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站在席间,三人像三朵盛放的花,把整个婚礼现场衬得锦上添花;她们互相望着彼此,眼神里藏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绪。
陈国栋婚礼的午间环节,在一派热闹氛围中落下帷幕。
县革委会主任带着一行人准备返程,陈家旺从家中送至公路边。一路上,陈家旺始终矮着身子、热情陪同,不停地与主任交流,频频说着感谢的话。抵达公路后,县革委会主任登上车辆,陈家旺站在路边挥手道别,直到车子彻底消失在视线中,才转身回家。
另一边,周雨涵由陈国栋陪着先回了自己的宿舍。
原来在陈家旺的计划里,下午还有挪门、跨火盆、戳窗户等传统环节,他一心要把这些流程办得尽善尽美,做成典范。
下午四点多,陈国栋骑着自行车来到周雨涵的宿舍,在门口燃放了一挂鞭炮后,便载着她往婆家赶。
按以往的老规矩,新娘上车前,“催轿鞭”至少要放四五挂——既是为了烘托气氛,也暗含“新郎需保持矜持、新娘不舍离家”的寓意,尽显对故土与亲情的眷恋。但如今周雨涵并非从自家娘家出,身边也没有爹娘陪伴,所以只放了一挂鞭炮,便坐上了陈国栋的自行车。
从周雨涵的宿舍到陈国栋家,不过三四百米距离。陈国栋身着崭新的新郎装,满心欢喜地载着一身喜庆红装的周雨涵,不过四五分钟便到了家门口。
接下来便是传统的“挪门”环节。陈家旺早有安排,提前叫来了自家十几个亲戚。众人搬来一张桌子挡在门口,他们坐在桌上故意拦着不让新娘进门,闹得好不热闹。
待陈国栋拿出三四包烟和几十块糖,给每人递上两支“大前门”香烟、几块糖后,拦门的人才笑着让开,放新人进屋。
挪门过后是“跨火盆”环节。在前来道贺的亲友和“全面奶”的祝福声中,伴着“新郎跨火盆,一养一锅门”的吉利话,周雨涵由两位“搀轿姑娘”扶着,轻轻从火盆上跨过。火盆里只有零星火星,并无明火,图的就是驱邪纳福、多子多孙的好彩头。
可周玉涵的心里却暗自咒骂,但愿这家断子绝孙,连自己肚子里的孽种她都不愿生下。
进了婚房,年轻人又围着新人热闹了一阵才散去。
陈国栋的婚房,原是陈家旺夫妻以前住的屋子,如今儿子成婚,便特意腾了出来;陈家旺夫妻则搬到了边屋。
当陈国栋告诉周雨涵这些时,他的原意是父母为着自己的婚事而做出的牺牲。可周雨涵一想到这个房间里充满了陈家旺的气息,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只想早日逃离这个地方。
待喧闹的人群散去,陈国栋与周雨涵在红烛映照的新房里稍作歇息,屋外便开始了“戳窗户”的环节。
婚房的窗户上糊着一整张红纸,红得亮眼又喜庆。
一旁有人高声念着喜话,每念完一句,手持喜筷的人便顺势把筷子扔进婚房里,同时道声“好!”,引得周围亲友纷纷起哄喝彩。
“一戳窗户开!”“好!”
“二戳麒麟送子来!”“好!”
“三戳三元及第”“好!”
“四戳四四如意!”“好!”
“五戳五子登科!”“好!”
“六戳六六双全!”“好!”
“七戳七子团圆!”“好!”
“八戳八仙过海!”“好!”
“九戳九九归一!”“好!”
每一句喜话出口,都伴着满场热闹的应和,欢呼声裹着喜气,把氛围推得越来越浓。
到了第十戳,念喜话的人故意打趣:“十戳我不会,随便新郎新娘怎么睡!”话音刚落,满场哄笑。
他顺势将剩余的几双筷子尽数扔进婚房,又引来一阵大笑,戳窗户的仪式就此收尾。
而陈国栋一直站着,背对着窗户护在周雨涵身前,他怕喜筷会在无意间砸到周雨涵身上。
在这一仪式结束后,周雨涵换上了带着喜庆元素的日常衣裳,稍作收拾,便与陈国栋一同来到晚宴席上。
当晚陈家备了四五桌宴席,宴请的既有至亲,也有杨集公社各单位的头头。
众人注意到,国强娘被安排坐在了其中一桌的上席——原来国强娘上午忙着帮忙,没能坐下吃饭,陈家旺想着无论如何也要让她晚上坐主位。一来国强的娘在邻里间威望很高,人人敬重;二来她是陈家旺的嫡亲大嫂,即便两人曾有过些小过节,但婚礼这种大场合,礼数绝不能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席间,杨集供销社的朱红军主任作为证婚人上台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