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太子妃他只想赚钱 > 第57章 金陵苍月三 苏州革弊之法(第3页)

第57章 金陵苍月三 苏州革弊之法(第3页)

“限田一策,虽于小民有利,确有可取之处,然地方土俗人情各异,不宜统一而论,亦非长久之策。”

“臣附议。江南缙绅豪右不胜枚举,并非全都是大奸大恶丶鱼肉百姓之辈。其中有百年簪缨世家,声望显赫丶根基稳固,不可轻易动摇。且富户乃贫民衣食之源,地方逢灾遇寇,富家亦多有助益,如今若无端括其田産,恐要令人心不安。”

“臣以为,限田可行,但需根据富户官阶爵位细分t等则,明文规定,如有私敛土地丶虚报瞒报丶逃避纳赋者,再行惩治……”

“对此我朝早有律令,只是地方豪强并不遵守,加之相互勾结包庇,以至于积重难返。倘能及时查出违令者,自然不会出现这些问题。依臣看,可严加查处,明正典刑,再者,可鼓励民间揭举,也好令富户有所顾忌。”

“可既是积弊已久,如何能轻易除去?从前那些富户肆无忌惮却无人检举,是百姓看不见麽,是邻里乡绅看不见麽?至于严查,真要挨家挨户尽数查清,这江南恐怕没几家干净的了。届时富家动荡,贫民也未必就能安定下来。”

“依我看,不如先查几个为富不仁的大户,既能以儆效尤,震慑一方,也能暂平民愤,安定民心。”

“这也只是一时之计而已,治标不治本。如今民乱已平,民心暂定,我们需想出万全之策以防日後再次生乱。”

“限田确实大有必要,然贫富不均乃是田不在官而在民所致,臣以为可效法古制,恢复井田。”

“此言更为荒谬!”接话之人连连摇头,断然反驳道:“井田废止已有千馀年,若为良制,何故无为後世沿用?商君曾有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我等在此商议的是革新之道,岂能泥古而行,重蹈覆辙!”

“井田可行于古,而不宜行于今,其弊甚多,恐民受其患。”

……

“如今最大的问题无非是富人敛财,小民艰苦。而各地饥馑之时,多发生官府无现粮赈济,而富户却趁机将多馀粮食高价卖出,以获取厚利的情况。臣以为,可在荒歉之年为贫民立券,贷富人之粮分给贫民,再免除富人杂役作为利息,待丰年时再行偿还。”

赵知彰一番话将衆人的话题焦点又拉回来,堂内静了静,旋即有人出声赞同。

紧接着又是一阵热议如潮,衆人俱是各抒己见。晏朝时不时问两句,她于京畿税务上略有些经验,即便知晓与江南有所差异,但议起来大体相通,跟上节奏听下去,竟也颇有收获。

问题原因衆人都分析得明明白白,只是解决办法依旧莫衷一是。矛盾之处太难抉择,牵涉利益过于复杂。

一衆官员散去,晏朝于空旷的堂内坐了片刻,待缓过神,方起身离开。不料刚迈出门没几步,就有内侍禀报说苏州府通判周经求见。

晏朝自然知道他为何而来,她伸手揉了揉眉心,倦然道:“不见。叫他自己好生反省便是。”

内侍应声退下。

梁禄引着她往後院走,穿过回廊,映入眼帘的俨然是一处小蓬莱。

苏州园林本就玲珑多姿,清幽雅致,京中有不少官员宅第皆是仿江南风格,许是如今亲临其境,无形中便觉比北方园林多了几分自然朴实。

她在廊下住了步,擡眼望去,古朴虬松掩蔽烈日,光影斑驳下是芭蕉苍翠,清池洌然。只窥其一面,已是掇山理水,栽木叠石,亭台楼阁,奇花珍草,宛转相间,浑然一体。

她的目光在池上几朵荷花上稍稍流连,阳光晃得她睁不开眼,便只得默默移开。

梁禄见她回过神,不由叹了句:“殿下近几日一直操劳,今天又格外仓促忙碌,该好好歇一歇才是。”

“今日算什麽,往後还有的忙呢。”晏朝理理衣袖,转头问他:“京城可有什麽消息吗?”

“京城今早递来的消息,说陛下禁不住群臣进谏,已从南台搬回大内,而後陛下借着兖州平阳等地的大旱发了好大一通火,不少大臣都受到了斥责,连带着户部一位侍郎被罢免……後宫里头,陛下解了李婕妤的禁足,虽还没恢复位份,但待遇已几乎同从前一样了。明嫔依旧得宠,她在御前分量不轻,听说就是她为李婕妤求的情。还有永宁宫,林婕妤诞下了一位公主,但因并非足月而産,小公主体质偏虚弱……”

晏朝大致捋了捋,皱眉思量:永嘉公主难道同信王一派联手了?这实在令人出乎意料。

傍晚时分,天色才暗下来,戌时的梆子已悠悠敲过。园中四处挂上灯,凉风便要在这明亮里一层层铺上夜色。

晏朝方从外头回来,还没来得及坐下,忽有下人来禀:园外有一妇人求见,自称姓崔,与东宫有亲。

晏朝同梁禄对视一眼,略怔了怔。

梁禄犹豫道:“虽是温惠皇後外亲,但未曾提前递帖,又是深夜来访,奴婢担心……”

晏朝微微颔首,对内侍道:“你告诉她,就说本宫歇下了,请她明日再来。”

作者有话说:注:本章议税一节,参考资料张廷玉《明史》《明史·食货志》丶馀继登《典故纪闻》丶邱浚《大学衍义补》丶顾炎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及相关论文(太杂了一时找不全,就不一一列举,後续提到具体的会列出来)。

本文架空,背景参考明代但不固定某段时间,所以会出现初中晚各期乱炖的情况,文中目前税法是两税法。

为防误导,在此列出正确:提出限田均粮的是给事中徐俊民;提出“田不分官民,税不分等则”的是嘉州知府赵瀛;提出“为贫民立券”那位历史上应该是给事中年富;提出“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的是海瑞;提出“井田既废之後,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的是邱浚。

内行的瞎看看就行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