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中冷冽又富丽的沉香,氤氲出一室令人窒息的寂静。
简诺的问话透着公事公办的冷硬,字字句句都像是从奏章上裁下来的,听得裴谦不由得将小手在袖中悄悄握紧。
女官见状,想起昨日立政殿中皇后娘娘看似随意却意味深长的嘱咐。
心下一凛,绛色宫裙在青砖地上掠过一道微不可察的弧度,适时上前半步柔声道:"禀殿下,小郎君前日刚学完《论语·公冶长》篇”
她声音温软,恰似春风化雨,悄然打破殿中凝滞的气氛。
见简诺目光微转,女官又不着痕迹地添了一句,语带恰到好处的钦羡。
“听闻给小郎君授课的乃是致仕的国子监博士王老先生,说小公子能引《义疏》释敏字有三义:疾、审慎、勉力,非寻常蒙童所能及”
好在汉代时,简诺闲着无事,曾对儒家经典精读过,否则此刻真要不知这《公冶长》篇的精要所在了。
她记得此篇多记孔子评古今人物之语,尤重仁德之辨。
简诺知道世家大族中,幼童的开蒙年龄极早,其严苛和系统程度远寻常百姓的想象。
对于崔、卢、李、郑、王这类顶级山东士族,或韦、裴、柳、薛等关中郡姓而言,普遍的标准是岁(虚岁)开始正式开蒙受教育。
到了-岁(虚岁),开始系统学习《论语》、《孝经》。
对于六岁的裴谦已学完《论语·公冶长》篇,简诺没有太过惊讶。
简诺眼波微动,“王老先生告老后,没有在弘文馆着书立说吗?”
“王老先生告老后原本在弘文馆着书立说,是崔公特意三请方才允了去崔氏家学授课的。前日还夸小公子解敏而好学一句,颇得精要呢。”
听到"崔公"二字,简诺立刻领会了这话中的深意!
致仕的国子监博士王老先生,那是何等清贵的人物?
国子监乃天下最高学府,能在其中为博士者,无不是经术湛深、名重士林的大儒。
而弘文馆更是陛下招揽天下英才、校理图籍、参议礼制的核心文教机构,能在其中着书立说,是多少文人毕生梦寐以求的殊荣。
而这位王老先生,竟宁愿放弃在弘文馆的尊荣,也要接受崔氏的延请,去给一群年仅总角的幼童开蒙授课。
这“三请”二字背后,道尽的是百年士族与当朝显贵之间微妙的角力与共识。
世人皆知,这些世家大族的“家学”,其底蕴之深、规格之高,有时甚至远官学。
能入崔氏家学为师,得到的不仅是束修,更是整个士林的认可,这意味着他的学问得到了从汉魏以来最高文化门第的背书,其清望将更上一层楼。
而对崔氏而言,能请动致仕的国子监博士,不仅是子孙之幸,更是向整个天下宣示:我清河崔氏的家学标准,与国子监相当,甚至更高。
连当朝博士都愿来此执教,崔氏门第之清贵、学问之正统,不言自明。
这哪里是在说授课先生的来历,分明是在不动声色地告诉她:裴家待“她”所生的儿子,是尽了心的,未曾有半分亏待。
裴谦是被当作真正的嫡脉继承人来培养,裴氏一族,并未怠慢了孩子的教养。
若不然,也不会将裴谦送到崔氏家学里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