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谣以山为引,以水为凭,详细描绘了龙脉的走向与分支。何处山峦起伏,为龙脉之脊;何处江河汇流,为龙脉之血,融入金丶木丶水丶火丶土五行之说。
例如,剑三道居通天灵洲东南,沿陆山岳,乃通天山龙脉绵延丶一气三连枝所化,狭长如剑丶金行之气繁盛,故以剑为名;那剑南道靡虹山,坐落于一条巨大的龙脉分支上,木行之气充裕,奇峰叠嶂,能成“四方四季齐丶一里一重天”的灵宝地。
正因如此,《连山歌》亦被视为三妙法脉中“化游”一脉的根本经典。此脉修士通过参悟此歌,得以识地中山水之势,再以言丶字为媒介,摹之状之,最终将其夺为人用之理,是为“符篆”。
化游修士凭此可言出法随丶敕令神通,号令风雷水火,专擅杀伐争斗。修炼至巅顶者,更能敕山为神,一人得一山之力,故而又被称为“仙”。
此外,《连山歌》亦是证虚修士的必读之物,可借此观照气运流转,趋吉避凶。此歌同样是凡间帝王将相丶风水术士的宝典,定都立邦丶寻龙点xue,皆以此为据。
三丶《归藏诀》
此诀乃是三卷之中最为精深玄奥的一部,亦是所有欲踏上修行之路者的第一道门槛。它不言天地,不语山川,只向内求,旨在阐明生灵神魂之秘。
《归藏诀》开篇即言:
“人生而有魂魄,魂者阳而魄者阴。
三魂主神,七魄主形。魂随真灵而升,魄随肉身而朽。”
此诀将人之神魂,细分为“三魂七魄”,三魂,即天魂丶地魂丶命魂,乃是精神丶意识丶智慧之源,其核心,便是一缕来自太虚大恒丶不朽不灭的“真灵”;七魄,则对应喜丶怒丶哀丶惧丶爱丶恶丶欲,乃是肉身本能丶七情六欲之根源。
诀中详述,凡夫俗子,魂魄混杂,为七魄所役,沉沦于七情六欲,故有五苦八难丶七报七伤。而修士之修行,其根本便在于“归藏”二字——归其神,藏其精,炼魄化魂,使神魂纯净,令真灵之光得以显露。
而欲达此境,必先“内视神魂”。《归藏诀》中记载了最初丶亦是最根本的观想导引之法,教导修行者如何摒弃外缘,将心神沉入体内,观想出一片内景天地。
于这片内景天地之中,修行者将直面自己神魂最深处的两种对立存在:
其一,为“道心”。此乃真灵之谛,向往光明丶秩序丶和谐丶与大恒相合的思辨力量。
其二,为“魔种”。此乃身魄本质,源于太虚混沌,代表自我丶欲望丶吞噬与毁灭的阴暗面。
“证虚”一脉,便是将蕴养道心丶契合真灵奉为圭臬的无上法门。
此脉修士独尊真宰,以真宰为气机之源丶法门之源丶神通之源丶世间一切之源,上观星数丶下照气运,以知自性丶知空性丶知无穷丶知有穷,最终心通太虚丶视及大恒,以身合道,则祸不能伤丶劫不能近。此之谓“证虚”,亦被尊称为“道”。
与证虚法脉相对的,则是被世人所避忌的“独悟”一脉。
此脉修士多根器天生丶灵犀洞明,他们同样遵循《归藏诀》的内观之法,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他们不将“魔种”视为邪念,反而认为那代表自我丶欲望与毁灭的阴暗面,才是最真实的“自性”。
他们以“唯我独尊”之法,淬炼此“真性”,使其茁壮,从而获得神妙之力。然而,具真性者疏狂狭中,多令衆生避忌,加之其形貌往往异于常人,见者不免觳觫,故而又被称为“巫”。
《归藏诀》的後半部,围绕如何“拔除魔种,蕴养道心”而展开,视独悟一脉为歧途。
诀中言:
“魔种如野草,道心如嘉禾。”
除草,非是将其连根拔起,而是识其形,辨其味,于其初生时,便不予浇灌,任其自枯。蕴禾,则是日日勤勉,时时观照,以观想为水,以修持为肥,使其茁壮成长。
“三卷经”看似浅显,却已将此方世界的天时丶地利丶人和之秘,以及三大修行法脉的源流与精义,尽数囊括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