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
次日早朝,向淮安下令,命摄政王与丞相林闵之共同商议改革与给蓝风封号一事。
摄政王与丞相政见一向不合,百官都挺纳闷的,圣上这是闹哪出?
衆臣在朝上吵了五天五夜,下了朝又去找向淮安进谏,向淮安也不发火,必要时还和了几下稀泥,他坐在殿上,听下面的长胡子和小胡子论战,看似人还在,其实已经走了有一会了。
摄政王为首的激进派主张短时间高效率进行士农工商界的全面改革,以自强而求富。丞相为首的保守派大骂摄政王狼子野心,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悉数摈除,居然还让女子在本朝做官,数典忘祖,主张保留以前的官制,重文轻武保江山社稷,激进派骂保守派胆小如鼠,固步自封,保守派骂激进派大言不惭,不知所谓…。
两方人吵得不可开交,也没能有个结果。
而这两派的领头人却是坐在後殿一起喝茶,连一句大小声都没有。
林闵之虽观看不惯向舟衍在朝中的做派,却因先皇临终遗嘱对向舟衍别无特别多的偏见,他为官四十馀载,见过了不少人,忠臣佞臣还是能分清的。
他虽不满向舟衍的血腥手段,同他心平气和地讲话还是能做到的,他的年纪与手段相映衬,倘若生在本家也算是杰出英才。
林闵之听向舟衍解释了改革政要其中的关键,他作为洪宣的功股之臣,未必不明白。
“这裁撤官员老夫甚能理解,可要文武同治,倘若有一天有人拥兵自重,引发当年的旧祸呢?再者,你居然让一个市井商女封侯拜相,这传出去岂不是让天下之人和别国笑话。”林闵之还是在此处坚持不让步。
向舟衍知他说的是当年边境叛乱,逼皇室出逃的事:“而今东垣对我中原腹地虎视眈眈,今日嫁长公主一人,明日就是皇室宗亲的千千万万人,今日退一步,明日就要退千里,我们身後就是洪宣的千万百姓,早已退无可退,只馀我者先有不仰人鼻息,茍且偷生的自存实力,才能考虑其他,攘外必後于安内。我朝初立时,也算民风开放,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後因大厦险招倾覆,才时况收敛,女子有经商的能力,亦有做官的本领,只是古来的传统让她们没了发挥的馀地,才作茧家中。北相亦有女皇丶女官,我洪宣的女儿也不相差,况且此女子所做之事,已远非经商这麽简单。群英堂的情报网络已经遍布各地,就连别国都有涉及,他们对朝廷了如指掌,而我们却连它的组织和经营都一无所知,只有先将首领招安加以抚慰,而後将此力量掌握在朝廷自己手中,才算是平复祸端。”
林闵之没有说话,老迈的脸庞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我来自乡野,自然知道百姓是怎麽艰难地过活,丞相曾随先皇流亡,自然知道底层无力的痛苦,如今朝廷的官员多到整个大殿都快站不下,其中多少人食君禄却不忠军之事,多少蛀虫贪污,读书人早没了安民治世的骨气,若不刮骨疗毒,洪宣危矣。东垣铁骑残暴,春城多少无辜百姓命丧荒野,如今洪宣尚不能上下一心,谈何保家卫国?丞相对臣和陛下来说,如父如师,更是一朝表率,此事望丞相慎重思量。”向舟衍说。
“此次改革,摄政王有几分成算?”林闵之问。
向舟衍也问过那人,此次改革,成算几何,那人回答,一成。她说,如若改革,尚有一成希望,如若不改,连一成希望都没有。
他将她说的话悉数讲给林闵之听,林闵之官帽下花白的头发变得更加干枯,就像是生机尽失的杂草。
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他从先皇的父亲在位时,就在其左右,这麽多年,历经三朝,他又何尝不是看着洪宣在走下坡路,可是他早已心无馀力了。
向舟衍给林闵之添了一杯茶,缓缓说:“丞相,你可知太平殿由何而来?”他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生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谓,太平殿。”
向舟衍起身作揖,告别了林闵之。林闵之坐在堂上望着年轻人离去的背影,眼中只存一眸夕阳的馀晖。
是啊,他已经老到快要做不动事了。
自此,朝廷正式下诏,广告民衆,进行改革。
