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清为住房问题忧心已久,要是她知道解决了,应该会高兴一阵吧。
还有家里的弟妹们,要是得知即将搬入宽敞的新居,不知道会有多兴奋。
随后,李武直奔牙行。
牙行的人早就急不可耐,听说有军户归乡,却迟迟不见李武出现,心中不免忐忑。
当李武终于现身时,他们激动得差点欢呼。
手续很快办妥,这些人总算松了一口气,毕竟这个时代买房的人不多,做成一笔交易能有不少佣金。
而李武拿到房契和钥匙后,也露出了笑容。
来到这个世界一年,他已经置办了一处房产和一个百户的职位。
发展势头还算不错!
那么,回家!
一波动万波随
洪武二十三年,五月。
燕王北征大捷的消息如春风般席卷了整个中原大地,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
文人饮酒时谈笑风生,商贩们昂首北眺,连那些说书人都为了几个铜板,大胆讲述着关于北征的各种奇闻逸事,尽管大多内容荒诞不经。
这种行为虽令说书人忐忑不安,怕引来官府责难,但事实证明,他们因此获利颇丰。
燕王的威名借着这些人的吹嘘达到了顶峰,民众对汉民族的骄傲感也空前高涨。
尤其在北平,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这里本就是燕王的重镇,燕王凯旋归来,城内百姓无不自豪。
特别是今日,北征将士归乡,带来了鲜活的战场见闻,经由他们的亲眷传播开来,短短几日便家喻户晓。
比如燕王力排众议的故事。
又比如冒着风雪奇袭敌营的英勇事迹。
再比如护卫军如何击溃强敌。
还有提到俘虏众多的荣耀。
……
而在城南的普通军户区,大家谈论更多的还是自家的小事。
哪家的孩子战死了,哪家的儿子立功受赏,哪家的大儿子升了官。
蜂尾胡同里,张玉清自从李武出征后,常常去探听消息,盼望着战争快点结束,将士们早日回家。
她内心焦虑,却找不到人倾诉,周围的妇人们大多也不懂军事,只会在意哪家的菜价低,哪家婆媳关系紧张。
一旦提起战事,她们便含糊其辞,大都说要到秋天才能回来。
秋天?
张玉清没什么见识,只能勉强相信这个说法,每日数着日子,盘算着日期。
每每算着算着,就不禁长叹一声。
她总会想起丈夫还在世时的模样。
那时她为丈夫担忧,他却总是带着一种不耐烦又自信的表情说:“我可不是新兵蛋子,哪那么容易丧命。”
张玉清当时并不理解,后来丈夫才耐心解释:新兵容易慌乱,一慌就容易出错,只有经历过多次战斗,才能学会如何生存。
然而结果呢?她的丈夫最终还是倒在了战场上。
如今,她的儿子也作为一名新兵上了战场。
这怎能不让她忧心忡忡。
就在这时,好消息传来,军士们即将归来了,而且燕王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伤亡寥寥无几。
半信半疑的张玉清经过反复确认后,终于放下心来,连平时的小摩擦都懒得计较,一心想着迎接军士们回家的日子。
到了这一天,她比谁都早,带着几个街坊邻里守在巷口,一边闲谈,一边期待着亲人归来。
那些邻里妇女们今天似乎都有些心不在焉,平日最爱谈论的话题竟然无人提起。
张玉清默默祈求着,只盼他们平安归来便好。
张玉清的嫂子一向快言快语,与众人关系一般,这时才匆匆赶来。
看到大家愁眉苦脸的模样,冷笑道:“外人听了还以为我们的男人都回不来了呢,一个个愁眉苦脸的。”
张玉清听了这话并无反应,因为她深知自己的丈夫早已离世。
其他几个妇人听后立刻不悦,指责她口无遮拦。
程家的儿媳更是不服,厉声道:“你再这样说,信不信我把你的嘴撕烂!”
“哼!”