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衆官员商议过後,皇太子下发令旨,命南京官员审录冤滞,各地方官府安抚百姓。同时召见钦天监,密切关注着观象台的动静。
呈进天子的奏章业已拟好,加急送往京城。奏章中提及请旨祭谒孝陵,以慰祖宗之灵。
随後皇帝好几道诏令一连下达,局势很快稳定下来。其中单独对太子的那道圣谕显得分外严肃,倒没有降什麽罪,只是告诫她要时怀内省之心,勤习理政之术。
回京一事,只说暂时推延。
。
京城一夜间风雪大作,翌日已是天寒地冻。皇宫里,地龙和炭火早早就烧起来了,无论外头如何寒气逼人,殿内总是温暖如春。
西六宫的长街上站着几位妃嫔,她们方从万安宫出来,脸上犹带着恭敬的笑意。
唯有明嫔撇下衆人独自疾行,皱着眉低声抱怨:“到底还不是皇後呢,架子倒先摆上了。请安倒也罢,训话还指桑骂槐,揪着我不放。”
随侍宫人安慰道:“贤妃娘娘侍奉陛下最久,却也熬过了两任皇後,才有机会坐上後位,这些时日正得意呢。主子年轻貌美,又在後宫最得宠,她只是在嫉妒您。”
四下无人在旁,明嫔脸色似乎更不耐烦:“谁在乎圣宠,虚无缥缈的,指不定什麽时候就保不住了,地位和皇嗣才是最要紧的。只可惜了这後位不可能是我的,倒便宜了她。”
她脚下停住。回头望去,一重一重宫门幽深冷寂,沉埋她所有的天真和希冀,亦如同她日渐蔓生的苦恨,怎麽也望不到尽头。
阖宫都知晓明嫔自进宫以来就盛宠不衰,对此嫉恨者有之,讨好者有之。但衆人也发现,明嫔性情娇蛮天真,虽无其他坏处,却一直不合群。
她自己似乎也从没有想过要和谁交好的意思,整日我行我素,专在永春宫里琢磨各种新花样讨好皇帝,伴驾时一向活泼任性。偏巧皇帝喜欢得紧。
素来t以贤惠端庄闻名的贤妃最先看不过去。
这些日子贤妃被所有人捧着,难免心里飘飘然,气性也大了些,最看不惯有人在她面前耀武扬威。但她顾忌皇帝,又自矜身份,始终忍着不敢明目张胆发作。
直到一件甚至有些荒唐的事传进她耳朵里。
“不过是和文淑皇後长得有几分相似而已,还真把自己当成皇後了?也不拿镜子照照自己那副轻狂的嘴脸,可有文淑皇後一半的贤良?还想生个和昭怀太子比肩的儿子,她以为她是谁呢?难道还想与本宫争後位不成!”
“应了什麽?”
“明嫔娘娘似乎是开玩笑,说也想像文淑皇後一样,和陛下生生死死都在一块儿,陛下答应了,还说什麽要她和文淑皇後都陪伴身侧。宫人们私底下都在传,这会不会是那种意思……”
他不敢说“帝後合葬”四个字,但贤妃却瞬间明白了,本朝尚未有过皇帝与妃嫔合葬的先例。这话现在提太不吉利,明嫔倒是没明着说,但这话里话外都透露着放肆的试探。
她怎麽敢!
贤妃面上闪过一丝狰狞,扬手打翻近旁一件回青釉梅瓶,碎裂的瓷片飞溅,殿内鸡飞狗跳般一片狼藉。
身旁的宫人声嘶力竭地劝:“娘娘息怒!这只是陛下酒後醉言,仅仅是和明嫔私下戏说,做不得数的!况且生子是昭阳宫小殿下在场提的,小孩子年幼无知,并无他意呀!”
宫女恨恨望了一眼传消息的小内侍,这人怎这般会煽风点火!
贤妃怒火中烧牵连到眼疾,刹那间双眼疼到发黑,她却依旧咬牙切齿:“只怕哪天叫她这痴心妄想成了真。”
。
已近年关,太子一行人却还在北上途中。
皇帝最终松了口,诏令太子回京。但彼时将近腊月,隆冬赶路本就艰难,加之时间紧迫,晏朝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加快速度,从驾马车到甚至亲自乘马前行,愈往北,愈冷得砭人肌骨。
中途遇见一场雪,一行人终于得以停下暂作歇息。
晏朝默默抱着暖炉,身上的寒气正缓慢消融。她最怕冷,近几日时常冻得像打摆子。冯京墨说再这样下去,只怕人还没到京城,就先撑不住了。便只得将速度放缓些。
梁禄服侍她饮过姜汤,见她有些发怔的模样,不觉有些心疼。想开口说什麽,又怕自己忍不住埋怨之语落人口舌,只得沉默。
皇宫里的消息便是这时候传过来的,说明嫔突然没了,皇帝追封她为淑妃,葬礼办得颇为隆重。
梁禄觑一眼晏朝,问探子:“说清楚,究竟怎麽回事?”
“回殿下,明嫔在太液池坐冰床,拖行的太监失误没拉稳,池上有些地方的冰还不够坚硬,几人一齐掉下去了。明嫔又同冰床绑在一起难以挣脱,待救上来时人已经不成了。”那探子缓了口气,又补充:“贤妃娘娘掌着六宫事宜,听闻此事後悲伤不已,痛哭流涕地向陛下进言,明嫔身边服侍的宫人丶制作冰床的匠人以及太液池当时在场之人,尽皆严惩,赐死者数十人。”
“宫正司可有查过吗?”
“查了,说是意外。”
晏朝与梁禄对视一眼,两人立即心照不宣:贤妃果然动手了。
既然做了,那一定会有蛛丝马迹露出来。晏朝并不着急,挥手让那探子退下,才同梁禄道:“贤妃做的也够绝了。也不知陛下对明嫔有几分上心,若知道是贤妃所为,是何反应。”
梁禄道:“明嫔只进宫半年多,只怕抵不过贤妃资历,更何况陛下是念着旧情才立她为後。”
晏朝眼底一片寒凉,轻啧:“旧情麽?”
皇太子仪仗进京时已是腊月二十七,满京城正在忙碌中喜气洋洋地等待着过年,百姓熙来攘往,路边新雪未化,一切都是熟悉的模样。
出迎鹤驾的是雄姿英发的信王,他身後是东厂和锦衣卫。兰怀恩站的位置很靠前,晏朝远远望见,忽然觉他的风采堪与信王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