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澜站在新建的村口石墙前,手中的激光测距仪出微弱的红光。清晨的阳光斜照在尚未完工的墙面上,将石块的纹理照得清晰可见。她眯起眼睛,看着测距仪上显示的数字:米。
"设计图纸上是o米。"夏澜转头看向身后的施工队长老张,"多了毫米。"
老张脸上的笑容僵住了:"夏经理,这差这么点也算问题?农村盖房,差个公分都正常。"
夏澜没有回答,而是走向石墙中部,从包里取出一个水平仪,轻轻贴在墙面上。气泡微微偏离中心,显示墙面有极细微的倾斜。
"这里,垂直度偏差o度。"她指着数据说道,声音平静但不容置疑,"拆了重砌。"
老张的脸色瞬间变得难看:"夏经理,这墙都砌三天了!石头都是老李头一块块挑的,拆了多可惜"
"正因为是李叔的心血,才更不能将就。"夏澜走向正在不远处歇息的老石匠李德水,"李叔,您来看看。"
七十岁的李德水是村里最受尊敬的老匠人,祖传的石匠手艺在十里八乡都有名。他慢悠悠地走过来,粗糙的手指抚过石墙缝隙,眼睛眯成一条缝。
"是有点歪。"老人点点头,"但乡下地方,谁拿尺子量这个?"
夏澜早有准备。她从包里取出一张照片,是暴雨冲垮的老村口墙基:"去年洪水,就是从这里开始垮的。当时测量显示,这段墙比设计高了厘米,垂直度偏差o度。"
老李头盯着照片,眉头渐渐皱紧。照片上,洪水正是从那处微小的凸起开始冲垮整面墙的。
"丫头,你是说"老人的声音低了下来。
"李叔,我不是为难大家。"夏澜指向远处正在施工的新居,"这些房子,要住几代人的。"
老李头沉默片刻,突然转身对老张喊道:"还愣着干啥?拆!"
老张还想争辩,老人已经抄起工具:"我亲自来!"
这一幕很快在村里传开。有人佩服夏澜的严谨,也有人私下嘀咕她小题大做。但无论如何,从那天起,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位城里来的姑娘对质量的要求有多苛刻。
重建工程进入第二周,夏澜的质量标准与乡村传统施工方式的碰撞越来越多。
最激烈的一次冲突生在新校舍的建设中。当夏澜检查窗框木材时,现含水率检测显示,比要求的o高出两个百分点。
"这批木材全部不能用。"她在工地现场宣布,"必须更换。"
木材供应商老周急得直跳脚:"夏经理,这木头晒得够干了!咱乡下盖房几十年,从来没测过什么含水率!"
夏澜没有争辩,而是取出一块样品,用放大镜仔细检查:"看这里,纤维内部已经有细微裂纹。现在装上去,两年后就会变形开裂。"
她转向校舍设计图:"这是孩子们要用的教室,我不能让窗框三年后就关不严。"
老周还想辩解,夏澜已经拿出合同:"白纸黑字写着验收标准,您要违约吗?"
最终,老周不得不更换全部木材,损失了近万元。这件事在村里引起轩然大波,不少人觉得夏澜太不近人情。
但夏澜没有退缩。她深知,质量把控不能妥协,但方法可以更智慧。第二天,她请来了县里的建筑专家,在工地现场办起了"质量课堂"。
"不是我要刁难大家。"夏澜举着一块砖说,"而是要帮大家建真正的好房子,让子孙后代都住得安心。"
专家用实物演示了含水率过高的危害,展示了抗震结构的重要性,解释了为什么毫米的误差在长期来看会影响建筑寿命。村民们看着那些对比试验,渐渐明白了夏澜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