朝廷开科考,三年一试,分为文考和武考,设立春秋两试,称为春闱和秋闱,文考由文官之首林闵之亲自主持考试,武考由摄政王向舟衍亲自选拔,无论男女,无论门第,只要年岁及十四,皆可参与。
摄政王亲领圣谕,建立稽查百官,过问百事的特务机构,机构位于後宫女眷居住之地,与外界隔绝,命名“太平殿”。
与此同时,朝廷实行官员制度改革,正式取消太尉丶吏部丶刑部和兵部,保留丞相丶御史台。将吏部的职能责任到御史台。设立军政处,治安丶战争和军队管理所有事宜。设立大理寺,专管刑狱审判。在户部下增设民政堂,专管民间商业经营。皇城卫作为护卫皇城安全的军队由皇帝独立领导。
从此中央设丞相丶御史台丶军政处丶大理寺丶礼部丶户部丶工部为正式官制,太平殿为陛下私有的辅佐机构,不算于其类。地方保留郡县制,责其州郡大人为民做主。
太平殿初建,殿中人手尚还不足,凡事由摄政王亲自处理。
工部尚书府中,一应人皆被军队按倒在地,到处都是低沉地哭声,其中一中年男子狼狈地叫嚣:“向舟衍,你这个奸佞小人,尔敢动用王府私兵抓我,你滥杀成性,不得好死。”
向舟衍坐在大门口,置若罔闻,旁边的新上任的大理寺卿崔桃良宣读案律:“工部尚书陈坚,自上任十年以来,贪墨五百万两白银,具体如下:……,以上所诉皆有人证物证,赃物已悉数查获,陛下圣谕,请摄政王裁断。”
向舟衍喝了口茶,脸上的表情没什麽变化:“陈坚及其府上家眷仆从,就地格杀,名下财産收归国库。”
衆士兵眼睛都不眨一下,无论刀下是女人还是男人,是孩童还是老人,悉数杀尽。
……
短短月馀,这类事件每天都发生,犯事者轻则解官被贬,重则牵连一府人丧命。
同时,中原各地取消宵禁,开放夜市,增势市集,鼓励创业。
群英堂接到朝廷暗令,协助朝廷改革事宜,白禾在堂里接下了旨,把堂下的人都分派出去,出人的同时还出了不少钱。
户部和工部联名发布檄文,鼓励民间创业,对纳税多者予以褒奖,以示鼓励。
其中还有保举皇商之名,河记赫然在列。
户部联合临安各大钱庄,发布低利息贷款,户部对工部给予资金资助,工部购入大量群英堂推荐和改良农作物种子,免费发放给农户,与此同时加快修筑各类基础工程。
群英堂改良过的农具和各位生産工具,也投入民间,在全国推广。
在改革在整个中原都进行得如火如荼时,群英堂制作的第一批火铳,规格为手拿和手持,共一百支,经过试用後由军政处军政大臣郁书怀亲自运往春城,威慑东垣时不时过来烧杀劫掠的铁骑。
摄政王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将军队改组,把其中老弱病残的分出去,将体质不合格的派做後勤,制定严格的军纪,每天不仅限于对士兵严格的身体训练,还有精神上的教育,军纪严明巍然成风。
做实事的同时,白禾还在河记的酒肆丶客栈丶乐坊等人多的娱乐场所,派了几个人不眠不休地轮班说书,说的就是改革事宜,比如陛下龙颜大悦,下令严查贪官;难民在新政下减少多少…谁种新种子让全家吃饱还有馀粮,谁放手一博做商人发了大财,就连摄政王也开始在百姓眼里有了些许好话等……
向舟衍在忙忙碌碌的同时,白禾也不得清闲,堂里的人大部分都被派出去帮向舟衍做事,只有韫眠和堂里的科研和科学人员还在。
不少事情她要自己做,还要避免暴露自己身份,她也不堪其忧。
托向舟衍的福,她一个一身轻的人也遇到了几次暗杀,来人要不就是向舟衍的仇人,要不就是东垣人,宁锦被韫眠安排来贴身保护她。
到了九月末,洪宣迎来了王朝建立以来的第一次科考,不少文武学子从中原各地赶往临安,参加这第一次秋闱,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所有人都严命以待,经过两个月紧张的选拔,中举的学子都被分派去各处,弥补了朝廷前些日子惩治裁撤下来的官员,军营里也增添了不少人才,不仅身手了得,还博览兵书。
时间来到年尾,经过半年昼夜不息地改革,洪宣已大改往日垂暮之势,焕然一新,东垣人已许久不敢轻易进犯春城,从春城难逃的难民逐日递减。
圣上大肆嘉奖改革成果,改革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大。
前几日她已收到柳婳和纪敛传回来的消息,他们已经在东垣蛰伏,联系上护国长公主指日可待。白禾将纸条焚尽,坐在窗前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