公正,问她们姐妹有什麽想法。
对此,陈夏跟两个姐姐早就达成共识,不站这便宜,也不打算多管闲事,接这个烫手山芋。
回到市里,陈夏的生活又恢复了平静,这段时间,动不动就得开车往老家跑。
学校同事帮了不少忙,家务活和管孩子全靠老公宋远。
返校上课的第一天,陈夏从空间仓库里收拾出来一些自己加工的五香瓜子丶花生和一些奶块糖,装了满满一袋子。
又用竹编的筐装了几样现在市面上卖的很火的水果,反正就是每一种拿个十来个,装满一筐。往小电驴前面踏板上一放,甜甜坐在绑着小软垫的後座上。
一路上叽叽喳喳跟陈夏说个不停,等到了幼儿园东门,班主任郭老师已经在门口等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